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第根是這樣理解比較文學的:
真正的“比較文學”的特質,正如一切曆史科學的特質一樣,是把盡可能多的來源不同的事實采納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個事實加以解釋;是擴大認識的基礎,以便找到盡可能多的種種結果的原因。總之,“比較”這兩個字應該說擺脫了全部美學的涵義,而取得一個科學的涵義的。而那對於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寫的兩種或許多種書籍、場麵、主題或文章等所有的同點和異點的考察,隻是使我們可以發現一種影響,一種假借,以及其他等等,並因而使我們可以局部地用一個作品解釋另一個作品的必然的出發點而已。([法]梵·第根:《比較文學論》,戴望舒譯,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17-18頁。)
讀了梵·第根的論述後,同學們一定覺得很拗口,感覺這不像一個定義的表述。我們不妨用通俗一點的話語來加以說明:(1)比較文學是一種注重事實的研究,即“把盡可能多的來源不同的事實采納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個事實加以解釋”。(2)比較文學是一種注重因果關係的研究,即“找到盡可能多的種種結果的原因”。(3)比較文學是排斥審美分析的研究,即“‘比較’這兩個字應該說擺脫了全部美學的涵義,而取得一個科學的涵義”。(4)比較文學是一種跨越了語言界限的研究,即“對於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寫的兩種或許多種書籍、場麵、主題或文章等所有的同點和異點的考察”。正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比較文學才可能發現“一種影響”、“一種假借”,才能找到“用一個作品解釋另一個作品的必然的出發點”。
同學們千萬不要小視梵·第根的這段不太像定義的論述,因為在這段論述中,這位法國比較文學的泰鬥已經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等勾畫出一個相對清晰的輪廓。日後的歲月中,雖然他的後繼者對“什麼是比較文學”做了多方麵的、深入的解答,但基本上都沒有脫離開他所製定的原則。
如果同學們還覺得這樣的定義有些“別扭”,理解起來有些難度的話,我們就到法國學者的第二位領軍人物馬裏耶·卡雷(1887-1958)那裏去尋求清晰一點的答案。因為卡雷對比較文學理論的深入探索,他對比較文學學科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他對“什麼是比較文學”所做出的回答,迄今為止一直被學術界公認為法國學者中最有代表性的定義。
卡雷是這樣理解比較文學的:
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個分支:它研究在拜倫與普希金、歌德與卡萊爾、瓦爾特·司各特與維尼之間,在屬於一種以上文學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構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間所存在過的跨國度的精神交往與實際聯係。(《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頁。)
讀了這段論述,大家對“比較文學”的感覺可能會相對清晰一些。因為卡雷對比較文學的理解就集中在“跨越”與“實際聯係”這兩個基本點上。為了讓人們更準確地理解比較文學的“跨國度”內涵,卡雷列舉了三對六位來自不同國度的作家——拜倫:英國詩人;普希金:俄國詩人;歌德:德國詩人;卡萊爾:英國散文作家;瓦爾特·司各特:英國作家;維尼:法國詩人。但是,比較文學所研究的不僅是“跨國度”的文學,而且是研究這些“跨國度”的文學之間所存在的“精神交往與實際聯係”。我們還是從卡雷所列舉的三對作家中理解他的一番苦心吧:在歐洲文學的發展曆程中,拜倫與普希金之間、歌德與卡萊爾之間、瓦爾特·司各特與維尼之間,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過“影響與被影響”、“借鑒與被借鑒”的關係。循著他們精神交往的曆史,尋找出他們之間的實際聯係,這就是比較文學!相對於梵·第根有些“囉嗦”的答案,卡雷的答案似乎理解起來更為容易一些。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此時,也許同學們還要問,除了梵·第根和卡雷的答案外,在法國學者的定義中,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釋呢?我們這就到法國比較文學的另一位著名學者馬裏奧斯·法朗索瓦·基亞(1921—)那裏去探求新的答案。
基亞是這麼理解比較文學的:
比較文學就是國際文學的關係史。比較文學工作者站在語言的或民族的邊緣,注視著兩種或多種文學之間在題材、思想、書籍或感情方麵的彼此滲透。([法]基亞:《比較文學》,顏保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4頁。)
看到這個答案後,大家感覺如何?我想至少有兩個方麵的因素值得同學們關注:(1)基亞明確地把比較文學界定為國際文學關係史,這是以往的答案中所沒有的。(2)基亞沒有特別地強調“跨越”,而是使用了更為理性客觀一點的“邊緣”與“滲透”。這樣一種表述似乎更接近比較文學的中樞,更能代表比較文學學科的基本特性。
什麼是比較文學?
