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個例展示與分析(1 / 3)

第一節上海孫橋模式

一、園區簡介

上海孫橋現代農業園區成立於1994年9月,是全國第一個綜合性的現代農業開發區,已先後被批準為首批2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之一、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範推廣基地、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級綠色蔬菜溫室栽培標準化示範區、上海市現代農業園區重點建設單位,並已獲ISO14001環境管理體係國內、國際雙證書,“孫橋”品牌也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其“國外先進農業與中國農業接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前瞻性發展理念,已走在了國內同行業的前列。

上海孫橋現代農業園區堅持立足浦東、麵向上海、服務全國的宗旨,以現代科技武裝的工廠化、設施化農業為基礎,以高科技生物工程與設施農業相關的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導,以內外貿為紐帶,走產加銷一體、農科遊結合的農業產業化道路,發揮生產示範、推廣輻射、旅遊觀光、科普教育和出口創彙五大功能,實現社會、生態、經濟效益三統一。

2006年6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親臨園區考察並作指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重要的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農業科技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在中央及地方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上海孫橋現代農業園區深入貫徹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規模上不斷擴大,在產業上不斷做強。園區已由初建時的4km2擴大至6km2,並重點發展種子種苗、設施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物技術、溫室工程安裝製造和旅遊休閑觀光等六大主導產業。現在,園區已經成為浦東乃至上海現代農業的一顆璀璨明珠。

上海孫橋現代農業園區現有3hm2荷蘭自控玻璃溫室、2hm2法國育苗溫室、8hm2法國雙層充氣薄膜溫室、3000m2我國台灣蝴蝶蘭高檔溫室、3hm2國產自控溫室和50餘hm2連棟溫室及溫室群;另外還有一定麵積蔬菜花卉無土栽培和工廠化魚苗繁育場等設施。該園區定位於世界一流的農業企業,為我國都市農業和現代農業發展起引導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將產品定位在中高檔市場,同時開拓國外市場。

二、發展重點

未來的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將建立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要支撐起服務全國的先行區、科教興農的特色區、現代農業的樣板區、體製創新的示範區這一總體目標。孫橋必須在新一輪發展中,立足長遠、明確方向,合理布局、突破重點,實實在在地推進孫橋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孫橋新一輪發展要確立建設以生物技術為主的研發創新平台、農科產品的國際展示展銷中心、工廠化農業的示範推廣基地和以觀光休閑為主的生態旅遊農業四大發展重點,總的產業用地在350hm2左右,同時輔以130hm2配套用地,總規劃麵積480hm2左右。

(一)建立以生物技術為主的研發創新平台

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是世界性農業科技革命的標誌,也是21世紀世界農業競爭的熱點。麵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孫橋要大力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加速實用化、商品化、產業化,以生物技術為核心搭建科技農業的研發創新平台,推動孫橋農業快速發展。孫橋要依托研發創新平台,促進科技農業發展,推進科技農業創新,建立與我國農業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農業創新體係。到2015年,將孫橋基本建成以農業高科技“產學研”一體化為基本特色的、全國一流、世界著名的農業高科技研發基地,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區域中心和輻射中心。

(二)建立農科產品的國際展示交易中心

農科產品的國際展示展銷中心是科技農業和服務農業平台的實際載體,經過十年的努力,孫橋要依托科技農業發展,大力推進農產品的交易、展示、展銷,促進農業高科技的交流推廣,確立農產品、農用資料及農業技術的展示交易功能;農產品的認證和訂單服務功能;農業科技信息的交流服務功能;農業會議論壇的組織功能等。

(三)建立工廠化農業的示範推廣基地

工廠化農業包括設施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兩個方麵。前者能夠有效地將外界環境的影響控製到最低程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後者則可以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大幅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未來十年,孫橋要以工廠化農業為特色,大力引進國外先進設施和先進技術,在設施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充分發揮連接世界先進農業與中國農業、連接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橋梁作用,進行工廠化農業的示範和推廣。

