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3)

歇山式。

歇山,意為屋山止歇在屋頂之內。其實是由廡殿與懸山頂結合而成的一種屋頂。即上半部分為兩麵坡,下半部分為四麵坡。因此,它有正脊和4條垂脊、4條戧脊,故稱九脊殿(其實在它的兩山麵還各有一條博脊)。其等級較高,僅次於房殿頂。

在古鎮中,這一屋頂形式主要應用於碉樓建築。這也證明了高大雄偉、樸實厚重的碉樓建築不僅具有物質空間的高度,也兼具著極高的精神寄托和價值追求。

硬山式。

硬山式屋頂指有兩坡麵的屋頂。其做法是屋頂到山牆外為止,不再外出,主要見於富戶民居建築。具體做法上南北差異較大。南方的山牆喜用封火山牆,正脊流行用片瓦壘脊;北方則喜用磚砌脊,脊兩端有鼇尖、象鼻子等做法。

在古鎮中,這一屋頂形式主要應用於殿堂建築,現存的禹王宮則是硬山式屋頂。

懸山式。

式式、出式,也是麵。

屋麵遮蓋著山牆,檁、枋等也延伸出來承托椽桷。在檁子頭上釘博風板,若高貴的建築物,博風板往往很寬大,板下有懸魚、惹草裝飾。懸山式在民居建築中,北方較少使用,而南方由於雨水多和大多為泥牆,故大量使用,尤其是普通百姓的居室。

在古鎮中,這一屋頂形式得到普遍采用,是使用最多的屋頂形式。這要歸因於其工藝的簡便、施工成本的低廉和較好的防雨水能力。

裝飾特色與測繪。

裝飾特色。

豐盛古鎮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現在保存最多的是雕飾,包括台基上的石雕及門窗、額枋上的木雕等。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麵以及曆史傳說等。此外,各古建築的裝飾內容特別注意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與周圍地理特點、山勢、氣候、降雨、田野、樹林等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和諧的大空間。部分古建築還有。

裝飾測繪。

窗及窗欞。

豐盛古鎮的窗戶多為木製窗,按其開啟方式及分布位置主要為平開窗,少有橫披。平開窗因其經濟實用而被廣泛采用,窗通常分為左右兩扇,扇葉大4、和樣式以屋主的喜好和木料選材而定。橫披多用於高牆的門窗上方,因牆壁過高而加設,一般不能開啟。窗戶欞格的裝飾圖案豐富多樣,各戶不同。根據其基本形式,分為龜背錦、方格紋、方格套龜背錦、亞字紋、步步錦、如意形、冰裂紋、萬字格等,以及各種基本形式相互嵌套衍生出的圖案,形式豐富。

龜背錦為古鎮使用很普遍的窗欞圖案之一,以八角形為基本元素,常與方格網、如意等圖案巧妙結合,或多個龜背錦相互套用,形式豐富多變。龜背錦窗格心圖案不僅規整美觀,而且用龜殼形狀隱喻靈龜,是長壽平安的象征。出於這種原因,龜背錦圖案窗欞尤其受到古鎮居民的喜歡。

柱石出。

柱礎是放置於柱基礎之上承托柱子的石構件,柱5出下部埋在階基或室內地麵下,上部露明部分可做成各種雕飾處理,主要功能是將柱身集中負載布於地下較大麵積上,同時兼起防潮作用。因各地氣候幹濕的差異而采用不同的柱礎形式,一般來說,北方幹燥,多采用低矮的“古鏡式”#南方潮濕,多用“鼓狀式”高柱礎。

古鎮柱礎由柱基、立柱、鼓座構成,基座多為正方形或圓形,立柱為八邊柱、圓柱,最上部分為鼓座。其中,立柱較高,鼓座、基座高度較矮。立柱各麵均雕刻有題材豐富的圖案,包括花鳥、蟲魚、卷草等來裝飾建築,起到很好的表現作用。

雀替。

雀替在傳統木構建築中最初是在柱上托梁枋的一根拱形橫木,其作用是防止梁柱所形成的框格變形,以及增強梁枋的剪力,使在同一進淨跨之內承受更大的荷重。後來發展成為主飾的件。

在豐盛古鎮的建築中,雀替較少見,但是在殘留的禹王宮主體建築中有雀替出現。可見,雀替在古鎮中主要應用於殿堂類重點建築。

撐拱多用於單趙出簷的建築上,是一端托於趙頭前端底下,另一端撐在簷柱上的斜材。它使挑柱與斜材之間形成一個三角斜形。其功用可防簷角下沉及穩定屋架。為了使這根斜材美觀順眼,古鎮建築的撐拱多雕刻有各式花樣,並以抽象的花紋為主,同時,也有不加紋飾、形式簡潔的撐拱,如形似牛角的撐拱。

十全堂大門石刻圖案十全堂大門石刻大樣。

雕花造型古樸大方,雕刻精致,顯示出古鎮豐富雅致的生活情調,多以質地細密的木材製成。內容多以植物、卷草、雲紋為主,轉角邊緣等次要部位飾以曲線,以柔化直角的剛硬線條體現吉祥如意的願望,頗具特點。

雕花。

古鎮保護。

古鎮的尷尬。

建築風貌日益衰敗並遭到破壞。

豐盛古場鎮的建築大部分始建於清朝末年,多為木構建築,隨著時間的流逝,部分建築或已倒塌毀壞,或已成為危房不能使用,其餘仍在服役的建築多存在承重結構和圍護構件不同程度損壞的問題,古場鎮的建築風貌逐漸衰敗。

由於古鎮建設發展和古場鎮保護工作的滯後,在古鎮核心區的北側和西側形成了新場鎮,新建建築為現代風格的“方盒子”,層數為46層,采用麵磚貼麵和鋁合金窗等外部裝修方式。這與古鎮青瓦、粉牆、栗色門窗、穿鬥式木構建築的風貌格格不入。部分新建建築貼近古鎮核心區修建,對古鎮原有的建築風貌破壞較大。如豐盛鎮中學教學樓與一品殿的碉樓僅相距1 5,建築體量與建築高度均超過了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