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漢帝國末年人口並未大幅度增長,而社會經濟秩序產生重大紊亂來看,很可能是帝國再次擁有了龐大的公務員群體。而一些曆史線索也直指了這一結論:漢桓帝和漢靈帝在位期間,均有過大規模賣官鬻爵的行為。相關道理,在漢篇末節中已經闡述得很清楚了,這裏依然一筆帶過。
至此,我們發現,東、西兩漢末年麵臨的問題是一致的,起碼在政府行政機構膨脹這一點上是一致的,隻是西漢的因素更複雜些,更不容易看清,不如東漢的更直觀。
也就是說,多年的帝國經驗,使得東漢帝國的發展曆程更加簡潔更加直接,而少了許多試驗性質的冗枝末節,也少了許多改變曆史的偶然因素。通過秦、漢、後漢多個曆史片段或是宏觀或是微觀的分析,個人嚐試著總結了帝國三大定律,僅供讀者參考。
第一定律,帝國總是建立在經濟周期的波穀處,其建立目的往往是社會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對抗經濟風險。
第二定律,帝國隨著時間的推移,最高元首的個人作用會逐步降低,最終會以象征形式存在。帝國社會的走向最終將取決於各個利益集團的相互妥協。
第三定律,帝國運轉的時間越久,生存於其中的利益集團吸收資源的能力就越強,社會資源的密集程度就越高,社會貧富差距越大,直到社會無力抵抗經濟風險為止。
本節臨末,還有幾句個人傾向性很強的見解想談。以往的史評總喜歡一錘定音,要麼一棒打死,要麼一捧上天,善惡兩清、皂白分明。難道人性就真的如此簡單,現實生活就是如此清澈?恐怕不盡然。於我個人來講,更傾向於中間色多一點的看法。
人,多是具備一定理性的經濟動物,考慮自身利益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這點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利益集團,抑或是普通社會成員都是如此。當客觀條件造成多方利益相互矛盾、抵觸,而又沒人願意妥協的時候,這又豈是“道德”二字能說得清楚的問題?
同理,我並不認為末代的統治者及當時的政治主體成員就一定是道德敗壞到不可救贖的地步,他們主觀上也未必想把帝國經營得土崩瓦解。很可能他們兢兢業業地恪盡職守,卻葬送了帝國。這一切,都是客觀規律使然,個人無力改變。用一句文藝點的話講,當曆史大潮來臨的時候,我們隻能隨波逐流,而無法抗拒。若硬要說有區別,那麼區別僅僅在於誰勇立潮頭,而又是誰溺斃於水中,僅此無他。
二話說兩漢物價
物價,國計民生重要的參數,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在一片褒揚聲的兩漢盛世中,它又有著怎樣的變化?
關公戰秦瓊式的物價比較
通過前文對秦及兩漢的宏觀經濟狀態分析,至此,其規律性的內容已經被大致總結出來了,幾乎到了講無可講的地步。後世的曆史,多是以這樣的狀態反複輪回:當人口數量超過當時經濟模式的臨界點,就會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從曆史上的結論來看,解決經濟危機的,隻有消滅人口一條途徑。無論是延續王朝,還是改朝換代,經濟上的矯枉必然要過正,也就是說,因經濟危機引發的社會紊亂,而導致的人口數量損失最終總是遠超過世人想像力所及的範疇。
如今,放下這些沉重的宏觀規律,我們會發現,曆史上還有一些邊邊角角的細節,不但不那麼沉重,反而還可以引人一笑。因此這裏舉少許例子,僅供讀此文的朋友會心莞爾。
衣食住行,這事兒看起來不大,可任何人又都離不開,因為這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不管你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逃脫不了這些問題的困擾。為了這所支付出去的經濟價值,也就是物價,則是經濟問題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多了解物價,對於個人來說,可以讓自己少花錢,多辦事,日子過得更舒坦點;要是往大了說,這就進了國計民生的範疇。前文探討了許多有關兩漢的經濟問題,大多比較宏觀。偶爾隻在文中穿插,提及了一些有關物價的信息,可是不夠詳盡和全麵。所以,讀到現在的朋友,依然沒能從這本書裏具體地了解到兩漢時期的物價水平,這是一個有待彌補的缺憾。
根據徐揚傑先生發表於《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3期的《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以及一些其他文獻,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兩漢時期的重要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但我個人以為,這些物價可能隻是特定時期的瞬時值,至多隻是曆史上一段時期的平均值,甚至在個別物價上有著多重數據。這雖然有代表性,但是欠缺連續性的物價變動,因此很難根據物價的線性變化來判定經濟的走勢,並以此為據來印證曆史上的一些必要事件,或者推斷其中所引發的係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