(四)推進以觀光休閑為主的生態旅遊農業

以生態化農業為標誌,孫橋要進一步促進農業與旅遊業的結合發展,注重形成孫橋特色,打響孫橋品牌。到2015年,基本建成長三角著名的農業旅遊景區,形成上海旅遊產業新亮點,確立世界旅遊農業新品牌。

在各地都大力發展旅遊農業的形勢下,孫橋旅遊農業要在內涵上凸顯自身的特色:一是要體現上海大都市旅遊農業水平與形象特色,按照上海和新區旅遊業發展整體戰略要求,緊跟國際旅遊業發展新趨勢,與新區發展新起點同步、同水平,為全國與上海旅遊農業高水平發展、高水平服務作出示範;二是要體現產業和諧融合發展特色,著力與園內各產業、各功能區交融滲透發展,景點、景區的布置要融入全部區域,著力營造旅遊觀光大樂園的氛圍;三是要體現高度外向化特色,土洋共存,以土帶洋、以洋帶土,共同發展。

三、農業旅遊

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經多年開發建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一個示範樣板和農業旅遊觀光的一大勝地。先後被批準為現代農業園區、國家首批農業科技園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基地,並已通過ISO14001環境體係國家、國際認證。承擔開發區主體開發經營的上海孫橋現代農業聯合發展有限公司已被批準為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市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的蔬菜等產品已取得綠色食品認證,產品暢銷國內市場並已出口外銷。開發區憑借一流的工廠化生產設施、先進的科學技術、優美的田園風光、良好的環境條件,已吸引幾百萬國內外賓客前來參觀訪問、學習考察。

(一)高科技現代農業的觀光

高科技現代農業的觀光內容包括展示園區十多年來的發展曆程、部分產品及科研成果展示、傳統農具展;荷蘭引進的3hm2自控玻璃溫室,采用無土栽培、配方施肥、營養液滴灌、天然雨水灌溉、人工和熊蜂輔助授粉、補充二氧化碳、電腦對溫、氣、水、肥等諸生長要素自動調控等技術,生產黃瓜、西紅柿、彩椒、茄子等“綠色”蔬菜;水栽培種植區;工廠化育苗溫室;奇異瓜果園等。

(二)龍根犬業館

針對遊客的興趣和愛好,在這裏可看到各種受過特殊訓練的軍犬,工作人員當場馴犬表演供遊客觀看。

(三)巴西昆蟲館

該館集中展示巴西及南美產世界名蝶標本、多種昆蟲標本等,純巴西碟翅藝術作品就有20多件,反映巴西風情圖片、礦產標本、工藝禮品及會同上海藝術家製成的碟翅麥稈畫等,這是中巴藝術交流的結晶。

(四)農事活動體驗,感受農業旅遊樂趣

在這裏,可感受一次做農家飯的樂趣;用石磨磨一次豆粉,感受粉碎機的高效;用石椿椿一次白米,感受盤中餐的來之不易;用腳踩一次水車,再看現代的噴灌、滴灌技術,感受現代農業技術帶來的便利;推一次獨輪車,感受過去農民運輸的辛苦;學做一次農事,學搓草繩、學紮稻草人、學做草鞋等;感受一次農民農耕的辛苦,體驗背犁耕地、水桶挑水的艱辛;體驗父輩小時候玩樂的遊戲,扯鈴子、滾圈子、頂核子、造房子、打彈子、摜結子、抽陀子、踢毽子;除此之外,錄像廳還播放國產第一代卡通片,供遊客免費觀看等。

(四)其他活動

包括燒烤區(利用園區綠色蔬菜的優勢,提供玉米、紅薯、土豆、香菇、茄子、生菜、甜椒、蒜苗、花菜、大白菜等原料)、橘園觀光和采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加遊玩樂趣,分享收獲的喜悅心情)、農業實踐園的采摘(供遊客親自動手采摘,寓遊於樂)、紫藤長廊休閑區(可自采香草泡製香茶品嚐)、花卉扡插區(遊客可自己動手扡插花卉帶回家)等。

