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世界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業,作為世界各國的重要產業,其發展既麵臨新的、難得的曆史機遇,同時又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致力於現代農業建設,已成為當今全球農業發展的潮流。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是在全世界高科技產業開發區快速發展的趨勢中孕育和出現的,是近年來農業發展中出現的新的經濟現象。它是以示範的方法推廣農業新成果、新品種、新模式,普及農村先進適用技術,傳播農村科技、市場信息和先進經營管理方法的科技型農業,是提高農村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和綜合技能,拓展農民增產增收渠道,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的科普載體。它是用高新科技支撐的、以農業設施工程為主體的、具有多項功能和綜合效益、進行集約化生產和企業化經營的農業組織形式。
農業科技園區的快速發展為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成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示範載體,成為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開發、轉化、推廣的重要基地,被農民親切地稱為“致富的加油站”、“奔小康的助跑器”。我國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由於我國農業發展的特殊背景和曆史淵源,加上其形式和規模不同於國外的農業科技園,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現代科技農業發展迅速。經過大約20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並日趨成熟。目前,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正在成為調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實現我國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一節國外農業科技園概況
一、農業科技園產生的背景
(一)農業發展曆史
綜觀人類農業發展史,大致經曆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等不同發展階段。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極低,石器和棍椿是當時的主要生產或勞動工具。人們幾乎完全依賴於原始的自然條件,主要從事集體的漁獵和采集活動。大約在從1萬年前,人類才開始栽培植物,喂養牲畜,使用木器和石器為主的工具,主要靠人力勞動。這個階段稱為原始農業階段。從奴隸社會起,經過封建社會,一直到資本主義社會初期,這個階段稱為傳統農業階段。農業生產主要靠人力和畜力,生產工具主要是手工工具和鐵器,生產技術主要靠世代積累的傳統經驗,肥料主要是糞肥和綠肥;生產規模較小,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十分薄弱,基本上沒有形成生產地域分工。從18世紀到19世紀,英、法等國先後進行了產業革命,機器和化肥等開始在農業中大量應用,農業生產力大大提高,農業地域分工不斷發展。到19世紀下半期,英、法、美、德、日等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實現了工業化。工業的進步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業耕作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濟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很快,先後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進入了現代農業階段。農業生產由機械化到電氣化、自動化,化肥和農藥被大量使用,農業技術主要不是依靠經驗,而是依靠現代科學技術。農業生產區域化、專業化和社會化不斷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曆史經驗表明,農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以技術變革為動力、以技術進步為標誌,人類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農業發展需要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推廣和運用,科技是農業發展的原動力。
(二)農業現代化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已進入了農業現代化階段。農業現代化是運用現代科技、現代管理,合理開發、配製、使用要素資源,優化市場和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優質、高產、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顯然,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創新。因為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及裝備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是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的過程。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農業科技進步的速度明顯加快,全球性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形成。體現出農業科技高新化、農業領域擴大化、農業生產規模化、農業管理信息化和農業競爭國際化的特征。目前,世界農業新技術革命的主要特點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不斷出現;農業科技應用及轉化率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不斷提高等。據研究,目前發達國家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80%左右。農業已經開始逐漸步入高科技產業的行列。
(三)農業科技園的產生
世界各國科技發展的經驗表明,高科技產業總是呈現出空間集聚的特點。如美國的矽穀,就是從斯坦福工業園區的建立起步,在美國西海岸舊金山到聖何塞之間長不到100km的平坦穀地,經過40多年的曲折發展,成為世界高科技的中心和聖殿。農業的發展也不例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也必然經曆這樣的發展過程,逐漸開始形成一種空間積聚的狀態,這就是農業科技園。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農業科技園不僅僅是高新技術的簡單空間聚集,還有示範和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的功能。並且隨著旅遊農業的興起,逐步發展形成高科技觀光農業園。
