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從係詞“是”、“為”的虛化看語法化現象(2 / 2)

語法化過程往往伴隨著重新分析和類推。重新分析是誘發語法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又可以看做是語法化發生的表現。類推是語法化過程的深入,通過類推可以把語法化的成果鞏固下來。

就係詞“是”的產生來看,“是”字本是無係詞判斷句中的複指代詞,由於占據漢語句子謂語動詞的句法位置,受漢語SVO語序的類推,加上其他句法、語義因素的影響,“是”字發生了由代詞向係詞的虛化。“是”字語法化的發生引起了句法結構的重新分析,“是”後原來的邊界消失,謂語修飾成分前移,“是”的詞性發生了由代詞到係詞的改變,它所起的語法作用也發生了由複指到判斷聯係的轉變。之後,又通過類推,使得語法化的成果得以鞏固,係詞“是”字得到廣泛運用,其功能日益擴展,逐漸發展成熟。

(三)語法化的進行遵循單向性的原則

語法化一般沿著由實到虛,再到更虛的方向演化,語法化程度形成一個“實義詞>語法詞>附著詞>屈折詞綴>(零形式)”的斜坡,語法化一般來說是單向性的。係詞“是”的語法化符合“單向性”假說。“是”字在上古主要用作代詞,上古晚期由代詞虛化成了係詞,中古以後由係詞再虛化成焦點標記、詞尾等,近年來“是”字又有向詞內成分虛化的趨勢,這說明“是”字是在單向性的斜坡上不斷地由實到虛語法化的。係詞“為”的語法化也是遵循單向性的原則。“為”字原本是個意義較實的動詞,由於詞義泛化,語義逐漸虛化,由動詞語法化為係詞,並在係詞的基礎上繼續語法化為關聯詞、語氣副詞、詞尾等。總之,語法化中“單向性原則不是絕對的,有反例,但不多,單向性是語法化的‘典型’特性”。

(四)語法化的發生不以前一階段語法化的徹底實現為條件

在“A>B>C”這個語法化的鏈條上,由B到C語法化的發生,不以由A到B語法化的完成為前提,也就是說A、B、C可能會在同一曆史時期在語言中共存。就“為”字的虛化來看,“為”字本是一個動詞,先由動詞虛化為係詞,這個過程曆經相當長的時間還不能徹底完成,在“為”字作係詞用的同時,它一直主要充當動詞的角色。但是這並不妨礙“為”字在係詞基礎上虛化成關聯詞。“動詞>係詞>關聯詞”是“為”字語法化的斜坡,中古時期“為”字集動詞、係詞、關聯詞三種詞性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