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孕育了中國比較文學。
第二節比較文學就在我們身邊
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或許會納悶:比較文學就在我們身邊?這可能嗎?
想想看,無論大家來自何方,無論大家所學的是什麼專業,從小到大,一定會或多或少地閱讀過文學作品吧?魯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莎士比亞、歌德、雨果、巴爾紮克、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中外作家的作品也一定有所接觸吧?那麼,當你接觸這些名家,閱讀他們的作品的時候,比較文學也許就不知不覺來到了你的身邊。
如果你是俄羅斯文學的愛好者,一定不會忘記果戈理這個名字。這位享譽全球的諷刺大師,曾經用自己的名字為19世紀上半葉的俄國文學開辟了一個新的時期——果戈理時期。當我們在果戈理的文學畫廊中徜徉的時候,定會在一部中篇小說麵前駐足:《狂人日記》。此時,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中國作家魯迅,想起他也寫過同一個名字的中篇小說。麵對著兩部用相同的名字命名的偉大作品,你可能會覺得好奇: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麵光輝的旗幟,他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之作,為什麼這樣的小說外國也有?倘若你帶著好奇心繼續閱讀的話,會發現兩部同名小說中有很多的相同之處和相似之點,會在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發現很多從那位俄國作家的同名作品中繼承或借鑒過來的東西。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或許還會發現,魯迅的《狂人日記》中還有很多俄國作家的同名小說所沒有的東西。就在這種“比較”的閱讀當中,你開始思考。就在這種“比較”的思考中,你下意識地開始了“比較”,開始了在“比較”的視野中尋找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的繼承、發展與創新。不知不覺中,你的視野開闊了,你的目光立體了,你的品味升華了。日後的歲月中,你會發現這是比較文學在發揮著效力。
如果你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愛好者,你肯定熟悉曹禺這個名字。這位20世紀的中國戲劇大師,曾經以不朽的悲劇《雷雨》、《日出》、《北京人》和《原野》,為20世紀的中國戲劇書寫了輝煌的篇章。我想,在曹禺的劇作中,同學們最為熟悉的一定是《雷雨》了。這部曹禺先生23歲時創作的悲劇,曆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在中國的話劇舞台上曆演不衰。如果說文藝複興時期的英國,曾為全世界的讀者和觀眾留下了“說不盡的莎士比亞”這個永恒的話題的話,那麼20世紀的中國話劇舞台上,也曾為全中國的觀眾和讀者留下了“說不盡的曹禺”這個永恒的話題。而在“說不盡的曹禺”中,沒有哪一部悲劇能比“說不盡的《雷雨》”更具永恒意義。《雷雨》的故事同學們了如指掌,在中學生時代就有所了解。到了大學,大家或許通過不同的途徑更深一步地接觸到了西方文學,或許很多同學已經對西方文學有了很深的了解。那麼,你讀過古希臘神話嗎?你讀過根據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的故事》改編的悲劇《俄狄浦斯王》嗎?如果讀過的話,或許對《雷雨》的欣賞就可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麵上來:《雷雨》是一部命運悲劇,劇中周魯兩家的大大小小,幾乎都在命運的漩渦中掙紮,幾乎都未能掙脫命運之網。沿著《雷雨》的命運隧道,我們追溯到遙遠的古希臘,發現那時的悲劇也幾乎是清一色的命運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主要人物幾乎沒有一個能夠躲過命運的摧殘。遠古時期的命運光環,在20世紀中國的舞台上閃爍,這是曹禺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的結晶。在《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殺父娶母,犯下了亂倫大罪。在《雷雨》中,同學們也目睹了周萍與後母、周萍與妹妹的亂倫大罪。遠古時期的不倫之戀也被曹禺創造性地搬演到20世紀的中國舞台上。古希臘悲劇影響了曹禺,孕育了不朽的《雷雨》。大家中學時期就熟悉的《雷雨》,大家並不陌生的希臘神話及其悲劇就這樣在我們的閱讀視野中,在“比較”中被扭結到了一起。
想一想,這是多麼的有趣!多麼的令人耳目一新!