二、國外農業科技園區的主要模式
國外農業科技園區是在全世界高科技產業開發區快速發展的趨勢中孕育和出現的,其基本特征是以先進的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向遊人展示新的生產模式。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已成為國外農業一種方興未艾的發展趨勢,其主要模式有三種。
(一)示範農場(DemonstrateFarm)
這是以推廣先進技術為主體的試驗示範基地模式。如以色列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科研單位和生產基地的結合,針對幹旱和沙漠化的生產條件建立了多個以沙漠農業和節水農業為主體的試驗示範農場,並通過創辦專門的基金支持試驗示範農場的建設與運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又如美國衣阿華的艾琳(Allee)示範農場,主要針對標準化生產、可持續發展、家庭農場問題而設置,使那些個體性的農場在一種互為關聯的係統下發展,從而比他們原本的單個研究能更好地整合資源,降低研究、生產成本。衣阿華州立大學研究顧問委員會負責示範計劃,農業領導則來自州政府。
(二)假日農場(HolidayFarm)
這是以農業觀光、休閑為主體的農業示範基地,主要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農事活動的展示示範和農業休閑為主要內容,它把觀光旅遊與農業結合為一體,讓遊人體驗農事中享受休閑、觀賞的樂趣,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如日本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愛知縣海部十四村的“空中花園”和美國、新加坡等國的“耕種社區”、“市民農園”等,這些園區每年均吸引數十萬的遊客前來觀光遊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模式的農業科技園區更應該屬於服務行業,至少是與農業有關的服務行業,而不僅僅是農業本身意義上的園區。
假日農場的種類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1觀光農園
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遊客自己摘果、種菜、賞花、采茶,享受田園之樂趣。
2農業公園
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遊場所結合為一體。如日本有一個葡萄公園,將葡萄園景觀的觀賞、葡萄的采摘、葡萄製品的品嚐以及與葡萄有關的品評、繪畫、寫作、攝影等活動融為一體。除了果品、水稻、花卉、茶葉等專業性農業公園外,目前大多數農業公園是綜合性的,包括服務區、景觀區、草原區、森林區、水果區、花卉區及活動區等。農業公園的麵積,因性質和功能而異,既有小型的迷你型水稻公園,又有大型的(幾十公頃)果樹公園。
3教育農園
這是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即利用農園中所栽種的作物、飼養的動物及配備的設施,如特色植物、熱帶植物、水耕設施栽培、傳統農具展示等,進行農業科技示範、生態農業示範,傳播遊客農業知識。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等。
4森林公園
以林為主,具有多變的地形、開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和山穀、奇石、溪流等多景觀的大農業複合生態群體。在樹種結構上,針葉樹、闊葉樹與果樹等樹種相結合;在土地資源利用和空間布局上,林、果、漁、菜、花相結合,以森林風光與其他自然景觀為主體,配套一定的服務設施、必要的景觀建築,在適當位置建設有狩獵場、遊泳池、垂釣區、露營地、野炊區等,是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旅遊、野營、避暑、科學考察和進行森林浴的理想場所。
(三)試驗站(experimentstation)或試驗農場(experimentfarm)
在美國,農業部屬下有40個農業試驗站,是農業部屬下龐大的農業科技教育、研究和推廣協作網中的一部分。它依托州立農學院,緊緊圍繞農業開發的迫切需要,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培訓、推廣工作,其基本運行經費由國家財政撥款支持。如衣阿華州立大學的試驗站土地,一般由當地的非贏利的農場協會與商人提供一些靠近試驗站的田地供試驗或出租給試驗站,試驗站的部分研究經費來自出售農產品的收入。
三、國外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主要經驗
各種農業科技園區無論從空間規模還是組織結構上都大相徑庭,但是作為高技術集聚的地域空間,它們又存在許多的相通之處,它們的發展經曆帶給了人們許多經驗和教訓。如基礎設施建設完備、參與建立全球網絡、充分融合於所在的區域背景、注重內部空間功能分區、“三生”協調發展與社區建設等。
(一)區域營銷理念
農業科技園區之間麵臨全球性的激烈競爭,要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必須突出園區的特色;所以加強農業科技園區的營銷就顯得格外重要。將整個農業科技園區視為企業,將園區未來的發展視為產品來進行開發、包裝和行銷,針對不同購買者(入駐企業等)的不同需求,建設獨具特色的農業科技園區。這種區域營銷理念,整體行銷與整體發展的思想是國外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最重要的理念與前提。
(二)建立全球網絡
隨著各地農業科技園的發展,園區間的開放以及經濟全球化使得各種要素的流動性大大加速,各園區相互交織,組成了全球性的農業科技園區網絡。對於後起的園區,關鍵在於如何“入網”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網絡上的資源與市場,達到“地方生產,網絡營銷”的目的。可見,立足於網絡,提升農業科技園區的支配力與控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而建設這種能力則要求具有便捷的交通與通信等基礎設施。
(三)充分融合區域背景
盡管麵對全球化的大背景,資源共享使得科技產業的發展產生趨同效應,但一個成功的農業科技園必然有其獨特的一麵。區域內的背景資源是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基礎,也是一個園區區別於其他園區的關鍵之處。充分融合區域背景,建成獨具特色的農業科技園,是園區發展的根本出路。這其中特別強調不同級別、不同類型地區農業科技園區的布局,安排要科學合理,各具特色。
(四)“三生”協調發展
