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要求。
①結合城鎮建設發展現狀和古鎮經濟發展水平,將北部和西部的學校、醫院、信用社、派出所和鎮政府職工宿舍等新建建築群設定為核心保護區的過渡區。
核心保護區過渡區有3個方麵的含義:建築風貌的過渡、建築功能的過渡和建設階段的過渡。目前過渡區內的建築群擔負著重要的城市功能,同時結合古鎮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全部拆除不具有現實可行性。現階段通過“穿衣戴帽”與古鎮的建築風貌進行協調,將來結合城鎮總體發展調整用地布局,在未來古鎮具有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時,進行更新設計和建設。
②在核心保護區西側規劃一條城市支路,在東側規劃一塊城市公園綠地,北側以現有的響水街為界,南側以清源樓山體和文廟山體為界,形成環狀保護隔離帶,將核心保護區與。
地。
③嚴格保護傳統建築的空間布局、群體組合、結構形式、色彩、材料與門窗細部,在維護、加固、修複、重建中必須按原風貌以“整舊如舊”進行。
④嚴格控製新建建築,不得隨意加建改建。
⑤針對多戶人家居住於一棟古建築的情況,以保持建築原有內部格局為前提,陸續遷出多餘住戶至別處。
⑥嚴格保護街道空間格局和風貌,采用石材修石板路、台階。
⑦整治電線、天線、門牌、路燈、裸露在外的給水管以及戶外亂堆亂掛現象。
⑧對危房建築進行拆除進行整合建築設計和局部環境改造;恢複重要曆史建築;對影響風貌景觀的新建建築進行立麵改造。
建設控製區(工)劃分原則。
建設控製區範圍確定為北側以響水街為界,西側以過境道路為界,東側以洗布河為界,南側至水廠所在山體。
規劃要求。
①保護此區域內的“九龜”山體原有植被和山體形態,將其規劃為城市公共綠地。在山體範圍內不得修建與旅遊景觀無關的任何建築物。
②建築色彩以灰、白、暗紅、栗色為主。
③建築立麵應盡量采用傳統特色或經提煉的傳統建築符號避免大麵積使用玻璃幕牆和招板等現代材料。
④與古鎮整體風貌不協調的新建建築進行外觀改造。
風貌協調區。
劃分原則。
為保護“九龜尋母”的山水環境,範圍劃定西側以過境交通為界,東側以洗布河為界,北側和南側延伸至城市建設用地範圍線。
幻規劃要求。
①保護此區域內的“九龜”山體原有植被和山體形態,將其規劃為城市公共綠地。在山體範圍內不得修建與旅遊景觀無關的任何建築物。
②控製城鎮幹道兩側建築的建築風貌與古鎮整體建築風貌協調。
保護的目標。
以古鎮保護和開發為依托,促進豐盛鎮旅遊業的發展,帶動全鎮社會經濟的發展;
發掘古鎮文化底蘊,延續以“旱碼頭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整體保護古鎮的山水環境和城鎮空間格局。
改善人居環境,完善旅遊服務設施。
古鎮的形態與文化保護。
重要保護點保護。
曾儀堂。
曾儀堂位於十字街92、93號,清代建造,為高氏地主宅邸。現為私房,用於居住。四合院落形式,中軸對稱布局,采用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風貌為巴蜀傳統民居,是古鎮典型的傳統院落建築的代表。
對曾儀堂的保護定為恢複其原有宅邸風貌,展示傳統院落空間。通過修繕等整改措施修複細部構件,更換部分門窗,恢複原有院落建築風貌。
依仁西醫館。
依仁西醫館位於福壽街112號,清代建造,原為古鎮現在用作居住。四合院落形式,采用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風格為巴蜀傳統民居。
為恢複古鎮風貌,將依仁西醫館的居住功能置換為原西醫館功能,作為私人診所看病、售藥,通過更新等整改措施對其進行整體立麵改造。
置換前一層平麵圖圖417置換後一層平麵圖。
一品殿。
一品殿位於十字街12號,清代建造,為古鎮“劉氏”家族躲避土匪而建的宅邸,現為私人居住。兩進院落,中軸對稱,是傳統民居與碉樓有機組合的典型代表。
將原居住功能置換為遊覽、展示功能,用作紙紮藝術、手工藝品等的展示。通過整飾、修繕等整改措施,突出原有建築風貌。
仁壽荼館。
仁壽茶館位於福壽街22號,清代建造,以茶館為依托,曆來是袍哥組織商議事務、交流信息、解決糾紛、集會的場所。現一樓仍為茶館,二樓為住宅。四合院落格局,是清代茶館典型建築布局方式。建築結構為穿鬥式木結構。
規劃為一樓保持原有茶館的功能,將原二樓的居住功能置換為展示袍哥組織發展以及茶館曆史的展示遊覽功能。通過修繕、整飾等整改措施清理立麵,加固建築,恢複傳統建築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