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住房製度起源於英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住房政策都沿襲著“政府支持與居民合理的住房消費相結合”這一理念構建自己的住房製度。在英國,政府行為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相當巨大。一方麵,政府鼓勵公民購買房屋,尤其是對政府公房、國有機構、住房協會的住房,隻要滿足住房或公寓為獨立適用單元、房屋租戶是惟一的(或是主要的)、居住期滿兩年以上這三個條件之一就可以購買住房。另一方麵,政府每年建設一定數量的公屋提供給沒有能力解決住房的居民居住。以倫敦為例,倫敦臨時居民租住戶占到了全英國的50%以上;倫敦政府對住房的政府投入也較高,占各區政府總投入的30%左右。自1996年至今,倫敦政府提供的臨時住所的居民數量逐年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361%。
伴隨著租住政府臨時住所居民的數量逐年增大,英國房價也在不斷增長,近十年其增幅提高了將近3倍,一套住宅的價格從十年前平均62萬英鎊,增至2006年的179萬英鎊。過高的房價抑製了需求,由於價格持續攀升,能夠買得起房子的消費者將越來越少,這將影響許多地方的房產交易。雖然在英國,住宅使用稅和交易環節的稅收都是累進的,對住宅的需求和住房交易中產生的收入再分配有調節的作用,而且對於非自住的住宅,在交易環節除了征收印花稅以外,還要征收資產增值稅,但房價的過快增長使得越來越多家庭失去了購買住房的能力,也增加了引發社會債務危機的風險。麵對高房價,英國政府提出了“公屋衝擊計劃”,準備今後3年內投入80億英鎊(約合1646億美元)建造至少18萬套“買得起”的新住房,以增加房源,緩解日益嚴峻的國內住房矛盾。此舉一出,導致英國房價指數迅速下滑,2007年9月達到-146,為近兩年來的最低點。英國政府的做法被認為是有效的抑製房價變化的好辦法。
法國一一廉租房:社會的“首席穩壓器”
“一戰”、“二戰”後,法國的房屋建築破損嚴重,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居住條件,複蘇經濟,法國政府從北非雇用了大批外國勞工。外國勞工的增多,更增加了住房的需求。為了解決住房問題,法國先後出台了多項廉租房政策,至今形成了完善的廉租房製度,不但解決了大多數人群的居住問題,也很好地維持了良好的社會秩序,被譽為法國社會的“首席穩壓器”。
法國廉租房管理機構被內置在了各級政府的廉租房管理辦公室,由專門的政府機關負責廉租房申請人的考核與分配。通常政府對申請者有一套嚴格的評審製度,不符合要求的堅決不予辦理。同時評審製度又體現了一定的靈活性,某些特殊情況,如被房東驅逐的無過錯房客、殘障人家庭等仍可以得到廉租房。對經濟發展條件不同的地區采用不同的考核標準,防止了按收入為標準的“一刀切”。
2000年,法國政府規定,人口超過5萬的城鎮,其廉租房麵積不得少於住房總麵積的20%。除了規定廉租房建設的最低麵積外,政府還推行住房福利補貼製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讓法國人人享有一個舒適的“家”,尤其是中低收入的人不用擔心沒有地方住,廉租房申請者隻要滿足條件,就可到相關部門提出申請,不用為房屋的建設及產權等諸多複雜問題費心,而且房租都大大低於市場價格。此外,廉租房的出租以麵積作為量算單位,同樣的租金,人們就可以租住在一些設施更完備,舒適度更高的房屋,享受“豪華”的待遇。良好房地產市場供給結構,使得法國房價多年來很少大起大跌,基本保持平穩,加上政府對住房征收較高額度的土地稅和房屋稅,更進一步防止了房地產投機行為。
法國廉租房的建設資金由各級政府和一些企事業單位共同籌集,其中各級政府籌集的資金通常可達總投資的70%。房屋建成之後,交由各地方政府的廉租房管理部門支配和管理。承建廉租房項目的開發商,可以從政府得到各種優惠政策,以補償其微薄的經營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