科技產業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生產、生活與生態的“三生性”。農業科技園區不僅要提供農業研究與農業生產用地,而且需要給其中的工作者提供高質量的生活與休閑用地;園區的環境質量不僅要對內給人舒適感,對外也應當具有吸引力和親切感。農業科技園區作為一種設施完善的社區,必須將“三生”功能相結合,創造一種親和力,才能吸引與留住最具活力的高技術人才。
(五)科研、教育和推廣三結合
現代高科技農業最大的成功得益於科研、教育、推廣三結合的體製。這是世界各國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得出的經驗。如美國農業三結合體製集中體現在各州的贈地大學(美國各州依法建立的大學,是各州農業研究、教育和推廣的綜合機構)農學院(係),其教學、科研和推廣是贈地大學農學院(係)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工作主要在農學院本部,農學院下設的科研與教育中心(或稱農業實驗站)及若幹示範點是主要的科研機構,每縣設一個農業推廣站作為主要的推廣機構。農學院的教師均承擔著不同比例的教學、科研和推廣任務,這樣可以把最新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把最好的技術和信息推廣給農民,推廣過程中發展的問題又能及時反饋給科研機構,以便及時地、進一步地加以解決。
第二節我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發展狀況
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目標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技資源高效利用為中心,優化布局,開源節流,轉變機製,營造競爭、有序的發展環境,開發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兩個科技市場,利用園區服務眾多企業、集聚關聯產業兩種發展方式,進一步發揮園區的科技積聚作用、服務引領作用、集成帶動作用和擴散支撐作用,不斷加快科技富民興村的步伐。
國外的曆史經驗證明,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是農業進入現代化發展階段的客觀需要。我國的農業有其獨特的發展階段和曆史背景,農業科技園區的形成也有獨特的曆史淵源和社會背景,因而其形式和內容有別於國外的農業科技園。我國農業科技園的建設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所造成的汙染問題和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更高要求,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推進科技興農、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化結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逐步由傳統型向現代集約型方向過渡,作為現代集約型農業示範窗口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也就應運而生,並呈快速發展的勢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為區域農業的發展、農業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作出了積極貢獻,但由於農業科技園區在我國從產生到發展的時間很短,存在問題和缺陷也在所難免。
一、我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概況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堯帝時代,通過推舉的方式讓姬棄擔任了部落聯盟的農師,設“教稼台”,“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公元1000年前後,我國曆史上就曾出現過“國家級示範園區”的雛形,即宋真宗即位後不久,派使臣去越南用珍寶換回20石的水稻良種——“占城稻”,第二年在3個地方試種,而且他親自命人在皇宮內開辟園地,種植占城稻,並經常視察,收割後將稻穗運至朝廷,以示百官。1926年江蘇省東南大學與中華職業教育社合作,在江蘇省昆山市進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開創了高等農業大學與社會團體合作推廣農業技術的先河。1949年後,我國更采取多種形式的示範推廣活動,如20世紀60年代的“樣板田”,七八十年代的各種類型農業試驗田、示範基地等。
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和農業科技的進步,迎接新的農業科技革命,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各地都在致力於把高新技術成果迅速地向農業領域轉移。通過創辦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和現代農業示範區,來加快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步伐。這是我國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產物,是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的組織形式。這對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的集成和轉化,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有重要的先導意義和實踐意義。實踐證明,這是較快提高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一條重要措施,是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一條新路。
目前,我國已有超過5000個縣級以上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但其名稱和形式五花八門,並不統一,常見的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如陝西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園區)、高效農業示範區(如河南內黃縣高效農業示範園)、持續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如江蘇常熟持續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現代農業示範區(如浙江嘉興現代農業示範園)、現代農業開發區(如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外向型農業示範區(如大連金州外向型農業示範區)、熱帶農業示範區(如廣東湛江熱帶農業示範區)、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如甘肅定西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如北京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高新農業開發區(如濟南高新農業開發區)、農業科技創新園區(如山東德州農業科技創新園區)、國際農業科技園區(如江蘇徐州國際農業科技園)、農業科技園(如江蘇連雲港農業科技園)等;還有一些實質上是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但沒有以類似的名稱命名的公司、基地(如北京錦繡大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可以說,基本上所有的這些農業園區都明確要大力發展農業科技,並向外示範推廣,帶動促進周邊地區農業的發展,所以可統稱為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二、我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產生的社會背景
