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圓熟變通 (2)(3 / 3)

從上麵的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汪洋開始的清高,讓他的同伴有意地疏遠了他,他被孤立起來了。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他並沒有在其他方麵討好他的同伴,而隻是把自己的產量降低。

清高,“清”意思是無色、潔淨;“高”又代表著高處不勝寒。那些自認為潔淨的人往往會被人孤立。

清高的人常常獨來獨往,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這樣,而是他們認為自己鶴立雞群,周圍的人都不配與自己一起交流,一起玩樂,這樣就免不了被他人疏遠。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群體都有維持群體一致性的特點。對於同群體保持一致的成員,群體的反應是喜歡、接受和優待。而對於偏離者,群體的反應則是厭惡、拒絕和製裁。因此,任何對於群體的偏離都有很大的冒險性。

很多年輕人被同伴疏遠了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認為自己不過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卻受到他人的排斥。問題就在所謂的“自己的原則”上,你所堅持的原則往往並非真正的原則,而是自己的偏好甚至乖僻,由此所產生的與他人的格格不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有句話叫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了,就沒有夥伴。所以,我們做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你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經常有年輕人說:“我不喜歡和他們玩,他們太愛招搖了!”“我不喜歡和他們共事,他們都太俗了!”當別人勸他別太清高時,他會說:“那可不是我的性格,我的理想可不是靠這個去實現的。”比如,在工作上,一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突然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對這個看不順眼,對那個也不喜歡,認為老板沒多大本事,認為同事都不如自己,對公司的製度不滿意,對一些潛規則更是不屑一顧。在社會生活中,一些自認為有個性的所謂“憤青”,自我感覺良好,自命不凡,總覺得自己超凡脫俗,對一些人情世故看不慣,甚至唾棄、鄙視。如果這種不滿的情緒時常表露出來,肯定對自己的人際關係非常不利。

如果你要融入某個圈子,就不要太挑剔圈子成員的某些共同的、在你看來是缺點的“缺點”。不要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要懂得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

因此,千萬不要自命不凡,自以為了不起,對周圍的人一律瞧不起。實際上這樣做愚笨至極,更得不償失。這等於自己給自己砌起一道高牆,有意割斷與別人的自然聯係,讓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絕地。

做人應該懂得低調,不能因為別人與自己脾氣不同,身份有異,價值觀不一致就顯示出不耐煩或瞧不起別人的樣子。殊不知,在別人的眼裏,你就是個脫離群體的怪人。因此,即使你真是高人一籌,也要懂得放下架子,放下學曆,放下背景,踏踏實實地、謙虛地向人學習。更何況有時候隻是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即使你真的很優秀,在別人麵前你也不可能有絕對的優勢。

這裏有一個幽默故事:

有一天,一名大學教授到一個鄉村遊山玩水,他雇了一條小船遊江,船開動後,教授問船夫:“你會數學嗎?”船夫回答:“先生,我不會。”教授又問船夫:“你會物理嗎?”船夫回答:“物理?我不會。”教授又問船夫:“你會用計算機嗎?”船夫回答:“對不起,我不會。”

教授聽後搖頭說道:“你不會數學,人生意義已失去三分之一;不會物理,又失去六分之一;不會用計算機,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意義總共失去三分之二……”說到這兒,天空忽然飄來大片黑雲,眼看暴風雨就要來到,在暴風雨籠罩的江麵,小船是很危險的。

這時船夫問教授:“先生,你會遊泳嗎?”教授一愣答道:“不會。”船夫說道:“那你的人生意義快要全部失去了……”

在某些方麵,即使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也要謙虛一點兒。如果你做不到這點,那麼你至少要懂得尊重別人,禮貌待人。你可以不同意別人的說法,但是你要尊重別人說話的權利。你用不著刻意奉承別人,但你一定要學會真心地讚美和欣賞別人;你不一定要請客送禮,但你至少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你不需要說那些言不由衷的話,但要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

記住,一個人想成功,就得在一些人和事上妥協。放下清高的架子,讓自己俗一點兒吧!

2. 送禮有門道 “禮”到“理”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