同學們聽說過茶花女的故事嗎?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那個19世紀法國的風塵女,那個不幸女子如泣如訴的愛情悲劇在小仲馬的筆下演繹得令人痛不欲生。作為中國讀者,同學們也一定很熟悉杜十娘的故事吧?這位中國古代的風塵女,這個被黑暗社會所扼殺的不幸女子的愛情悲劇,也在馮夢龍的筆下講述得淒淒慘慘。如果同學們都讀過茶花女和杜十娘的故事,那麼可否發現過這兩個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風塵女的悲劇中,竟然蘊含著那麼多的“相同”、“相似”或“類似”呢?讓我們讀讀看:茶花女是一個美貌過人的女性,杜十娘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茶花女在如花似月的年紀裏就操起了皮肉生涯,杜十娘年紀輕輕就淪落青樓;茶花女在貴族公子哥的追逐中,放縱著自己的生命,杜十娘在打情罵俏中混日子,在皮肉買賣中討生活;年輕英俊的阿芒·杜瓦走進茶花女的生活,使這個高級妓女經曆了一次靈魂上的洗禮,宦家子弟李甲走進杜十娘的生活,使這個麻木的青樓女產生了從良為妻之念;為了同阿芒在一起,茶花女變賣了自己最心愛的物品,為了一心跟從李甲,杜十娘將自己積攢多年的積蓄拿出贖回了自身;茶花女的身世遭到阿芒·杜瓦家族的拒絕,在金錢的誘使下,李甲將杜十娘轉賣他人;茶花女在貧病交加中孤獨地死去,杜十娘在絕望中投江自盡,“出淤泥而不染”!在兩個不幸的風塵女身上,我們發現了如此多的相似和類似,也發現了如此美好純潔的心靈:雖然她們的生活被汙染了,但她們的心靈深處還恪守著一片向往光明、向往真誠、憧憬愛情的純潔天地。阿芒的一往情深給茶花女孤寂的生活帶來了一點亮色,一絲暖意,而書生李甲的出現,則使杜十娘猶如發現了新大陸。在短暫的愛情時光中,她們的天真,她們的純潔,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一展示出來。為了愛,她們放棄了不良的行為,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在即將到來的美好與幸福麵前,她們一個癡迷了,一個陶醉了!卻不知邪惡的黑手頃刻間就使她們難得的笑聲戛然而止。《茶花女》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沒有血緣上的繼承關係,小仲馬和馮夢龍在那個時代也不可能互通信息。但他們的作品,他們筆下的人物卻不約而同地奏響生命的悲歌。同學們,當你發現身邊所熟悉的中外文學作品竟有如此親密的雷同,是不是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呢?
同學們一定很熟悉郭沫若吧?除了《女神》之外,同學們一定閱讀過郭沫若的曆史劇《屈原》吧?如果你讀過《屈原》的話,讓我們再重溫一次那場著名的“雷電頌”吧!
這是身陷牢獄的屈原在熊熊燃燒的怒火中所抒發的充滿激情的風雨雷電的頌歌:
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裏,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
雷!你那轟隆隆的,是你車輪子滾動的聲音!你把我載著拖到洞庭湖的邊上去,拖到長江的邊上去,拖到東海的邊上去呀!我要看那滾滾的波濤,我要聽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飄流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上去呀!我要和著你,和著你的聲音,和著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製的自由裏去!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暫時間的一瞬的顯現,哦,那多麼燦爛的,多麼炫目的光明呀!
讀罷“雷電頌”,不知道同學們作何感想?不知道同學們是否會想起一位英國大詩人的悲劇中也有過與“雷電頌”相似的抒情話語。我想,莎士比亞的名字不會有人感到陌生吧?他的四大悲劇《哈姆萊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大家也有所耳聞吧?你是否知道,《李爾王》中李爾的一段咆哮與“雷電頌”十分的相似呢?
還是讓我們聆聽一下落魄的李爾在茫茫荒原上,在暴雨襲擊下所發出的撕人心肺的控訴吧:
吹吧,風啊!吹破你的臉頰,猛烈地吹吧!你瀑布一樣的傾盆大雨,盡管倒瀉下來,直到淹沒我們教堂的尖頂和房上的風信標吧!你思想一樣迅捷的硫磺電火,劈開橡樹的巨雷的先驅,燒焦我的白發吧!你,震撼一切的霹雷啊,把這粗壯的圓地球擊平了吧!打碎造物的模型,一下子散盡摧毀製造忘恩負義的人類的種子吧!
盡管轟吧!盡管吐你的火舌,盡管噴你的雨水吧!雨、風、雷、電,都不是我的女兒,我不責怪你們無情;我不曾給你們國土,不曾稱你們為孩子,你們沒有順從我的義務;所以,隨你們的高興,降下你們可怕的威力來吧,我站在這裏,隻是你們的奴隸,一個可憐的、衰弱的、無力的、遭人賤視的老頭子。可是我仍然要罵你們是卑劣的幫凶,因為你們濫用天上的威力,幫同兩個惡毒的女兒來跟我這個白發老翁作對。啊!啊!這太卑劣了!
