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圓熟變通 (3)(1 / 3)

古人雲:“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穿了別人的衣服,懷裏就會裝著別人的心事或隱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收下別人送來的禮物,就得為別人辦事。所以,要想達到求人辦事的目的,首先就要學會怎麼給別人送禮。

當然,求人辦事,送禮送得好,方法得當,會皆大歡喜。相反,就會被拒絕,引起對方的不滿。所以,求人送禮要掌握技藝。

求人送禮不能臨時抱佛腳,最好是逢年過節,或在對方過生日時,或在對方生病時,這樣送去禮物,就名正言順,讓對方無法拒絕,自己的目的也更容易達到了。

求人送禮不能盲目地送,需要講究一些策略,有時送對方本人喜歡的東西,還不如送其家人喜歡的東西,更能加強對方對你的好感。尤其重要的是,像這種針對家人的送禮方式,有時會使你和對方之間的交情發生質的變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進而建立親近度較高的私人情誼。

求人送禮,不能盲目魯莽,以禮壓人,一定要了解對方的興趣,有的放矢,巧妙安排,對方易於接受禮物,辦事也就十拿九穩了。

有“禮”好辦事,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其實很多時候,對方在乎的並不是送去的財物,而是一種得到尊重和重視的感覺。因此,可以說,“送禮”是一門藝術。“禮”不在多,關鍵要能夠抓住對方的心。

送禮是一門藝術,那麼自然就會有它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都是非常重要的,絕不能瞎送、胡送、亂送。根據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送禮經驗和失敗教訓,起碼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原則:

(1)送禮的輕重。送禮太輕,沒有很大的意義,會使別人誤解你看不起人,尤其是對關係不算親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禮太輕而想求別人辦的事難度較大,那麼成功的概率幾乎為零;但是,禮物太貴重,又會使別人覺得你的為人比較不正當,難免會有受賄之嫌,特別是對上級、同事更應注意。除了某些愛占便宜又膽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很可能婉言謝絕,或即使收下,也會付錢,要不就日後必定設法還禮,這樣豈不是強迫人家消費嗎?如果對方拒收,你錢已花出,留著無用,便會生出許多煩惱,就像人們常說的:“花錢找罪受”,何苦呢?因此,送禮要有一個尺度,選擇適當的禮物,可使對方更容易接受,更容易達到求人辦事的目的。

(2)送禮的時間。送禮的時間是非常有講究的,不能瞎送。送不好,會使對方產生誤解。送禮者可能手頭寬裕,或求助心切,便經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門去,有人以為這樣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別人的好感。細想起來,其實不然。因為你以這樣的頻率送禮目的性太強。另外,禮尚往來,人家還必須還情於你。一般來說,以選擇重要節日、喜慶、壽誕送禮為宜,送禮的既不顯得突兀虛套,受禮的也收得心安理得,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3)了解風俗。送禮之前,要對對方的身份、愛好、民族習慣有所了解,免得好心不得好報,送出麻煩事來。例如,有個人帶著一袋蘋果去醫院看望病人,哪知引出了麻煩。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話叫“蘋果”跟“病故”二字發音相同,送去蘋果豈不是咒人家病故?由於送禮人不了解情況,最終搞得不歡而散。由此可見,在送禮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周全,以免節外生枝。例如,不要送鍾,因為“鍾”與“終”諧音,使別人覺得你在有意詛咒他;給文化素養高的知識分子送去一幅蹩腳的書畫就很沒趣;如果給伊斯蘭教徒送去有豬的形象作裝飾圖案的禮品,禮不但不會送成,還有可能被別人轟出來。

(4)送禮的時機。在中國傳統裏,許多人都認為送禮應該當場、當麵贈送。通常情況下,如果當眾隻給一群人中的某一個人贈禮,這會使受禮人有受賄與受愚弄之感,而且會使沒有受禮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輕視之感。所以,送禮千萬要看時機與場合。即使給關係密切的人送禮也不適合在公開場合,以避免給公眾留下你們關係密切完全是靠物質作支撐的感覺。隻有禮輕情義重的特殊禮品、表達特殊情感的禮品,才適宜在大庭廣眾麵前贈送,如一份特別的紀念品等。因為這時公眾已變成你們真摯友情的見證人。比如,朋友要結婚了,禮物可以事先送去。祝賀節日、贈送年禮,也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這時應隨禮品附上送禮人的名片,也可手寫賀詞,放在大小相當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禮人的姓名,貼在禮品外包裝的上方。

古人雲:“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在現代社會當中,就要改成“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隻是一個字不同,其實也有內在聯係。“禮”到“理”也到,有“禮”好辦事,隻有巧妙地送出別人喜歡的禮物,我們才能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