草席高檔品,帶布襯的,每張150錢,合人民幣225元;低檔品有20錢左右的,合人民幣30元。其規格並不標準,所以,草席的長短、寬窄也是影響價格的一個因素。
瓦罐每個70錢上下,貴的也不超過100錢,也就是合人民幣100~150元之間。
鬥常見鬥為鐵鬥,稱量物品多寡之用,每隻90錢,合人民幣135元。
鍋鐵鍋每隻50錢,合人民幣75元。
漢代生活質量與今天的對比
綜合前文中介紹的物價情況看,漢代多數物價與現代同比很接近,也就是說,以糧食作等價物的判斷標準,漢代的物價大部分和今天相差無幾。然而在收入上,普通社會成員的平均收入卻較今天稍低。
按照他們的收入和當時的物價來講,普通社會成員應用在食物上的支出應該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較大,用經濟學的說法叫恩格爾係數偏高。
這也就是說,同比來看,我們今天的普通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要比漢代略高,但高的程度非常有限,而且要除去住房這一經濟條件之外。
至於其他的對比,還需讀者自行感悟,這裏就不再進行長篇累牘地介紹了。
三帝國的遺產帝國從無到有,皆在經濟規律之中。人類社會行為總是延續著線性變化,因此說帝國的交替中,總有些傳承與延續的事物,這可以看作帝國的遺產。那麼就此產生了疑問:它們是什麼?另外,在這帝國的遺產中,是否有些亙古不變的東西包含於其中?
經濟是曆史興衰的導火線
從大秦帝國成立始以兩漢終結末,前後四百餘年的滄桑,若想細說,實在是有著說不完的故事。而我們僅以蜻蜓點水般的姿態掠過這段曆史,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若想看到些規律性事物的所在,隻能從宏觀角度著手。事無巨細地考證,固然能使我們對曆史有著更加完整的認識,可這太過容易讓人拘泥於細枝末節而忽略主要的問題所在。所以,在選擇曆史素材時不免要放棄一些雖有價值,但於我們研究無益的內容。
所幸,畢竟有一些規律的蛛絲馬跡被我們尋得,沒有使努力徒勞無功,算是對這個探索方向的一種肯定。
到底是什麼推動曆史,眾口一詞。有的說是農民起義,有的說是科技的進步,還有的說是生產力的發展,此外,還有人說什麼“文化”,說什麼“人的主觀能動性”。誇張點說,你問一千個人,能給出你一千個答案,就像一千個人眼裏的哈姆雷特。總之,這些答案五花八門,讓人很難歸納出一個統一的結論。客觀一些說,曆史的進程錯綜複雜,很難說哪一個單一的因素就可以推動曆史的進程。
在曆史的進程中,有一點內容是我們不可忽略的,那就是潛在的經濟力量,不管是農民起義,還是生產力的發展??這一切的因素,其中與曆史的粘接點都難脫離經濟的範疇。說得直白些,農民“起義”是為了爭一口飯吃,是經濟問題;生產力的發展,能提高經濟的總產量,也是個經濟問題。無論怎樣,經濟一直都是貫穿人類曆史的主線。殺戮,勞作,無非都是為了身上衣口中食。
秦與兩漢四百餘年,始終是處於動態發展中的,總的來看,是處於進步之中。其具體表現在多種方麵,無論是文化還是政治,都是在向前邁步。而這一切都附著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一切人類文明的進步,都依附於經濟的發展。期間的盛也好,衰也罷,都是經濟規律的具體體現。也就是說,經濟是曆史興衰當之無愧的導火線,握住經濟的線索,就能提綱挈領地握住曆史的真諦。
帝國製並非一無是處
序中曾提過,我們致力於探討曆史的一般規律,是為了總結與借鑒,以便於在未來的發展中少走彎路。出於務實的態度,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帶有任何的非理性態度,而且來不得半點敷衍。因為在這其中的一切不嚴謹,都會使產生的結論出現偏差,而因這理論上的偏差而導致決策上的錯誤,最終都將由我們自己來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