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西文化的比較
國學文化對現代管理文化有四方麵啟示:①儒家傳統文化主要倡導倫理文化和道義文化,以“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和利害衝突,必然會產生重“義”輕“利”的企業價值觀。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②信守“誠信為本”、“薄利多銷”的企業理念。通過樹立“誠信無欺”的經營信譽來贏得顧客,以“薄利多銷”來增加利潤。③推崇貨真價實的企業道德。價實是指商品價格,曆代把“口不二價”作為經營者美德;貨真是說商品質量。《禮記·王製》雲:“布帛精細,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就是說經營者必須對消費者負責,保證商品質量和數量。④提倡樂善好施的企業傳統行為。《尚書·大鬲漠》曰:“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商業倫理規範為“勤”、“儉”、“察”。但上述文化雖有很多參考價值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個性,局限於時代性,過於龐雜,不符現代整體性。要適應現代企業文化,不僅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化,同時對西方文化也應持批判吸收態度。
西方文化來自於古希臘哲學,以蘇格拉底、柏拉圖、色諾芬等為代表的哲學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礎。哲學(Philosophy),無論是追溯字源,還是在古希臘產生之初,本來就是一種“智慧”之學。而智慧就是追求人生的意義及價值,探尋人的生命之根,存在之本。在曆史進程中,古希臘哲學對智慧的追尋逐漸被中世紀哲學對上帝的崇信所取代,哲學被淪為神學工具。在經曆漫長的中世紀之後,文藝複興的曙光照亮了近代發展的道路,迎來了思想的解放和科學的興起。啟蒙運動推動了現代社會的進步,自然科學的非凡成就展現了人類理性的認知能力,突顯了科學的神奇功能和巨大威力。當以理性和科學為標誌的科學精神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發展的同時,個人價值的膨脹,工具理性的擴張卻使得西方社會產生了一係列社會問題:第一,個人價值的極度膨脹,以至人類中心主義的出現。第二,工具理性開始排斥思辨理性。正如法蘭克福學派指出,工具理性的目的是控製,控製對象包括自然界、社會和個人。第三,科學主義成為最強盛、最流行的現代思潮。科學的方法和標準成為判斷人類行為,包括宗教、倫理、審美活動規範。西方文化的兩大法寶是理性邏輯推理、實驗證偽,但製度管理,管得了人,管不了人心;製定了企業的商業道德文本,卻無法逃避經濟利益的誘惑,無法堅守自身的道德底線,這都應深化批判地引進。
五、優秀文化的構建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但是隻有成功的企業才有優秀的企業文化。作為現代企業文化,必須認可以下六個問題:第一,如何看待顧客;第二,如何看待員工;第三,如何思考和定義競爭;第四,如何考慮對社會環境的責任;第五,如何考慮合作與整合;第六,如何認識成本和利潤。認真遵守或執行企業文化理念,實施文化管理,是企業基業常青的關鍵所在。美國蘭德公司、麥肯錫公司等通過對全球卓越企業研究,得出結論認為,世界500強勝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公司善於給它們的企業文化注入活力。這些一流公司的企業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業文化有著顯著的不同,它們注重四點:團隊協作精神、以顧客為中心、平等對待員工、激勵與創新。在大多數企業裏,實際的企業文化同公司希望形成的企業文化出入很大,但對那些卓越的公司來說,實際情況同理論的企業文化之間關聯性都很強,他們對公司的核心準則、企業價值觀遵循始終如一,這一理念可以說是世界最受推崇的公司得以成功的一大基石。其實,企業與員工的關係靠兩種契約來維護,一種是勞動契約,規定雙方的權利、責任、利益關係;另一種便是文化契約,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企業之“道”的規約,員工以此與企業形成一種心理契約,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結合在一起,主動承擔責任並進行自我管理。這就是文化管理,即“管理的高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