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一——戰國前無私家著作說(下)(1 / 3)

總觀所引之書,除《詩》《書》《易》《禮》而外,曰《夏訓》,曰《周誌》,曰前誌,曰軍誌,曰誌,曰《鄭書》:皆史也,無一為離事言理之作。曰《虞箴》,曰《鼎銘》,箴銘之作,其源甚古,但不得與後世成一家言之私人著作同論。所引之人,曰史佚,曰周任,皆史官,其言必見其所修之史。(成四年引史佚之誌,誌即史。)曰周文、武,曰楚莊、文,曰叔向,曰辛伯,曰子犯,曰臧孫紇:皆曆史人物,其言故見於史書。子犯之言即見《左傳》僖二十八年。曰謠諺,曰泛引古人、先民,或史籍所載,或口碑所傳,決非有私人著作。惟孔子子思雖亦曆史人物,而實兼學術人物。但孔子述而不作,無私家著作之書,《三傳》及他戰國初年書,所引孔子之言,除荒緲無稽者(如莊子所引),概得之傳聞,或孔門弟子之口授。子思已為戰國時人,與《左傳》作者相近。(《左傳》作者雖不可考,然即其引子思言而論,知必非與孔子同好惡之左邱明,而其時代決不能前於子思也。)無論得之其人,見諸其書,與戰國前無私家著作之說,固無抵也。昭十二年楚王謂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邱》,真偽姑不論,固史書而非私家離事言理之作也。

《國語》引《書》者六:

《周語》上第一:“《夏書》有之曰”,“在《湯誓》曰”,“在《盤庚》曰”。《晉語》第十:“《夏書》有之曰”,“《周書》有之曰”。《楚語》上第十七:“《周書》曰。”

引夏令者一:

《周語》中第二:“故夏令曰。”

引周製者二:

《周語》中第二:“周製有之曰”,“周之製官有之曰”。

引誌者二:

《晉語》第十五:“誌有之曰。”《楚語》上第十七:“其在誌也。”

引先王者一:

《周語》中第二:“先王之令有之曰。”

引史佚者一:

《周語》下第三:“昔史佚有言曰。”

書皆政典,人則史官,無一離事言理之作。

《穀梁》《公羊》不喜博引,所引概傳《春秋》之人。《公羊傳》引沈子者二:

隱十一年:“子沈子曰。”莊十年:“子沈子曰。”

引公羊子者二:

桓六年:“子公羊子曰。”宣五年:“子公羊子曰。”

引魯子者三:

莊三年:“魯子曰。”二十三年:“魯子曰。”僖二十八年:“魯子曰。”

引司馬子者一:

莊二十九年:“子司馬子曰。”

引女子(讀汝子)者一:

閔元年:“子女子曰。”

引高子者一:

文四年:“高子曰。”

引北宮子者一:

哀四年:“子北宮子曰。”

引孔子者二:

昭十二年:“子曰。”二十五年:“孔子曰。”

引或曰者三:

閔二年:“或曰”,“或曰”。成元年:“或曰。”

引不修《春秋》者一:

莊七年:“不修《春秋》曰。”

引既修《春秋》者一:

莊七年:“不修《春秋》曰……君子修之曰。”

《穀梁傳》引穀梁子者一:

隱五年:“穀梁子曰。”

引屍子者一:

定元年:“屍子曰。”

引沈子者一:

定元年:“沈子曰。”

引孔子者六:

桓二年:“孔子曰。”三年:“孔子曰。”十四年:“孔子曰。”僖十六年:“子曰。”成五年:“孔子曰。”昭四年:“孔子曰。”

引子貢者一:桓三年:“子貢曰。”

引《傳》者四:

成八年:“《傳》曰。”十六年:“《傳》曰。”襄三十年:“《傳》曰。”昭元年:“《傳》曰。”

人皆傳《春秋》之人,書曰《春秋》,曰《傳》:皆史書也。

《論語》引《詩》者四:

《學而》第一:“《詩》雲。”《八佾》第三:“相維辟公”,“巧笑倩兮”。《泰伯》第八:“《詩》雲。”

論《詩》者九:

《為政》第二:“誦《詩》三百。”《八佾》第三:“《關雎》樂而不淫。”《泰伯》第八:“興於《詩》”,“師摯之始,《關雎》之亂”。《子罕》第九:“《雅》《頌》各得其所”,“《唐棣之華》”。《子路》第十三:“誦《詩》三百。”《季氏》第十六:“不學《詩》,無以立。”《陽貨》第十七:“小子何莫學乎《詩》,女為《周南》《召南》矣乎。”

引《書》者二:

《為政》第二:“《書》雲。”《憲問》第十四:“《書》雲。”

引《易》者一:

《子路》第十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安國曰:此《易·恒卦》之辭也。)

論《易》者一:

《述而》第七:“五十以學《易》。”

論《禮》者二:

《泰伯》第八:“立於《禮》。”《季氏》第十六:“不學《禮》,無以立。”

論樂者三:

《八佾》第三:“子謂《韶》。”《泰伯》第八:“成於樂。”《子罕》第九:“然後樂正。”(此疑論《詩》,姑列入。)

引周任者一:

《季氏》第十六:“周任有言曰。”

引人言者四:

《子路》第十三:“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孔安國曰:古有此言,故孔子信之也。)又“人之言曰”,“人言曰”,“南人有言曰”。

無私家著作也。

(附說)《論語》論禮樂之言甚多,如曰:“禮雲禮雲,樂雲樂雲。”如曰:“禮與其奢也,寧儉。”之類,泛言禮樂,非指《禮書》《樂書》而言,不得與引書論書同列。

《墨子》前五十一篇,引《詩》者十二:

《所染》:“《詩》曰。”《尚賢》中:“《詩》曰”,“《周頌》道之曰”。《尚同》中:“《周頌》道之曰”,“《詩》曰”,“又曰”。《兼愛》下:“《周詩》曰”,“《大雅》之所道曰”。《非攻》中:“《詩》曰。”《天誌》中:“《皇矣》道之曰。”《明鬼》下:“《大雅》曰。”《非命》上:“在於商夏之詩曰。”

引《書》者三十二:

《七患》:“《夏書》曰”,“《殷書》曰”,“《周書》曰”。《尚賢》中:“《湯誓》曰”,“先王之書《呂刑》道之曰”,“先王之言曰”。《尚賢》下:“於先王之書《呂刑》之書然王曰”,“於先王之書《豎年》之言然曰。”《尚同》中:“是以先王之書《呂刑》之道曰。”“是以先王之書《術令》之道曰”,“是以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尚同》下:“於先王之書也《太誓》之言然曰。”《兼愛》下:“《泰誓》曰”,“雖《禹誓》即亦猶是也”,“禹曰”,“雖《湯說》即亦猶是也”,“湯曰”。《天誌》中:“大誓之道之曰。”《明鬼》下:“《商書》曰”,“《夏書》《禹誓》曰”。《非樂》上:“先王之書湯之官刑有之曰”,“於《武觀》曰”。《非命》上:“於《仲虺之告》曰”,“於《太誓》曰”,“先王之憲亦嚐有曰”,“先王之刑亦嚐有曰”,“先王之誓亦嚐有曰”。《非命》中:“《仲虺之告》曰。”“《太誓》之言然曰”。《非命》下:“《禹》之《總德》有之曰”,“《仲虺之告》曰”,“《太誓》之言也於去發曰”。

(附說)《墨子》引商夏之詩,其詞曰:“命令,暴王所作。”不似《詩》,但既標曰詩,故姑附引《詩》之中。所引《書》更多今本所無,即有之,亦大相出入。但古《尚書》百篇,今存者才二十八篇,則所引容在逸篇。惟曰“先王之憲,先王之刑”,未必盡載於《書》,要之必見古史,故姑附焉。

引傳者二:

《尚賢》中:“傳曰。”《兼愛》中:“傳曰。”