從三位有代表性的法國學者的答案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比較文學是對國際文學關係史的研究;比較文學是對不同國家的文學之間所存在著的事實聯係的研究;比較文學是強調因果關係,排斥審美分析的研究。
那麼,是不是比較文學的定義就可以鎖定在上述結論中不可動搖了呢?曆史的發展很快就作出了顛覆性的回答,而這一顛覆性答案的始作俑者,就是日後崛起的“美軍”。
在美國學者的行列中,奧爾德裏奇(1915—2002)的分量可謂舉足輕重。麵對“什麼是比較文學”的課題,針對法國人重實證、重因果的答案,他開拓性地作出了屬於美國特色的回答。
奧爾德裏奇是這樣理解比較文學的:
比較文學並不是把國別文學拿來一國對一國進行比較,而是在研究一部文學作品時,比較文學提供了擴大研究者視野的方法——使他的視野超越國家疆域的狹隘界限,看到不同國家文化的傾向和運動,看到文學與人類活動其他領域之間的關係……比較文學是從超越一國民族文學的角度或者從其他一門或幾門知識學科的相互關聯中,對文學現象進行研究。(《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幹永昌等選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28頁。)
透過這位美國教授的答案,同學們看到了什麼?與法國學者的答案相比,同學們發現了什麼?有一點是相似的:他們都主張跨越,但美國學者的答案中除了跨越“國界”之外,還要跨越“學科”,即在“一門或幾門知識學科的相互關聯中,對文學現象進行研究”。這是對法國答案的最大顛覆,也是對日後國際比較文學產生重大影響的觀點。我們還發現,法國學者所強調的“重事實”、“重聯係”、“重因果關係”等特色,在美國學者的答案中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文學”、“文化”、“民族”,具有鮮明的美國特色的答案就此誕生。
其實,美國學者中最具顛覆意義的人物並不是奧爾德裏奇,而是性格更鮮明的挑戰者和叛逆者,超重量級人物亨利·雷馬克(1916—)。他不僅是美國比較文學的領軍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美國式答案的最典型的集大成者。他對“什麼是比較文學”的回答,不僅集中代表了美國學派的觀點,體現了美國學者對比較文學的理解,而且至今仍在國際比較文學領域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雷馬克是這樣理解比較文學的:
比較文學是超越一國範圍之外的文學研究,並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係,例如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哲學、曆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簡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
(《比較文學研究資料》,第1頁。)
雷馬克的答案中,除了在跨越“國界”這一點上還與法國學者的答案有那麼一點相似外,重心在於對比較文學的“跨學科”內涵作進一步闡釋,甚至細化到列舉了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哲學、文學與曆史、文學與社會科學、文學與自然科學、文學與宗教等各個領域。盡管雷馬克在答案中也強調了“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但不如說他更加強調、更加重視的“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
一枚重磅炮彈落下,國際比較文學界一片嘩然。為了平息嘩然之聲,一些學者紛紛站出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既表達對雷馬克答案中的不完善之處和某些絕對化觀點的不滿,也為了對這個最能代表美國學者的答案作出一定意義上的修複和詮釋。威斯坦因(1925—)就充當了這個角色。
威斯坦因是這樣理解比較文學的:
比較文學既可研究哲學、曆史、藝術,也可研究文學演變史和批評史,不過主要的是以文學為中心,凡是與文學有關的各個方麵,都可列入討論範圍,可是與文學無關的科目則不應作為研究對象。(轉引自孫景堯:《消解還是被消解——當代文論發展和比較文學發展的管見》,《中國比較文學》1996年第3期,第18頁。)
與雷馬克的無限擴大外延的答案相比,威斯坦因的修補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美國學者“跨學科”答案的偏差,使其得以在文學的軌道上,在與文學相關領域中的比較中實現自己的初衷。
什麼是比較文學?
