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企業文化與儒商精神
儒商精神是中國傳統義利觀,是以義利統一作為理想境界去追求的。在義利發生衝突時,儒家主張重義輕利,甚至尚義反利。這種儒商精神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代。
公元前627年的春天,鄭國有一個叫弦高的商人,趕著牛群到京都洛邑去做買賣,行至滑地(今河南偃師縣),偶然碰到了一個從秦國來的老鄉。這位老鄉告訴弦高:秦國已調動大軍偷偷進攻鄭國,快到滑國地界了。顯然,立即趕回去報告已來不及,弦高急中生智,一麵派手下的人乘著驛車火速回去報告國君,一麵趕著牛群迎上前去。在不遠的地方,他果然碰上秦軍。弦高自稱是鄭國派來的使者,專程前來犒勞秦軍。他從自己的商物中挑出4張上等皮革和12頭肥牛,獻給秦軍主將孟明視,並不卑不亢地說道:“我們國君聽說你帶來了軍隊要來我國,派我帶上微薄的禮品慰問您的部下。這一點小意思可不能算是犒勞,不過給將軍吃一頓吧!”弦高的慰問使秦將很吃驚,不知鄭國為什麼已知道了偷襲的消息。鄭國既然早有防備,就很難偷襲成功,於是,他們隻能放棄偷襲,班師回國。就這樣,由於弦高的愛國情懷和沉著機智,終於使鄭國免去了一場劫難。
的確,儒商精神表現出愛國主義熱情,但對於現實社會,企業文化,儒商精神更要求企業家應有社會責任感,熱愛祖國,保護生態環境,建立循環經濟。
三、企業文化應培育道德人
在市場經濟向著合作型轉化,以及今後以合作為主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倫理文化對於企業文化建設,以及企業的行為規範不僅具有同樣的重要意義,而且由於“道德人”假說的逐漸驗證,倫理文化的普遍認可,企業倫理文化對於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的行為規範的意義將會越來越重要。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所倡導的“仁”,所謂“仁者愛人”,其價值觀準則就是以人為本,“人為萬物之靈”,以人為本必須倡導倫理道德,二人重德講理才能形成“仁”。以人為本而德理統一,就必須以義為先,義以生利;以禮為要,禮以成序;以智為能,智以成事;以信為重,信以成仁。故而,“仁、義、禮、智、信”是為道德倫理文化的基本內容,“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皆由此衍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以及由此衍生的互敬互愛、誠實守信、廉潔奉公、恪盡職守、愛國愛民要求等,按照現代管理學術用語的理解--就是一種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方麵的內容,都必須遵循這些道德倫理文化的規定。剔除這些傳統倫理道德規範中的曆史糟粕,結合現代市場經濟的實踐需要和企業的自身特點,在實行傳統哲學揚棄的基礎上,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及其倫理道德規範,在今天的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行為規範構造中,仍然具有極其重大的作用,更何況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倫理道德規範中的許多內容,在曆史的繼承和揚棄,製度與規則的辯證轉化過程中,已經成為企業文化及其規定的企業行為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
胡錦濤主席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曆史揚棄上的總結和概括,不僅是中華民族重塑美好倫理道德觀念,提高全體人民思想素質和精神風貌的銳利思想武器,而且也是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南和根本原則。秉承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有益營養,包括充分發揮傳統倫理道德規範的作用,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應該成為今天企業文化建設的正確途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