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3 / 3)

小學在校學生2588人,共計37個班,教職工7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其中鎮中心小學把1983年建設的舊教學樓、1995年建設的新教學樓和2002年建設的逸夫教學樓的建設麵積全部計算在內,總校舍麵積32032,在校學生人數721人(包含幼兒園在校學生99人),15個班(包含幼兒園3個班油房小學,校舍麵積9002(建設時間為1997年,在校學生人數230人(包含幼兒園27人,7個班(包含幼兒園1個班,梨坪小學校舍麵積7152(建設時間為2001年,在校學生人數188人(包含幼兒園15人,7個班(包含幼兒園1個班,馬家小學,建於1950年,學校占地麵積46362,校舍麵積24512,教職工17人,在校學生310人,8個班。

全鎮有一所中學豐盛鎮初級中學(創建於1969年,位於鎮的東北角。在校學生750多人,教職工50人。擁有教學樓、實驗樓、學生宿舍、學生餐廳、實驗室、綜合藝術室、圖書室、師生活動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等教學和後勤服務設施。

診用房約為糊2,住院用房約為3002,附屬用房約為13002。設有內科、外科、中醫科、骨傷科、婦產科、五官科、口腔科和藥房,床位30張。醫技科室設有放射科、檢驗科、3超室、心電圖室。現有職工16人。除服務本鎮以外,還擔負著周邊的雙河鎮、涪陵的增福鎮、南川的太平場鎮部分病人就診的任務,年門診約12000人次,業務收入65萬元。另外各村均有農村1丨生室,鎮轄區內共有村1丨生室15個,鄉村醫生20人。

每日進出豐盛的營運車輛共計17輛:豐盛一重慶,輛;豐盛一木洞,輛;涪陵一重慶,3輛;明家一木洞、增福一木洞、明家一南坪、豐盛響水一南坪,各1輛。平均每日可載客2000人次,每日進入豐盛的機動車輛共計約500輛。

古鎮風貌與形態。

古鎮風貌。

自然環境要素。

古鎮所在的鎮域範圍內以丘陵、低山地貌為主要地貌特征。地勢東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東部背斜形成了“一山二槽三嶺”的地貌-一山”即東泉山山脈,“二槽”即山脈內的東槽和西槽,“三嶺”由東、西兩山嶺加上槽穀內的“中山”構成(圖2,0。

圖21“一山二槽三嶺”的特有地貌。

古鎮位於槽穀東西山嶺一帶,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地麵岩溶窪地、石芽、小石林、地下漏鬥、消水洞、豎井、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均有分布。

古鎮西側有接龍山和胡豆坡,相對高度58;東側有延綿750、相對高度73的油沙坡丘陵群。緊鄰古鎮南端有清源樓山丘,相對高度37,在古鎮西南角緊鄰涪陵場口有文廟山丘,相對高度9。古鎮外的北部區域另有7座獨立的小山丘,相對高度在310。古鎮就坐落於兩條南北向帶狀的丘陵群和數座獨立的小山丘之間。

人工環境要素。

曆史遺構。

古鎮的發展總是在緩慢衰敗、並不斷更新的循環演變中進行,豐盛古鎮亦是如此。為全麵認識和把握古鎮的整體風貌,通過對文字資料記載的查閱和實地的社會走訪調查,對在曆史發展中已經衰敗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曆史遺構進行發掘與整理,發現了一批對古鎮功能布局、空間演進、空間格局和空間特色有重要影響的建構築物。

場口。

豐盛古鎮自宋朝建製以來均為前去南川、涪陵、木洞、洛磧各地的必經之路和驛站,是當時南川、涪陵、木洞等周圍地區商品貨物的周轉地。由此在古鎮四周形成4個場口,分別為:南端的南川場口、東側的涪陵場口、西側的木洞場口、北端的洛磧場口。為了防禦的需要,在4個場口設有柵門和碉樓,除南川場口處的碉樓尚保存完好外,其餘均已毀壞。

三宮。

三宮分別為萬天宮、萬壽宮和禹王宮。萬天宮位於今十字街供銷社宿舍樓處,萬壽宮位於今鎮政府辦公樓處,禹王宮現為農機站。萬天宮、萬壽宮已被拆毀,其建造年代和建築原貌已無從考證。禹王宮建築群由大殿、戲台和兩側連廊組成,是全鎮舉行集會、節慶等公共活動的場所。現僅存大殿和連廊,殘簷斷壁,已是危房建築。

過街樓。

過街樓原為木洞場口的標誌性建築物,建在距離接龍山與胡豆坡最近處,連接兩山。下層為過街樓,上層為寺廟,又稱甘露寺。場口處有一牌坊,明代大學士王應熊題寫“菩提普潤”。甘露寺和牌坊在文革時期全部被拆毀,其建造年代和建築原貌已無從考證。

楊家祠堂。

楊氏家族是豐盛鎮“楊”、“劉”、“杜”三大家族之一,在現水廠所在山丘的山坡上修建楊家祠堂,是楊氏家族供奉自家祖先、舉行家族聚會的場所。文革時期全部被拆毀,其建造年代和建築原貌已無從考證。

文廟。

文廟位於涪陵場口東側山丘上,是舊時私塾所在地,廟內供有孔子畫像。文革時期全部被拆毀,其建造年代和建築原貌已無從考證。

#文化古跡。

古井。

鎮內現保留古井三口,分別是位於古鎮東側水渠邊的水井,今新建農貿市場內的馮家水井和位於南川場口外的水井(坎水井)。三口古井終年不枯,井水清澈,水質良好(圖16,圖27)。

碉樓。

古鎮內現有碉樓5處,分別位於一品殿、上埡口、下埡口、二十二步坎和南川場口處。磚石結構,方形平麵,逐層向上收縮,屋頂為青瓦歇山頂。碉樓是當地富商為防禦土匪而建,與深宅大院的民居建築群有機結合,成為民居建築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