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街巷。
街巷。
古鎮現有福壽街、十字街,組成“回”字形,全長約1000餘米,尺度宜人。街道空間封閉,高低曲折變化,街道多用條石鋪成或不規貝石材鑲築,質量完好。
品殿。
一品殿位於十字街12號,清代建造,為古鎮三大姓氏劉氏家族躲避土匪而建的宅邸,1949年後由當地居民居住。20世紀60年代,曾改作學校,現作為私房居住用。建築組群為兩進院落,中軸對稱布置,空間靈活多變。傳統民居與碉樓有機組合,民居采取穿鬥式木結構,碉樓為磚石結構。整體風格質樸,廳堂額為鏤空深木雕,雕刻有建築、動植物、祥瑞圖案,圖案生動活潑,做工精美。
茶市。
茶市位於福壽街69號,清代建造,為經營茶葉生意的店鋪。1949年後,改為居委會食。
堂,設有居委會保管室。現東廂房為私房,其餘出租用作居住。建築組群為三合院落,中軸對稱。采用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風貌為巴蜀傳統民居。廳堂額刻有淺浮雕,以當時場鎮風貌和社會生活為主題,雕刻精美;建築窗花圖案以社會生活為題材,古樸大方。
曾儀堂。
曾儀堂位於十字街92、93號,清代建造,為高氏地主宅邸。現為私房,由多戶居民居住。建築群為四合院落,中軸對稱。采用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風貌為巴蜀傳統民居。廳堂額刻有淺浮雕,以當時宮廟建築、交通工具、社會生活、家用器具為主題,雕刻精美。現存三扇雕花窗,以吉祥圖案為題材,古樸大方。
十全堂位於禹王宮東鋇,地處古鎮的核心,建於民國時期,為古鎮三大姓氏劉氏地。
主宅邸。1949年後,改為糧站油庫,後糧站倒閉,用作居住。20世紀80年代,被大火燒毀,僅存部分建築和院牆,建築群的整體布局與建造風格已無從考證。殘留建築結構為穿鬥式木結構,院牆以白色粉飾,高42,厚0,6,牆上開石刻雕花窗。大門為兩扇平開門,門洞寬2,4,高3,木板拚鑲,細鐵片鉚接,厚實莊重。門洞、窗洞皆有整石浮雕裝飾,典雅美。
觀,略帶西洋風格,建築當年華麗富貴之韻仍依稀可見。
依仁西醫館。
依仁西醫館位於福壽街112號,清代建造,原為古鎮三大姓氏一楊氏家族所開西醫館。1949年後改為私人住宅。建築群為四合院落,采用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風格為巴蜀傳統民居,建築層數為2層。
乃仁壽茶館。
仁壽茶館位於福壽街22號,清代建造,以茶館為依托,曆來是袍哥組織商議事務、交流信息、解決糾紛、集會的場所。1949年後,一樓為茶館,二樓為招待所。現在一樓仍為茶館,二樓改為住宅。建築群采用四合院落格局,二樓連廊圍繞中央院落,在二樓設置私密性良好的雅間,是清代茶館典型建築布局方式。由於受用地範圍限製,建築群呈小麵寬、大進深格局。建築結構為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風格為巴蜀傳統民居,建築層數為2層。
人文環1兒要素。
民間工藝。
古鎮民間原流傳有裝裱、描龍繪9巾、刮花印染、糍粑彩繪、木刻板印等美術工藝。
延續至今的傳統手工藝有紮製、刺繡、草編、竹編、根雕、釀酒、釀製榨菜醬油、熏希豆腐幹、製秤、煮糖、紡麻織布、打草鞋和染布等。其中紮製手工藝最有特色,發展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現仍有傳人,但沒有市場,目前正處於消失的邊緣;釀製榨菜醬油、熏希豆腐幹和製秤等傳統工藝雖完整地保存下來,但市場規模卻在不斷地萎縮,有著失傳的潛在危機良酒業發展較好,有著擴大發展的潛力。
古鎮建築裝飾的雕刻工藝、技藝具有特色,一般在建築的簷額、窗花、廳堂額、門欄額和撐拱上製作鏤空深浮雕、淺浮木雕。
“豐盛紮希”技藝已入選重慶市巴南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秧歌”、“連簫”、“玩獅舞龍”、“口傳文學”為鎮級曆史文化保護項目。
民風習俗。
每年的春節、端午、中秋,結婚、祝壽、滿月(紅蛋酒)和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的觀音會是古鎮居民主要的慶典節日。
在節日裏,民間文藝活動極其豐富,有吹打樂、山歌、抽數說唱、連簫說唱、樹草葉吹奏等助興。民間流傳的舞蹈有連簫舞、腰鼓舞、秧歌舞、玩龍舞獅等。地方戲曲為川戲。
豐盛方言俚語統屬西南方言,由於處在涪陵、南川、巴南三地交彙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俚語方言有別於巴南俚語方言,有獨立的地域特點。
山水環境。
山林、田園、古鎮的融合構築起豐盛的山水環境特色。
山林。
古鎮位於東西兩條帶狀丘陵群所夾的槽穀地帶,其間從南向北分布有九座小山丘。山丘突起於平地之上,尺度宜人(最大相對尚差37),植被蔥鬱,呈橢圓形,豐潤飽滿,形似烏龜,其中一個體形較大,猶如母龜,其餘體形大小不一,頗有韻致,故民間有“九龜尋母”的生動描述(圖2丨16八。
田園。
自民國以後豐盛鎮發展緩慢,鎮區範圍變化微4。東西丘陵群所夾的槽穀地帶除數座山丘外,尚有大片肥沃的農田。一條水渠在古鎮東個從北向南緩緩流過,水量充沛,從未幹涸。
為農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豐盛古鎮既是山丘中的古鎮,也是田園中的古鎮。
古鎮。
古鎮建設充分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首先,以“九龜”中一龜(即清源樓山丘)為背景依托,整個鎮區布置在“龜”的北側平地,體現了人對自然的尊重與崇拜。其二,在建鎮之初,古人巧妙地將山體設置在由萬天宮、萬壽宮和禹王宮形成的古鎮中心軸線的端點,一方麵將自然山體引入人工環境,另一方麵借助自然山體的高度,提升並完善豐盛鎮作為地區經濟中心的城市地位與城市精神,是中國“師法自然”設計手法的巧妙運用。其三,利用清源樓山丘和文廟山丘、楊家祠堂山丘將南川場口和涪陵場口分隔,形成各場口節點空間各有不同的大地景觀特色。
城鎮格局。
城鎮結構。
豐盛鎮在清朝時期,先後築街建房,建有江西街、半邊街、十字街、長寧街、公正街、書院街等長約1000餘米,呈“回”字形的街道骨架。古鎮的各類建築沿“回”字形街道布局,向外圈層式發展,最終形成了不規則五邊形的城鎮平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