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字形街道在東西南北4個場口處與外部交通相連,4個場口有如4個城門,均設有柵子口,以厚實石柱木板作城門。同時在4個場口處均有一4、型平壩,作為人流集散、貨物交換的場所,是進入古鎮的過渡、前奏空間,也是古鎮的重要節點空間。
在古鎮核心區,穿過回字街,有一條南北向軸線。軸線南端以清源樓山丘為起點,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萬壽宮(今鎮政府辦公樓位置)、禹王宮、萬天宮(今十字街供銷社宿舍樓位置),山丘、三宮是南北軸線的節點。
城鎮尺度。
古鎮街區占地麵積約0丨08東西。
寬215,南北長335。整個鎮區北高南低,相對高差13。
街、街、街街寬。
沿“回”字形街道兩側建築多為保存較為完好的巴蜀民居風格。
古鎮的製高點位於清源樓山丘頂點,相對高程37。古鎮核心區部分保存較好,建築層數為12層;古鎮北端和東側建築多為新建,建築層數為46層。古鎮的天際輪廓線呈現出四周高中心低、東北高西南低的態勢。
城鎮布局。
古鎮現有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對外交通、倉儲、公用工程設施等5大類用地,其中居住建築集中分布在回字街四周,即古鎮核心區部分。公共建築包括商業、郵政、金融、市場、衛生院、中小學、幼兒園、鎮政府等,與古鎮回字街核心區緊密相連。鎮政府位於古鎮南端,集貿市場位於東鋇,其餘公共建築均位於古鎮北端,密集地集中在洛磧場口四周。長途客貨運站位於東側的木洞場口處。整體功能布局呈同心圓狀分布,中心為居住,四周為公共服務設施。
街巷空間。
回字街、中軸線、四場口構築起豐盛鎮的空間結構特色凊瓦、粉牆、栗色門窗、穿鬥式木結構構築起豐盛的建築風貌特色;石板路、台階、放大的空間節點、轉折流線、人性尺度、複合功能構築起豐盛的街巷空間特色。
使用功能。
街道兩側的建築多采用下店上宅或前店後宅的形式,致使古鎮街道具有交通、集市、生產、生活等多種功能,是混合使用型街道空間。街道的斷麵分為3個部分,中間是行人行走的交通空間,兩鋇屋簷下是古鎮居民進行手工生產、商品交換和日常生活的複合空間。街道功能的混合性帶來行為的多樣性,也帶來了街道的趣味性與活力。
空間特色。
000拉長的“回”字形街道兩側是連續不斷的商鋪界麵,構成封閉的街道空間。街道流線在轉折、起伏中交錯,視線焦點在建築、街道、山體之間轉換,帶給步行者步移景異的感官刺激。尺度宜人的街道高寬比、質樸的青石板路、店鋪的旗幌、提供遮雨的屋簷共同營造了一個溫馨的人性空間。連續封閉、曲折變化、人性尺度是街巷空間的主要特色。
古鎮特色文化。
旱碼頭文化。
豐盛鎮是渝黔兩地陸路交通的中轉站,也是涪陵、南川、洛磧、木洞等周邊場鎮陸路交通聯係的必經之地,因此豐盛鎮是重慶地區新中國成立前老巴縣最大的旱碼頭。碼頭這裏作場鎮解釋,因不通水路故稱“旱碼頭”。
自建場初始,古鎮商賈雲集,商貿繁榮,商鋪、錢莊、茶樓、酒肆、驛站、醫館、戲樓、廟宇散布全鎮,是“旱碼頭”作為地區經濟中心對城鎮功能要求的體現。“回字街”的街道形式較為獨特,當地人稱“轉轉街”,人在其中行走既無終點也無起一存,循環往複,心理上擴大了商業街的規模,符合“旱碼頭”對城市空間商業氛圍的要求。
袍哥組織。
清代道光、同治年間,以“反清複明”為宗旨的“天地會”下屬分支“哥老會”傳入四川,催生了曾在巴渝地區盛行一時的袍哥組織。
袍哥組織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信條,有一套嚴密的組織製度、活動方式和禮儀規範。在巴渝地區影響較大,民間曾有“明末無白丁,清末無倥子(倥子即未參加過袍哥組織的人之說。
豐盛鎮曾設有3個堂口,分別為:仁、義、禮三堂。“義”號堂主為冉姓人氏仁”號堂主為劉姓、楊姓人氏禮”號堂主為丁姓、張姓人氏,3個堂口的堂主皆為當地有田產的富人。袍哥在豐盛聚會的場所為茶館,分別為“義”號堂的義全居(位置已無考)仁”號堂的仁壽茶館(今尚存);“禮”號堂在現信用社的位置開有茶館,但無名號。
袍哥組織利用茶館開展各種活動,在中元節、團圓會、關帝會舉行慶祝活動。此外,每三天召集成員開會議事,提供免費茶水,參加者踴躍,此活動稱為“茶哨”。袍哥組織還開有4個錢莊,其中兩個錢莊名號為“信孚錢莊”和“墾興村”,其中“墾興村”是陳果夫所題,其餘兩個錢莊名號已無從考證。
長壽之鄉。
古鎮曆來是有名的長壽之鄉。截至2003年底,全鎮7079歲老人有1028人;8089歲老人有299人;9099歲老人有68人;
長壽現象與古鎮優良的氣候、空氣、水質等環境條件密不可分。古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宜人。鎮區四周山林環抱,無工業汙染,空氣質量優良。
此外,古鎮民風淳樸,居民心地善良,鄰裏和睦,有著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對生命有著美好的追求。在福壽街曾有一個高4的壽字,集中地體現了居民對生命的美好願望。壽字的由來有一段傳說,相傳福壽街在建成之初較為冷清,後有一道士每日運來一桶石灰傾倒在禹王宮的山牆外,時隔不久,在山牆上出現了高約4、繁體正楷的紅色大壽字。自此,福壽街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防禦文化。
古鎮自建鎮之初就是物資集散之地,商賈雲集,店鋪林立,錢莊就有4個之多,交易頻繁。古鎮也聚集了“劉”、“杜”、“楊”等富有的大戶人家,為防禦匪患和保障商貿繁榮,富有的大戶人家在各自的深宅大院中修建具有防禦和避難功能的碉樓,現存碉樓5處,分別位於一品殿、上埡口、下埡口、二十二步坎和南川場口處。同時,在南川、涪陵、木洞、洛磧4個場口修建大門,在清源樓山頂上修建暸望台和民間兵丁駐地,構建了嚴密的防禦設施體係。
古鎮古寨。
豐盛的東山和西山是重慶東部的天然屏障,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人為了確保一方平安,以防兵荒馬亂、生靈塗炭,在東山和西山險要之處,先後修建了16個古寨。作為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防禦性古寨,既可安民,又可屯兵,作為老百姓的“安全港”,有相當的規模。為了居高臨下,古寨多建於山巔。朝陽、晚霞、雲海美景如畫,數十裏風光,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