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圓熟變通 (3)(2 / 3)

“來而不往非禮也”,人們都講禮尚往來,這是人之常情,在求人辦事時也同樣如此。送禮已成為一種藝術和技巧,自然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都很有奧妙。送禮送得好,方法得當,會皆大歡喜;送得不好,讓人擋回,觸了黴頭,定會堵心數日。所以,隻有巧妙掌握送禮的技巧,才能給整個送禮過程畫上一個漂亮的句號,絕不能瞎送、胡送、亂送。送禮是表達心意的一種形式。先“禮”後“利”,有禮才有利!禮不在多,達意則靈;禮不在重,傳情則行。

俗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花錢就往往辦不成事。以送禮的方法求人時,首先要敢送。如果在送禮時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這樣既達不到目的,有時反而會壞了大事。隻要把自己的禮物送出去了,就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3. 七個講究在 巧送免尷尬

給領導送禮不僅要選好時機,選好禮品,更需要講究技巧。下麵來盤點幾大招,讓領導欣然接受你的禮物。

(1)借花獻佛。

如果你送土特產品,可以說是老家來人捎來的,分一些給對方嚐嚐鮮,東西不多,自己又沒花錢,不是特意買的,請他收下。一般來說,受禮者那種因害怕你目的性太強的拒禮心態有望緩和,會收下你的禮物。

(2)暗渡陳倉。

如果你送的是酒類的東西,不妨假借說是別人送你兩瓶酒,來和對方對飲共酌,這樣喝一瓶送一瓶,禮送了,關係也近了,還不露痕跡,豈不妙。

(3)借馬引路。

有時你想送禮給人而對方卻又與你八竿子拉不上關係,你不妨選送禮者的生誕婚日,邀上幾位熟人同去送禮祝賀,那樣受禮者便不好拒收了。當事後對方知道這個主意是你出的時,必然改變對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達到送禮聯誼的目的,實為上策。

(4)移花接木。

張先生有事要托劉先生去辦,想送點兒禮物疏通一下,又怕劉先生拒絕,駁了自己的麵子。張先生的太太與劉先生的女朋友很熟,張先生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讓夫人帶著禮物去拜訪,一舉成功,禮也收了,事也辦了,兩全其美,看來有時直接出擊不如迂回運動更能收到奇效。

(5)先說是借。

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說,這東西我家撂著也是撂著,讓他拿去先用,日後買了再還;如送的是錢,可以說拿些先花,以後有了再還,隻要你不催著要他還,天長地久也變成了送,這樣也可減少受禮者的心理負擔,你送禮的目的就達到了。

(6)借雞生蛋。

一位下屬受上司恩惠頗多,一直想回報,但苦無機會。一天,他偶然發現上司紅木鏡框中鑲的字畫是一幅拓片,跟家裏雅致的陳設不太協調。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國小有名氣的書法家,手頭還有他贈送的字畫。他馬上把字畫拿來,主動放到鏡框裏,上司不但沒有反對,反而十分喜愛,送禮的目的終於達到了。

(7)借路搭橋。

你可以在送禮的時候對受禮者說是以出廠價、批發價、優惠價買下的,象征性地向受禮者收取一些費用,效果與送禮一般無二,受禮者因交了錢,收東西時就會心安理得,毫無顧慮。

4. 平時多燒香 不忘拜冷廟

(1)平日多燒香,急時有人幫。

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過多的應酬。日子一長,許多原本牢靠的關係就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關係逐漸淡漠,這是很可惜的。萬望大家珍惜人與人之間寶貴的緣分,即使再忙,也別忘了溝通感情。

有位剛去美國的朋友來信說:“我們在那兒沒有什麼社交生活,難得去看看朋友,這當然是因為我們初到異境,認識的朋友不多,但後來我聽說,其他的人也一樣……”

“我們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去郊外,這是一種家庭式的生活。就是說,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去。”

“我們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為一到假期,誰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

“平時我們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看朋友,因為交通太擠。”

“但我們常常和朋友通電話,這是我們唯一可以應酬朋友的方法,我們無事也打電話,哪怕是寒暄幾句,或者講些無關緊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