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帝國遺跡——後漢篇(2)(1 / 3)

利益集團的存在是不分時間、地點的。或者說,自從人類學會合作開始,利益集團就存在。它既可以是有形的,比如以某種綱領或規則為契約形成的組織,具體如企業、宗教、社團等;也可以是無形的,僅以利益瓜葛為聯結紐帶。

嚴格地說,整個人類社會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構成,其中大的利益集團囊括多個小的利益集團,小的利益集團因共同利益而構成大的利益集團。

東漢帝國的形成,更多是由舊帝國時期所形成的利益集團做的工作。這是他們為減少自身的損失,為自身所掌控的資源能夠傳承延續而采取的選擇。西漢帝國長達兩百餘年的社會磨合,使得整個社會對帝國體製都具備了充分的經驗。幾乎每個利益集團都能在帝國製中迅速找到對於自己有利的位置,從而從容地進入到角色中去。不單利益集團如此,就連絕大部分社會成員也都能在這製度中找到習慣感和舒適感。他們或許會因生活的不如意而心生怨懟,會開口咒罵,但他們很少去譴責體製——他們通常不滿的隻是自己處於這個體製內的地位,而不是對體製產生反對或質疑。

橡皮圖章式的皇帝

傳統文化中,往往過於誇大最高統治者在曆史上的作用,而普通社會成員和利益團體在曆史中的作用又被過分縮小。這導致了一切史料皆圍繞著最高統治者做記錄,而無視社會真實狀態的現象。道德問題,成了中國古今史觀中解釋所有問題的通用答案。這令無數事實真相和客觀規律被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

當帝國的首任元首在利益集團的掣肘麵前都顯得如此的無力時,後續的繼任者就更不要妄談擺脫利益集團的控製了。無數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帝國製隨著時間的遷移,統治者的更替,統治者的個人作用在整個社會的運轉中將趨向於越來越弱,以至於到最後隻是一個象征。整個社會的運轉,都依賴著體製與利益集團間的無縫隙接駁,就像一部龐大的機器,各個齒輪間相互咬合著滾動向前。

西漢帝國曆經五代皇帝後,才出現了傀儡皇帝。有了前車之鑒的東漢帝國,僅僅經曆了三代皇帝,就進入了傀儡皇帝的階段。

自漢和帝起,東漢帝國後續的皇帝全部都是少年繼位,年紀最大的不過十四歲而已,而年紀最小的還不滿周歲。想必任何正常人都不會相信這些娃娃們具備行使皇權的政治能力。這更印證了一個觀點:帝國製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皇帝隻作為象征存在,而皇帝那至高無上的權力,將成為帝國體製下獨一無二的傷害工具。靠近權力核心層的群體,都會借助它作為自己的庇護傘。

也就是說,真正掌控這個權力並具備行使權的,是可以近距離接觸皇帝的政治主體成員,也就是各個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其中勢力最大的,具備優先使用這個權力的資格,其餘則循序漸次地向後排列。這其中還有一個贏家通吃的原則,即排名位次靠前者,有剝奪排名靠後者借用皇權的資格,現代一點的說法叫一票否決權。

這便是帝國的終極形態。

利益集團為了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為了降低自己使用權力的風險係數,他們會致力於把皇帝打造成橡皮圖章。很顯然,比起成年人來,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更容易被控製,更適合做這個橡皮圖章。

然而現實往往又不甚如人意。皇帝畢竟是人,哪怕隻是孩子。是人,就避免不了會有些不確定因素存在。偶爾的,橡皮圖章也會有反抗情緒滋生。典型的例子是漢質帝劉纘。

據史書記載,這個漢質帝劉纘天資聰穎。然而他的這份聰明沒給他帶來好運氣,反而給他帶來了滅頂之災,令其僅在九歲就橫死朝堂。原因在於,他過早地向扶植他上位的利益集團首腦梁冀發出挑戰信號。具體行為是,公然在大庭廣眾的場合稱梁冀為“跋扈將軍”。其時完全具備控製政治局麵的梁冀為了防患於未然,選擇了毒死少年皇帝劉纘。

東漢皇帝多夭折或橫死,與利益集團產生矛盾是個難以回避的原因。利益集團不需要一個有頭腦、有想法、有政治見解、有政治能力的皇帝,而隻需要一個可以逆來順受、完全任其擺布的橡皮圖章。所以在位時間久一點,活得長一點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不反抗的皇帝。或者說,他們扶植這些未成年皇帝上位後,所給予的教育就是服從和拒絕反抗。嚴密的控製加上洗腦,的確有打造出徹頭徹尾傀儡的概率。比如漢安帝、漢順帝、漢桓帝、漢靈帝和漢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