我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占主導地位的國家。但農業的生產方式一直比較落後,生產成本高,產品質量差,農業結構不合理等,並已成為改革開放以後影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黨的第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當前農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後,農產品將麵臨更加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國務院領導同誌曾多次指出,加入WTO最大的挑戰是農業。農業科技在市場農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加快科技成果的轉變、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就顯得尤為迫切。我國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正是為適應這一新形勢而發展起來的。
1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盡管發展仍存在著區域差異,但在發展水平較高、地方技術經濟和財政較好的地區,已不滿足於常規的生產方式,開始著手考慮生產力要素的重新組合,從而要求在生產組織形式上有所突破。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出現,是這種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由於園區有利於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以及農業生產率和生產效益的提高,逐漸成為各地探索新形勢下發展實現生產力的有效模式。
2是我國傳統農業受到世界先進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衝擊開始向現代化農業轉化的產物
1994年以來,我國相繼在北京建立了以展示以色列設施農業和節水技術為主體的示範園——“中以示範農場”,同時在上海建立了以引進荷蘭全套玻璃溫室設施、優良品種、高效栽培技術到計算機管理等全方位的展示示範,使人們看到了世界現代農業的嶄新麵貌,建成以來已吸引數百萬人來此參觀學習。此後,在全國形成了以展示和應用世界先進設施農業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科技園的建設發展熱潮。
3是我國現行的農村體製和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推廣體係適應新形勢需要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農村結構的主體仍是一家一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絕大多數從事生產的農民文化素質較低,科技意識較淡薄,承擔風險能力較弱。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單純靠行政命令的手段已很難奏效,農民隻有親眼感受並親身體驗才能認可應用,原有的農業科技推廣體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出現,為農業新技術推廣、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緊密結合找到了一條有效的途徑。通過園區的建立,集中展示、示範當地適用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使農民能親眼目睹農業高新技術的成果和應用前景,並加以模仿應用,達到普及與推廣的目的。因此,農業科技園的出現,是農業科技推廣由計劃轉向市場的理想選擇。
4是我國農產品與國際市場接軌、迎接加入WTO挑戰的現實選擇
我國已經加入WTO,但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主體仍然是一家一戶的農民,由於生產方式與生產手段的限製以及與市場經濟的長期脫離,農產品的上市標準和品質與國際市場差距較大,因此我國農業生產必將受到WTO的強烈衝擊。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作為一種以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龍頭帶動為主要方式的事物,其出現和成長容易實現對農產品品質的控製,並參與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因此,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是我國農業生產適應WTO衝擊的必然選擇。目前,各地的農業科技園已成為農產品進入高檔賓館、飯店和國際市場的主要來源。
5是都市對休閑和觀光農業需求的產物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公園休閑方式,而是要尋求一些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如利用節假日到郊外去體驗農業生產勞動、體驗現代農業風貌、進行垂釣等。而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出現為滿足城市居民的這種需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北京的“錦繡大地”、“朝來農藝園”,上海的“孫橋農業開發區”,“蘇州園林大世界”,珠海農科中心示範基地等都已經成為當地城市居民了解現代農業知識、進行青少年教育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每年都能吸引數十萬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三、我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發展的曆史階段
