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 / 3)

古鎮平麵布局和建築的曆史年代。

老建築。

明清時期,先後築街建房,建有江西街、半邊街、十字街、長寧街、公正街、書院街等。東、西、南、北四門均有柵子口(石柱木板門),十分牢固。封門建有三宮三廟①,曆經滄桑,風蝕殘損嚴重,現在隻有部分殘留的遺跡。禹王宮的一架殘存殿脊檁上,“鹹豐七年秋月二十四日立補修”的墨跡依然清晰可辨,它好像在向人們展示自清早中期以來這裏所發生的故事。戰略地位。

古封門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張獻忠入川、太平天國起義及解放戰爭,都留下古戰場遺跡及傳說。古場鎮為防禦外敵,設有4個入口,分別朝向南川、涪陵、木洞和洛磧4個方向。鎮內至今還保存有10餘處巴渝各地已十分罕見的“碉樓”,訴說著豐盛數百年的滄桑與繁榮。

商貿集市。

封門市場口,舊時分別被稱為木洞場口、洛磧場口、南川場口、涪陵場口,現四門的柵子門已毀,但遺跡尚存,人們仍習慣呼其舊時的俗名。

封門在清代至民國時為三、六、九趕集,現為一、三、五、七、九趕集。每逢集日仁壽茶館內座無虛席,人們品茶、聊天,自得其樂。沿街集市,琳琅滿目的土特農副產品以及外來貨物商品,既飽含傳統習俗,又張顯了現代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巴渝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風貌。

經濟及社會。

經濟發展。

全鎮200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121萬元;多種經營總產值2968萬元;糧食總產量2125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7元,比2000年增加81元;企業營業收入2963萬元;企業增加值584萬元;區內入庫稅金107萬元,增長424;固定資產投資180萬元。

00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183萬元;多種經營總產值3105萬元;糧食總產量21102噸;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3元,比2001年增加86元;企業經營收入3667萬元;企業增加值1106萬元;區內入庫稅金119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10萬元。

00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7029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102萬元、539萬元、1388萬元。農、林、牧、副、漁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為4265萬元,按現價計算為7335.8萬元。財政收入102萬元,支出427萬元。工業企業4個,工業產值600萬元,工業產品銷售收入578萬元,實現利潤17萬元,上繳稅金29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65萬元。

第一產業。

種植業以經濟作物、糧食作物、水果為主。豐盛鎮各村都大量種植了小麥、豌豆、胡豆、洋芋、稻穀、再生稻、紅苕、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等糧食作物;其他經濟作物中花生、油菜、煙葉、蔬菜的產量較大;水果的品種主要有柑橘、西瓜、梨子、李子等。2003年糧食產量174021,水果5691,蔬菜90961,茶葉160擔,油料216I。

①“三宮三廟”指萬壽宮、萬天宮、禹王宮、文廟、女王廟、接龍廟。萬壽宮、萬天宮、禹王宮、文廟建於古場鎮內。

豐盛鎮荒山麵積較大,草、水資源豐富,具有養殖草食性牲畜的優越條件。近幾年來,肉食品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大,豐盛鎮的草食牲畜飼養量實現了較大程度的增長,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民收入不斷增加。2004年生豬11.9萬頭、蠶繭1I、家禽225600隻、家畜1149萬頭。在響水湖水庫有養魚場集中養殖,主要養殖鯉魚、鯽魚、草魚、鰱魚等。2004年產魚1391。

豐盛鎮境內有大麵積的林場,自然風光優美,是春觀梨花、夏避酷暑、秋采梨果、冬賞雪景的休閑勝地。

第二產業。

截至2004年,豐盛鎮域有重慶富豪水泥有限公司等8家中/1、型工業企業。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鎮區,主要滿足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商業多以店鋪經營為主,規模普遍較4。主要經營日常生活用品(糧油、食品、副食品、日用品)及農業生產資料(農具、種子、肥料等)。鎮區建有一個成規模市場,主要進行農副產品交易。

服務業以餐飲為主,生意普遍興隆。此外,交通、旅遊等服務行業的規模還需進一步擴大。

社會發展。

人口。

豐盛鎮隸屬於重慶市巴南區。全鎮有8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所在地為街村。

截至2003年底,全鎮總戶數為7272戶,其中城鎮438戶,農村6834戶。總人口2,2萬人,約占全區人口的2,64。其中農村人口1.9萬人,占鎮總人口的86,364,城鎮人口。

000人,占鎮總人口的164,城鎮化水平不高,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鎮。人口出生率5.07。自然增長率一1.67。經濟活動人口13885人,鄉村從業人員8750人,全鎮現有。

000多人外出打工。

003年非農業人口變動不大,其中增加47人:出生8人,遷入16人,農轉非20人,退役1人,刑滿釋放1人,其他情況1人;減少35人:死亡4人,遷出23人,服現役1人,服刑1人,其他情況6人。

豐盛鎮是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壽星之鎮。據調查:2003年底豐盛鎮60歲以上的老人。

公共設施。

鎮域範圍的文教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小學4所,中學1所,敬老院1所,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