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投資從熟悉的領域開始(1 / 1)

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讓錢靈活地滾動起來的人;另一種是被前一種人在無形中把錢滾走的人。富人,就是讓錢靈活地滾動起來的人。

為了消費而去努力工作,這真的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要想成為富人,就要有投資的思想。

但是,在投資創業初期很多人由於不熟悉市場,往往是跟著感覺走,看到別人做什麼生意賺了錢,盲目仿效跟風,也不考慮自身情況。這樣,往往因為市場供過於求,或不適合做這項經營,結果血本無歸。

美國有一位富翁名叫辛普洛特,他的發家經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是圍繞平常的土豆作文章,而且都取得了成功。

第一階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辛普洛特獲知作戰部隊需要大量的脫水蔬菜。他認準了這是一個絕好的賺錢機會,便買下當時美國最大的一家蔬菜脫水工廠,專門加工脫水土豆供應軍隊。

第二階段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有家公司第一個研製出了凍炸土豆條,但許多人都輕視這種產品,有人說:“土豆中水分占整個土豆的3/4還多,假如把它冷凍起來,就會變成軟乎乎的東西。”辛普洛特卻認準這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新產品,組織大量生產。果然不出所料,“凍炸土豆條”在市場上很暢銷,很快成為他贏利的主要來源。

後來,辛普洛特發現,“炸土豆條”並沒有把土豆的潛力徹底挖掘出來。因為經過炸土豆條的精選工序——分類、去皮、切條和光傳感器去掉斑點,每個土豆大概隻有一半得到利用,餘下的通常都被扔掉。辛普洛特想,為什麼不能把土豆的剩餘部分再加以利用呢?不久,他把這些土豆的剩餘部分摻入穀物用來做牲口飼料。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成就了辛普洛特的第三次創業。他瞄準替代能源發展的大好時機,用土豆製造出以酒精為主要成分的燃料添加劑。這種添加劑可以提高辛烷燃燒值和降低汽油的汙染程度,頗受用戶歡迎。為了做到物盡其用,辛普洛特又利用土豆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含糖豐富的廢水灌溉農田,還把牛糞收集起來作為沼氣發電廠的用料。

就這樣,辛普洛特利用土豆構造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他每年銷售15億磅經過加工的土豆,通過土豆的綜合利用每年取得的利潤高達12億美元。

辛普洛特的發家經曆詮釋了“不熟不做”的成功之道。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此言不假。若是在其他場所,僅僅是不懂而已,也沒什麼。但在生意場上,就意味著血本無歸了。

要成為一個成熟的商人,你要學會放棄,對那些不熟悉的行業千萬不要輕易進入。如果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去跟不熟悉的對手競爭,無疑是自尋死路。

巴菲特,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富翁。他就有一個不外傳的秘密,那就是,他從不做自己不熟悉的生意。在股市上,他永遠隻對自己熟悉的股票感興趣。他錯過了不熟悉的電腦生意,錯過了造就無數富翁的網絡行業。但是,他依然當之無愧的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

“做熟不做生”一直也是在中國生意人不外傳的法寶之一。但是,現在的很多人,在理財時卻相當一部分人喜歡“跟風”。看別人炒房掙了錢,自己也準備炒房;聽說別人炒股賺了,趕緊也去買股票;發現了買基金的人不少,也拿出老本去當一回“基民”。這樣折騰來折騰去,賺賺賠賠,到最後還是一場空。

常言說:“隔行如隔山。”在做任何一項投資前都要仔細調研,在自己沒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倉促決定。看到別人炒股是賺錢的,等到自己做了,卻發現隻有賠錢的份兒。因為每種投資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如果你不熟悉他們是難以掌握這些東西的。

李嘉誠的投資思想模式即講究“不為最先”,通常情況下,最新的、最熱的時候先不進入。等待一段時間後,市場氣候往往更為明朗、消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判斷決策也會比較準確,這時候采用收購的辦法介入,成本最低。“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是李嘉誠的投資心得。

記住:“不要做自己不熟愁的行業。”這樣才會減小風險,自己才會有信心,自己才能做好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