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富人不是白手起家的。世界上有許多巨大財富的起始都是建立在借貸之上的。很多事實證明,聰明的賺錢者充分了解並能利用借貸。富人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深諳“借”的力量。
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更屬於有勇氣的人。許多人借錢隻是為了買一輛高檔小轎車,以便炫耀自己;還有人即便借錢也要到海外去旅遊一趟,但富人隻為了投資而借錢。
改革開放初那些年,聰明伶俐的張清做了兩個小生意,攢了點積蓄,可後來把原來的三間平房翻造成樓房後,積蓄就用完了。這時他已不再滿足於街頭的小打小鬧了,還想辦一個公司,或開一家工廠。他把自己的打算告訴了許多朋友。
一天,有位朋友專程來告訴他一個信息,本地的盛源商業信托公司屬下有一家遊樂廳,內有大型遊戲機、碰碰車、酒吧等資產,價值400萬元,現因管理不善,盈利甚微,而信托公司想轉向投資開辦有高額利潤的保險公司,因此準備把這家遊樂廳賣掉。張清得到消息後感覺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就立即前去洽談,以380萬元的價格成交。合同訂下後允許一年內分三期付清款項。第一次先要付220萬元。
“天啊!這麼多的錢到哪兒去借。”張清的妻子聽了大叫起來,因為她清楚,自家的全部財產,包括房子算在內也不過十幾萬元而已,這220萬元簡直是個天文數字。可張清卻沉著地說:“有辦法!”
張清找了一家關係較好的銀行,他用買下的遊樂廳為抵押品,貸到220萬元資金。對這家銀行來講,有價值380萬元財產作抵押,又能得到220萬元業務的貸款利息,也是一樁好的生意,所以很順利地就把款貸給了張清。
張清貸款買下遊樂廳後,由於經營得法,夫妻兩個勤勤懇懇、吃苦耐勞、精打細算,遊樂廳辦得很興隆。兩年後,他付清了全部欠款。四年後他成了百萬富翁。可見,貸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經營不得法,可怕的就是經營者沒有舉債的膽量。
現實生活中,籌措資金的方法有多種,借貸是籌借的主要方法之一。可總是有許多經營者,前怕狼後怕虎,不敢借貸,不願舉債,從而耽誤了許多發家致富、賺錢發財的機會。美國著名的小商品經營大王格林尼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商人敢於拿妻子的結婚項鏈去抵押。”不正是提醒人們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要勇於借貸嗎?
從一位清貧的窮律師成為家財億萬的巨富,阿克森就是靠借貸賺錢起家的。
1960年,28歲的阿克森還在紐約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工作。麵對眾多的大富翁,阿克森不禁對自己清貧的處境感到辛酸。這種日子不能再過下去了,他決定要闖蕩一下。有什麼好辦法呢?左思右想,他終於想到了借貸。
他一大早來到律師事務所,處理完幾件事後,關上大門到鄰街的一家銀行去。找到這家銀行的借貸部經理後,阿克森聲稱要借一筆錢,修繕律師事務所。在美國,律師因為人頭熟、關係廣,有很高的地位。因此,當他走出銀行大門的時候,他的手中已握著一萬美元的現金支票。
走出這家銀行,阿克森又進入了另一家銀行,在那裏存進了剛剛才拿到手的一萬美元。完成這一切,前後總共不到一小時。之後,阿克森又走了兩家銀行,重複了剛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