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集團的內部洗牌,是導致皇帝頻繁更替並殞命的另一個原因。利益集團為爭奪政治權力的互相傾軋,使一幹無辜的少年皇帝,甚至是幼年皇帝都成了犧牲品。前麵表單上隻是記載了在位一年或一年以上時間的皇帝,其中略去了一些在位時間不但不足一年,而且沒有被史學界承認的皇帝,如漢德帝劉慶(漢安帝劉祜在位時期追諡)、漢穆帝劉開、漢崇帝劉翼(漢桓帝劉誌在位時期追諡)、漢孝元帝劉淑,以及漢仁帝劉萇(漢靈帝劉宏在位時期追諡)。
被曆史遺忘的女人
攝政的皇太後,即前任皇帝的妻子,是個地位比較特殊的人物,介於利益集團代表與皇帝之間。理論上講,由於古中國女性社會地位較低這個特殊原因,為了避有牝雞司晨之嫌,身處皇太後之位的人,不該直接過問政治上的事務。然而現實中,這些皇太後們往往按捺不住寂寞而染指最高權力。
換句話說,皇太後有成為皇權實際掌控人的概率。
東漢時期,就有這樣兩個典型。其一是漢和帝的皇後鄧綏,她在漢和帝生前就參與聽政,曆時4年。在漢和帝死後又執政16年,執政時間為105-121年,期間經曆的皇帝有漢殤帝和漢安帝。前後合計20年。其二是漢順帝的皇後梁妠,她在漢順帝死後執政6年,執政時間為144-150年,期間經曆的皇帝有漢衝帝、漢質帝和漢桓帝。客觀地說,認定女性不適合作為最高權力執掌者,是一種性別歧視。曆史證明,在女性的政治能力足夠的前提條件下,她們在政治活動中所做出的成績將不比男性遜色,甚至一樣的功勳卓著。帝國的終極形態下,還會有一個現象,那就是大量的社會資源被利益集團壟斷,而餘下的資源仍會以加速的狀態向利益集團方向彙集。帝國運轉的時間越久,利益集團吸收資源的能力就越強。
資源的分配狀態直接影響了經濟收益的分配狀態。資源的過於密集,意味著社會中成員的經濟收入將非常懸殊。用現代經濟學理論解釋這現象是基尼係數過高。
無可否認,經濟收入的懸殊差別將造就社會貧富差距過大,而這恰恰是容易引起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後世有文人用詩句精準地描述了這種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的現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漢篇中,也曾提及過社會分配機製故障而導致帝國最終的無以為繼。不過另一個因素也能導致社會秩序的紊亂,那就是現行的經濟模式無力承載高速增長的人口。從幾個曆史數據,和對應的曆史時間段以及所發生的曆史現實,我們可以看到,西漢帝國的社會總人口臨界點在5000萬上下。
漢帝國初年(公元前206年),人口約為1500萬至1800萬之間。
這個數據是由近代學者梁啟超估算所得出的結論,本文僅以此為準。後高祖時代,也就是文、景二帝統治時期,由於寬鬆的經濟政策,人口迅速恢複正增長。在漢景帝執政的末葉,人口數量增長至約3600萬。
漢武帝初年,經濟仍以文、景二帝時期的慣性發展,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至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也就是馬邑之圍前一年,西漢帝國的人口首次達到臨界點,人口約為5000萬上下。此後發生的大規模對外戰爭,使人口增長抵達拐點時刻,轉為負增長。漢武帝執政末年,人口大幅度衰減,據史書上記載,當時官方統計的戶口減半。料想除去戰爭傷亡以及經濟衰退導致的人口減少外,還應該有一部分人口因經濟原因脫籍,也就是不在政府統計範圍內。
因此,當時人口初步估算為3000萬以內。
之後由於西漢帝國中央政府再次放鬆經濟政策,隨著經濟環境的趨於穩定,人口再次恢複至正增長。等到漢平帝繼承皇位時,帝國的人口總量已經接近西漢帝國時期的另一個峰值。元始元年(公元2年),西漢帝國的人口統計數據為近5960萬。其時,正是西漢末年,王莽為真正的核心執政者時期。
有關王莽執政時期(含正式稱帝階段)前後,西漢帝國的經濟、政治情況及背景,在漢篇中已經解釋得非常詳盡了,這裏不再複述。
此處著力要說的問題是,西漢帝國末年導致社會出現經濟壓力的原因是多重的,是錯綜複雜的。這其中既有龐大的人口數量問題,又有經濟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還有邊境摩擦等影響經濟秩序的因素等。在諸多可影響經濟秩序的變量作用下,我們很難說清楚,到底哪一個因素是導致西漢帝國經濟體係崩潰的元凶,或在這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