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史分期中,東漢有時被劃到上古期,有時被劃到中古期,處於一種屬上屬下舉棋不定的狀態。如果要做到分期科學,就要對此期語言現象予以準確定性,而對某一時代語言進行準確定性就必須對此期各種語言現象作普遍的、客觀的考察與描寫。我們對判斷句調查研究的結果可以為漢語史分期提供一點參考。
總體上看,東漢時期舊式判斷句走向沒落,新式判斷句蓬勃發展,特別是係詞“是”字在此期走向成熟,整體感覺此期判斷句與前期相比有了較明顯的發展。這種發展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係詞“是”的出現頻率大為提高,“是”字句在判斷句中所占比例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觀,漢譯佛經中達到了三分之一。第二,“是”字句句末語氣詞“也”字大幅脫落,達百分之七十,在獨立表判上邁出了一大步。第三,“是”字進入到否定判斷句,出現了多例“非是”用例,甚至還出現了“不是”的用例,這在係詞“是”的發展史上是一個新的裏程碑。第四,助動詞可以修飾係詞“是”,在漢譯佛經和成書於公元200年左右的《前漢紀》中都有使用,這也是“是”字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反映。第五,“是”字句句子結構容量擴大,語義關係複雜化,“是”字在係詞用法的基礎上發展出焦點標記的用法,這必須是以“是”的高頻率使用和靈活運用為前提的。第六,係詞“為”字在此期虛化成選擇問句關聯詞,在漢譯佛經中使用較多,這是“為”字發生的重要變化。第七,舊式無係詞句在此期也悄然出現了變化,漢譯佛經中無係詞句在結構形式、構成成分、語義關係等方麵都表現出與前期文獻的不同和與後期文獻的一致。根據以上幾點,我們推斷東漢語言有了重要發展,至少可以說在2世紀中晚期有了較大突破。從判斷句的使用上看,把東漢劃歸到中古時期是合適的,至少漢末語言與上古時期相比有了較大的飛躍。
五漢語判斷句式的發展演變
總的來看,漢語判斷句式經曆了一個從不用係詞到使用係詞的發展過程。從殷商到西周,判斷句主要采用“主語+謂語”的形式,即“……,……”式,有時謂語前加語氣副詞“惟”商周時期“惟”字在不同的文獻中還可以寫作“隹”、“維”、“唯”等,此處舉“惟”以賅其餘,形成“……惟……”。從《詩經》時代開始,判斷句句末開始出現了語氣詞“也”字,但《詩經》中還不多見,《論語》以降,“也”字在判斷句中的使用頻率激增,“……,……也”式成為春秋戰國,直至漢代判斷句所采用的主要句式。另外,這種句式中主語後有時使用“者”字提頓,“者”、“也”的隱現使得無係詞判斷句式顯得靈活多樣。從春秋時期開始,“為”字逐漸由動詞虛化出係詞的用法,漢語中有了“……為……”式係詞判斷句,但此後曆經千年“為”字判斷句也沒有大的發展,它在判斷句中一直充當配角,使用頻率不高。而在戰國晚期,主謂相續式判斷句中有些複指代詞“是”字虛化為係詞,“是”字判斷句開始登上曆史舞台,它由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到漢末基本發展成熟,此後就牢牢占據了判斷句主角的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是”字判斷句產生之初,句末經常綴有“也”字,“是”字句完全脫落句末“也”字經曆了相當長的時間,“……是……也”是判斷句由不用係詞到使用係詞“是”的過渡句式。總之,如果忽略枝節,隻關注主流判斷句式的演變,可以說漢語判斷句的發展主要經曆了三種形式:商周時代采用“……,……”式,春秋戰國秦漢時代采用“……,……也”式,東漢以降采用“……是……”式。
以上是漢語判斷句式的自然發展演變,但是由於受到語用推理、語言接觸等因素的影響,漢語判斷句在特定的時期也出現了一些變體形式。漢代在上古漢語“……,……是也”句式基礎上產生了“是”字後置式判斷句,佛經翻譯過程中由於梵語判斷句係詞置於句末,加上漢語提供的基礎,使得“……,……是”這種判斷句式在漢譯佛經中盛極一時。但是這種句式由於難與漢語SVO語序保持協調一致,它在口語中的接受度是有限的,其生命也是短暫的。中古時期由於錯合使用,出現了使用兩個係詞的形式,句中連用兩個係詞形成“……是為……”式,或“……為是……”式;句中、句末各用一個係詞形成“……是……是”式。當然這些句式主要出現在漢譯佛經中,其產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源語句式及譯經文體格式的影響。有了中古“是”字後置式判斷句的基礎,元明時期受阿爾泰語係的影響,漢語中還出現了“……是……的便是”式判斷句。當然這種句式由於是一種非常規的、非經濟型的句式,在漢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也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