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目的是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展示現代農業科技為主,在農業科技力量較雄厚、有一定產業優勢、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城郊和農村劃出一定區域,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或外商投資,對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集中開發,形成集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工程等高新技術設施、國內外優良品種和高新技術於一體的農業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和生產基地。我國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起步階段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以山東禹城科技農業園籌建為標誌,是我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發展建設的起步階段。禹城科技農業園依據當地的區域社會經濟條件和自然背景以及它在黃淮海地區的農業科技地位而建立。實際上,我國第一個實質意義上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是1994年在北京建立的“中以示範農場”。1994年3月中國和以色列政府簽訂協議,從1994年10月項目開始建設,到1997年10月已初步建成了23畝以色列連棟溫室、100畝日光溫室、400m2蔬菜與花卉加工車間及配套的電力、施肥灌溉等設施。在中以示範農場的帶動下,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和北京順義、昌平、平穀、懷柔等地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陸續開始建設。
在我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發展建設的起步階段,農產品需求比較旺盛,生產供給相對不足,農民收入增長強勁平穩。受此影響,我國農業生產重在增產,輔以提質。就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數量增長情況而言,這一階段園區數量增加相對平穩。就其投資和建設主體而言,以中央和省級政府為主,民間投資成分不大。而園區創新引進示範推廣農業科技的目的則是重在提高產品質量和進行反季節生產、工廠化生產。總之,這一階段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發展建設剛剛起步,經驗還很不足,社會各界對園區的認識還比較模糊。
(二)快速提升階段
從1997年開始,以國家工廠化農業示範區建設為標誌,我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科技部為加速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資源產出效率和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由分散、粗放向集約、高效轉變,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在這個思想指導下,首批推出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產業化為目標的工廠化高效農業示範工程項目。在北京、上海、沈陽、杭州和廣州五個城市實施的國家工廠化農業示範區,要求通過國家、部門、地方、企業聯合投資,建立2500畝技術示範核心區,1萬畝應用示範區和10萬畝延伸輻射區,並帶動一批相關產業的發展。項目選擇以現代設施農業為主,集成國內外高新技術組裝配套,進行工廠化生產。國家級的陝西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北京錦繡大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一些民營企業、鄉鎮企業、國有企業開始進入農業領域,它們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采用靈活的經營方式和股份製模式,創建了一批現代農業科技企業,建設了一批高效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在這一階段,我國農產品經曆了由需求旺盛、供給相對不足向供給充足、需求相對疲軟的重大曆史性轉變,農民收入增長放緩。受此影響,我國農業生產逐漸轉變為重在提質、輔以增產。就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數量增長情況而言,這一階段園區數量快速增加。其投資和建設主體繼續以政府為主,但民間資本開始大規模涉足,其中錦繡大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民間資本大規模涉足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標誌。“園區創新,引領示範”。推廣農業科技重在提高產品品質,進行優良品種種植和無公害生產。總之,這一階段社會各界對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認識有了一定提高,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成立更標誌著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上升為國家意誌,但園區發展建設經驗依然不足。
(三)急速膨脹階段
從1999年開始,由於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和重視,大量地方政府、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及個人開始涉足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使我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發展建設進入了急劇膨脹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當屬中國農科院在河北廊坊建立的“國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該園區計劃總投資508億元,規劃占地20000畝,分三部分:一是占地2000畝的農業高新技術創新試驗核心區。以中國農科院自主農業創新成果進行試驗、示範與技術集成;二是占地2000畝的國際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範區,以引進國外最新農業科技成果進行試驗、示範和成果改造集成為主;三是占地16000畝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區,以招商引資為主要方式,進行產業孵化和優質農產品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在這一階段,我國農產品全麵轉為供大於求,農民收入全麵進入負增長時代。此外,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農業生產與國際市場聯係更為緊密。