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2 / 3)

文化內涵逐漸喪失。

沿“回”字形街道形成的“轉轉場”在鼎盛時期能夠接納上萬人,但因為集市交易規模的擴大,產生了安全和衛生等方麵的問題。因此,鎮政府於1994年將集市的交易場所由古場鎮內搬遷至場鎮西側的新建農貿市場,將趕場周期由原來的三天一場改為兩天一場。古鎮街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商貿功能被整體移植後,繁華喧囂的“旱碼頭”變為了安靜的居住街巷,曾經承載過的商業氛圍蕩然無存,與之相伴的商貿文化隨之消逝,“旱碼頭”的稱號變得名不副實。

此外,古鎮特有的釀酒、釀造榨菜醬油①、熏製豆腐幹。

製秤、紮製等手工藝也處在消失的邊緣,缺乏承載的工藝文。

①搾菜醬油是搾菜加工過程中的副產品,是醬油的一個品種。

化變成了一番對往昔精湛技藝的憧憬。

居住環境缺乏活力。

古鎮核心區的環衛設施缺乏,現有垃圾收集站5個、公共廁所5個,且設施簡陋、破敗,已不能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電力線、給水管等市政設施管線暴露在外,一方麵留下火災隱患,另一方麵影響了傳統街巷的景觀。

古鎮核心區缺少綠化,開敞空間空洞冷漠,不能調動人們前來活動,整體的居住環境缺乏活力。

古鎮保護的應對。

豐盛古鎮在區位和功能上都不再是“巴渝重鎮”,建築風貌衰敗、文化內涵消失、居住環境缺乏活力等諸多消極問題致使其蓬勃的魅力蒙上了曆史塵垢的陰影。出於對曆史文化遺產的挖掘、謀求“人”的發展與遺產保護的和諧,古鎮的保護工作在新曆史環境下有了曆史性的重要意義。

保護與開發模式分析。

“麵”狀保護與開發。

結合豐盛古鎮保護規劃,對相對集中的傳統老建築、石板路、碉樓、古場口、“三宮三廟”等進行整體保護,還“封門”。

“線”狀保護與開發。

未來豐盛西入口(到木洞)將成為主要的城鎮門戶,考慮到古鎮對外形象的展示,控製入口附近建築風貌,將傳統曆史文化元素融入臨街商業建築中,打造富有古鎮特色的對外名片。

結合豐盛旅遊區的開發,在規劃中的南部旅遊服務組團中心地段,通過古建築、文化地磚、曆史雕塑、文化壁、文化柱等的設置,形成一條以休閑、消費為主的特色傳統商業街。

“點”狀保護與開發。

在重要節點通過雕塑、城市家具、綠化造型等來展示城鎮形象,反映豐盛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在開敞空間進行合理布置與設計,為傳承豐盛悠久的民風民俗活動創造條件。

保護的框架。

豐盛古鎮風貌獨特,傳統格局保存完整,延續著濃有卩的地方習俗和文化傳統,是具有較高曆史價值、文化價值、旅遊價值的曆史古鎮。古鎮的山水環境、城鎮格局、街巷空間、建築風貌、社會生活和文化底蘊等是古鎮眾多的曆史要素,也是古鎮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

保護山水環境:保護“九龜尋母”的山水環境,展現田園古鎮風貌;

保護古鎮曆史結構:保護古鎮城鎮格局,恢複街巷空間環境。

保護古鎮曆史風貌:更新、修複街景立麵,協調建築整體風貌,保護重點建築,修複和完善節點空間;

保護古鎮曆史傳統:恢複古鎮傳統功能;

保護和延續古鎮非物質文化。

保護的分級。

根據古鎮自然環境條件、曆史遺跡的保存價值、城鎮空間格局現狀和小城鎮總體規劃發展戰略,將保護區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重要保護點、核心保護區、建設控製區、風貌協調區。

重要保護點。

(工)劃分原則。

將古鎮內建造年代較遠,保存基本完好,細部特征具有一定曆史和藝術價值,突出表現古鎮風貌的建構築物確定為重要保護點。將曾儀堂、一品殿、仁壽茶館、依仁西醫館、糧倉、下埡口碉樓等建築和“回”字街街景確定為重要保護點。

保護要求。

對建築物進行嚴格的維護、修複等設計,遷出部分建築。

對局部環境進行更新設計;對“回”字街街景的保護要求對建築立麵的屋頂、門窗、牆麵劃分、建築色彩、建築材質、建築高度、外部環境、地麵鋪裝等進行協調整合與更新設計。

核心保護區。

劃分原則。

為保存古鎮生活的原真性,保護古鎮城鎮格局,保護古鎮的文化環境,以體現古鎮城鎮格局的“回”字街、中心軸為核心,以4個場口為外圍節點,劃定核心保護區範圍。北以現有響水街南側為界,西以現農貿市場東側為界,向南包括清源樓山丘,東至規劃的南北向城市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