屈原和李爾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曆史人物,《屈原》和《李爾王》也是兩部找不到影響與借鑒痕跡的悲劇。那麼,究竟是什麼使我們佇立在兩位偉人的麵前不願離去?又究竟是什麼使我們捧著兩部劇作而不願放手呢?在無數的疑惑中,在不斷的思考中,在苦苦的探求中,在強烈的好奇中,我們終於在悲劇中找到了他們(它們)的契合點,找到了他們(它們)的結合處:是電閃,是雷鳴,是狂風,是暴雨,使屈原和李爾奇的境域得到了奇跡般的吻合,是這場大自然所演奏的交響樂,使《屈原》和《李爾王》兩劇中出現了驚人的相似。《屈原》和《李爾王》這兩部無論在風格、主題、人物,還是在藝術手法上都不盡相同的劇作,就這樣在暴風雨中“相逢”了!
同學們,如果把身邊的作品放在“比較”的鏡子下,是不是覺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
在大眾傳媒時代成長的大學生,對電影這門藝術一定非常的喜歡。很多優秀的電影往往來自對中外文學名著的改編。我相信很多同學往往不是先閱讀了名著再去看電影,恰恰是先觀賞了電影後才去閱讀名著的。那麼,在“名著→電影”的改編過程中,你是否留心過兩門學科或兩門藝術之間的轉換呢?我們還以莎士比亞為話題,他的著名悲劇《哈姆萊特》大家不可能不熟悉,那麼根據《哈姆萊特》改編的電影同學們知道多少呢?除了最傳統的《王子複仇記》外,還有當代版的《哈姆萊特2000》;除了中國版的《夜宴》外,還有動畫片《獅子王》。文學是思考的藝術,電影是活動的藝術;文學是文字的藝術,電影是綜合的藝術。根植於莎士比亞的原著《哈姆萊特》,我們在銀幕上欣賞了原汁原味的《王子複仇記》,又欣賞了移植到當代西方社會的《哈姆萊特2000》;欣賞了由中國人解讀的《夜宴》,又欣賞了拍給孩子們看的《獅子王》。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在它從文學向藝術這門學科“跨越”的時候,竟發生了那麼大的變化,產生了那麼多有趣的故事。你是否知道,這也屬於比較文學的範疇呢?
同學們都讀過科幻小說吧?對儒勒·凡爾納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他的《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從地球到月球》,尤其是他的《海底兩萬裏》、《八十天環遊地球》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等作品,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觸吧?當我們初次閱讀上述作品的時候,也許並沒有意識到其科學底蘊。而當人類真正實現了飛行的夢想,當人類真正完成了奔月旅行的時候,或許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科學對這位科幻作家的深刻影響。因為“如果沒有科學以及應用科學,就不可能存在科學幻想(甚至連所謂的‘科學的幻想’都不可能存在)。……科學幻想小說是隨著科學而產生的,它屬於整個世界”([法]讓·加泰尼奧:《科幻小說》,石小璞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5頁。)。
除了這位法國作家外,我想大家對另一位科幻作家的名字也一定十分的熟悉: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我想,他的《時間機器》、《星際戰爭》、《首先登上月球的人們》等大家早已熟讀了吧?當今日的人類登上月球之時,當人類的競爭從地球轉向太空,進而要爆發星球大戰之時,我們同樣要為這位英國作家的科學功底所折服。文學與自然科學這兩門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學科,竟然也在比較文學的視野內!同學們,比較文學是不是距離我們很近呢?
講到這裏,大家一定有點等不及了。說了這麼多,到底什麼是比較文學?我想,同學們稍加留意,就會在上麵的講述中找出答案來。為了解開大家的疑團,還是讓我們一同走進比較文學吧!
第三節讓我們走進比較文學
什麼是比較文學?
我想,這是同學們剛剛聽到這門課程,剛剛拿到這本教材時的共同疑問。
當大家懷著好奇小心翼翼地走進比較文學的時候,當大家渴望把“什麼是比較文學”由疑問變成現實的時候,當大家實實在在地麵對比較文學的時候,或許會感到迷惘,或許覺得自己走進了一座迷宮。
什麼是比較文學?不光同學們在問,老師們也在問,從事比較文學的工作者們都在問。一百多年了,這個偌大的問號就像一樁懸案,自始至終都在伴隨著比較文學的腳步,直到今日也沒有得到圓滿的解答。
西方比較文學誕生在法蘭西。為了破解這個世紀性的困惑,還是讓我們回到比較文學的故鄉,到法國那裏去找尋最初的答案吧!
在前麵的講授中,我們曾經列舉過一批法國學者的名單。他們對“什麼是比較文學”的解答,一定是同學們最想知道的。下麵,我們就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答案,為大家解開疑團。
梵·第根(1871—1948)是法國比較文學的領袖,他對“什麼是比較文學”所做出的回答至今仍有指導意義,他的理論著作《比較文學論》既是人們學習比較文學的入門書,也是人們認識和了解比較文學的出發點和曆史準繩。([美]威斯坦因:《我們:從何來,是什麼,去何方》。見《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當代西方比較文學論文選》,孫景堯選編,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