受此影響,我國農業生產一方麵更加重視產品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麵開始根據國際市場需求進行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就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數量增長情況而言,這一階段園區數量急劇增加,其投資和建設的主體可謂政府與民間平分秋色。在政府投資建設的園區中,除原來的中央和省級政府建設的園區外,地方政府(縣級政府和鄉級政府)建設的園區也大量出現,其創新引領和示範推廣作用使農業科技轉變為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技術和質量控製技術。另外,包括農地製度等在內的農業生產管理製度也開始在園區中進行探索。這一階段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經驗不足的情況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且由於審批和管理比較混亂,我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可以說處於一種過熱的無政府狀態。
(四)逐步規範階段
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建設,我國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在全國發展迅速。到目前為止,我國各級各類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已超過5000個。可以說,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數量已經相當充足,但就其質量而言,很多園區並沒有起到引領、示範、推廣農業新技術,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作用。如山西省絳縣從1999年11月到2001年2月建起了142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2687個科技示範點,平均每個鄉鎮有十多個科技示範區,每個村有十多個科技示範點,這完全違背了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進一步發展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事業,進一步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的龍頭作用,科技部在已經建設的有一定基礎的農業科技園區中,通過專家評審,挑選一部分園區開始試點建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001年8月,科技部批準山東壽光等21個農業科技園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2002年4月,科技部又組織專家對第二批申報的農業科技園進行了評審,批準了寧波慈溪等15個農業科技園區為第二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至此,我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達到3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逐步進入了製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四、園區的發展思路和基本原則
(一)園區的發展思路
1提高科技資源積聚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利用多種方式,實現園區與其相關專業領域的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大學園區的有效聯結和互利合作,把先進適用的科技資源不斷地引進來,經集成熟化後使之擴散出去。
2增強科技服務引領能力
使更多的企業、種養大戶、致富能手通過園區方便快捷地獲得各類科技產品服務,使園區在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各個方麵發揮引領作用。
3提升科技集成帶動能力
突破當地急需的現代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及綠色供應鏈等產業化關鍵技術,培育壯大科技型龍頭企業,引導相關企業和要素向園區積聚,著力培育區域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
4加大科技創新服務能力
把新型農民的培訓者、農村基層管理及技術人員、中小企業主等作為主要培訓對象,促使他們向廣大農民傳播現代科學技術,為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支撐。
(二)建園的基本原則
1優化布局,突出特色
有效配置農業產業要素和科技要素,形成合理的區域布局和專業分工,通過國家相關計劃、項目支持引導,促使園區科技向區域優勢產業、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領域高效積聚、創新利用;並作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的科技產業化平台來促進區域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
2整合資源,提升能力
通過有關部門組織協調,促進園區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科技合作、成果轉讓、信息共享機製;鼓勵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利用園區建立的科技平台開展合作研發。設立技術開發中心、實驗室、博士後流動站等,集成各方資源,促進園區科技發展。
3以人為本,轉變增長方式
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作為園區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其發展更加注重促進村鎮居民的全麵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推動發展。把促進農業增長方式根本轉變作為著力點,促使農業農村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實行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
4堅持請進來、走出去
依托園區合作共享共贏的機製創新,一方麵要加大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特別是高新技術成果的引進力度,進行集成創新利用;另一方麵要在我國有相對優勢的農業科技領域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科技型農業企業開發國際資源,開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