從美國學者的答案中,我們可以作出如下解答:
比較文學是跨越了國家界線的文學研究;比較文學是跨越了學科界線的文學研究。
否定了法國學者的美國答案是否就可以安枕無憂,笑傲江湖了呢?日後的曆史依舊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地作了顛覆性的回答,而產生這一顛覆性效應的就是複興後的中國比較文學。
這是1982年,樂黛雲(1931—)教授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中對比較文學的理解:
比較文學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它是曆史地比較研究兩種以上民族文學之間互相作用的過程、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以及其他意識形態相互關係的學科”(《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第1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頁。)。
這是複興後的中國學者最早作出的答案。該答案不但繼承了法國學者的觀點,也讚同了美國學者的觀點;既強調了不同民族的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又突出了文學與其他學科領域之間的跨越,表現出中國學者對“什麼是比較文學”清醒而客觀的認識。
這是1991年,曹順慶(1954—)教授主編的《比較文學史》對比較文學的理解:
比較文學是以國際性眼光來探討國際文學關係和世界文學發展規律的,跨越文化界線的文學研究。(曹順慶主編:《比較文學史》,四川人民出版1991年版,第14頁。)
這是複興後的中國學者首次以“跨文化”為“什麼是比較文學”所作出的答案,也是中國學者第一次以自己的目光、自己的理解對比較文學的定義所作出的詮釋。這種跨越了文化界線的回答使比較文學既跳出了法國學者的“跨國界”,也跳出了美國學者的“跨學科”,中國比較文學的特色初露端倪。
這是1997年,陳惇(1934—)、孫景堯(1943—)、謝天振(1944—)教授主編的《比較文學》對比較文學的理解:
我們認為,把比較文學看作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更符合比較文學的實質,更能反映現階段人們對於比較文學的認識。(陳惇、孫景堯、謝天振主編:《比較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頁。)
這是中國比較文學界首次出現的以“四跨”對“什麼是比較文學”所作出的答案。這個答案既包容了法國人所倡導的“跨國界”,也包容了美國人所倡導的“跨學科”,更包容了中國人所倡導的“跨文化”,它標誌著中國比較文學已經逐漸擺脫了對外國答案的依附,正在走上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這一節已臨尾聲。此時此刻,同學們一定想知道我們對“什麼比較文學”該作怎樣的解答。綜合中外學者一百年來對“什麼是比較文學”的認識,我們的答案如下:
比較文學是立足全球文化的背景下,在跨越的視野中,對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學的相互關係和現象,對文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係所進行的文學研究。
當我們的答案塵埃落定的時候,是否就意味著比較文學定義的終結性回答呢?我想,曆史的腳步必將而且很快就將作出新的回答。這門年輕的學科,將隨同她的定義一道成長。
什麼是比較文學?
……
【思考題】
1你聽說過比較文學嗎?在你的中外文學視野中,可否意識到比較文學的存在?
2身處比較文學的搖籃之中,你的大學生活是否會因比較文學的相伴而有所改變?
3當你走進比較文學的時候,對這門學科的第一印象如何?
【閱讀書目】
1《比較文學研究》,樂黛雲、王向遠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比較文學論》,[法]梵·第根著,戴望舒譯,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3《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4《比較文學》,[法]基亞著,顏保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5《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幹永昌等選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6《比較文學史》,曹順慶主編,四川人民出版1991年版。
7《比較文學》,陳惇、孫景堯、謝天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