第二節浙江滕頭模式

一、滕頭村簡介

奉化市滕頭村位於浙江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奉化市城北6km,距寧波市區27km、寧波機場15km,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溪口12km。現有村民323戶,810人。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滕頭人發揚“一犁耕到頭”的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一個貧窮的舊滕頭建設成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相繼榮膺全球生態500佳、世界十佳和諧鄉村、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全國首批文明村、中國十大名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範村委會等5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江澤民、朱鎔基、曾慶紅、吳官正、李長春、羅幹、習近平、周永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聯合國副秘書長伊麗莎白·多德斯韋爾女士、越南共產黨總書記農德孟、貝寧總統托馬·搏尼·亞伊等曾親臨視察,對滕頭村科學發展理念及營造和諧社會所取得的成績予以高度評價。

長期以來,滕頭村在發展的同時,始終把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放在突出位置,投入巨資用於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美化、綠化村容村貌。20世紀90年代初,村裏成立了全省唯一的村級“環保委員會”,對引進的工業項目實施一票否決製,牢固確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觀,努力追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雙重效益。近年來,村裏又實施了“藍天、碧水、綠色”三大工程並開展了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體係認證,全村初步形成了綠樹成蔭、花果相間、百鳥合鳴、四季花開的自然美景,成為浙東旅遊的一塊新熱土。

二、滕頭村生態農業的發展

滕頭村的花卉大棚占地1800m2,棚內利用無土栽培、立體種植等方法培育各種名貴花卉,讓仙客來、蘭花等在此競相吐豔、生機盎然。棚內還利用竹子營造出一片極具江南風格的觀賞瓜果園,有來自我國台灣的“瓜皮”南瓜,成對的“金童”、“玉女”係列南瓜,小巧可愛的“鴛鴦梨”,日本的“鶴手”葫蘆,還有我國台灣的巨無霸“巨人”南瓜,絕對令人大開眼界,驚喜萬分。滕頭村生態農業經曆了自發珍惜農業資源、改善生產條件逐步升華到探索自然資源規律、實現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的過程。

(一)大力進行土地改造

從1965年開始,全村幹部群眾奮戰15個春秋,把原來1200多塊高低不平、雜亂無章的“靠天田”改造成200餘塊渠道縱橫、整齊劃一的旱澇保收田。田裏以種糧食、經濟作物為主,機耕路兩旁、田塍、河岸栽種柑橘。明渠排,暗溝灌,實現了農業水利化、園林化。

(二)合理發展立體農業

依靠科技,建立了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六種立體種植養殖模式,即農作物的間作輪作、糧肥輪作、果糧經濟作物間作、立體種養、室內圈養以及竹、林、果山林立體開發等。

(三)實行“種養加沼”的物質多級循環利用

1991年,村裏投資65萬元新建了一座500m3沼氣池,利用牲畜糞便發酵,日產氣1000m3,可滿足全村農戶用氣及村辦食堂的需要,使滕頭村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村莊。

(四)立足生態環境保護,實施四大工程

一是種子、種苗工程。與外商合作創辦滕頭種子種苗出口基地。二是綠色農業工程。與浙江大學、浙江省農科院合辦滕頭植物組織培養中心,開發生產各類名貴花卉苗木和本地特色蔬果。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工程。通過租賃土地,廣植花卉苗木。四是生態旅遊和農業觀光。

三、滕頭村農業旅遊的發展

(一)發揮資源優勢,開拓農業觀光

1高科技農業旅遊

以蔬菜種子種苗基地為主導,與日本大和種子種品株式會社合作引進日本南瓜、甜瓜、網紋瓜等新品種,開展蔬瓜雜交製種、繁育技術。這些新品種在日本大和株式會社的指導下,按照嚴格科學種植、科學管理、高出產率,成為旅遊區高科技農業觀光新的亮點,使遊客們看到了高科技農業生產的特征,體會到了科技興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