引各國《春秋》者四:

《明鬼》下:“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齊之《春秋》”。

引魯語者一:

《公孟》:“子亦聞夫魯語乎?”(蓋非《國語》之《魯語》)

引古聖王者五:

《節用》中:“昔者聖王為法曰”,“古者聖王製為節用之法曰”,“古者聖王製為飲食之法曰”,“古者聖王製為衣食之法曰”,“古者聖王製為節喪之法曰”。

引古語者六:

《尚同》下:“古者有語焉曰。”《非攻》中:“古者有語”,“古者有語”,“古者有語”。《天誌》上:“且語言有之曰。”(此容為當時語,隻此一條,且難定時代,姑附於此。)《明鬼》下:“於古曰。”

《詩》《書》之外,曰傳,曰各國《春秋》,皆政典;古語當見古史,無私家言理之書也。至所引古聖王之法,疑為托古改製,否則《詩》《書》所載。《明鬼》下引禽艾之言,翟灝疑即《逸周書·世俘解》禽艾侯(《墨子間詁》引),他無所見,確否難定;要之亦曆史人物,無私人著作。至公孟、公輸、告子(與墨子同時,非與孟子言性惡之告子,見《公孟篇》)、程子(亦見《公孟篇》)之流,皆與墨子同時,不得與引古同論矣。

《孟子》引《詩》者三十三:

《梁惠王篇》:“《詩》雲:經始靈台”,“《詩》雲:他人有心”,“《詩》雲:刑於寡妻”,“《詩》雲:畏天之威”。“《詩》雲:王赫斯怒。”“《詩》雲:哿矣富人”,“《詩》雲:乃積乃倉”,“《詩》雲:古公亶父”。《公孫醜篇》:“《詩》雲:自西自東”,“《詩》雲:迨天之未陰雨”,“《詩》雲:永言配命”。《滕文公篇》:“《詩》雲:晝爾於茅”,“《詩》雲:雨我公田”,“《詩》雲:周雖舊邦”,“《魯頌》曰:戎狄是膺”,“《詩》雲:不失其馳”,“《詩》雲:戎狄是膺”。《離婁篇》:“《詩》雲:不愆不忘”,“《詩》雲:天之方蹶”,“《詩》雲:殷鑒不遠”,“《詩》雲:永言配命”,“《詩》雲:商之子孫”,“《詩》雲:誰能執熱”,“《詩》雲:其何能淑”。《萬章篇》:“《詩》雲:娶妻如之何?”“《詩》雲:普天之下”,“《雲漢之詩》曰:”“《詩》曰:永言孝思”,“《詩》雲:周道如底”。《告子篇》:“《詩》曰:天生蒸民”,“《詩》雲:既醉以酒”。《盡心篇》:“《詩》雲:不素餐兮”,“《詩》曰:憂心悄悄……肆不殄厥慍”。

稱《詩》者(不舉其詞者》二:

《告子篇》:“《小弁》、小人之詩也”,“《凱風》何以不怨”。

引《書》者二十一:

《梁惠王篇》:“《湯誓》曰:時日曷喪?”“《書》曰:天降下民”,“《書》曰:湯一征自葛始”,“《書》曰:徯我後”。《公孫篇》:“《太甲》曰:天作孽。”《滕文公篇》:“《書》曰:若藥不瞑眩。”“放勳曰:勞之來之(雖不見今《尚書》,當為逸篇文字)”,“《書》曰:葛伯仇餉,湯始征,自葛載”,“《書》曰:徯我後……有攸不為臣”(趙注《尚書》逸篇之文),“《太誓》曰:我武維揚”,“《書》曰:洚水警餘”,“《書》曰:丕顯哉文王謨”。《離婁篇》:“《太甲》曰:天作孽。”《萬章篇》:“《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書》曰:隻載見瞽瞍”,“《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伊訓》曰:天誅造宮自牧宮”,“《康誥》曰:殺越人於貨”。《告子篇》:“享多儀。”《盡心篇》:“南麵而征”,“武王之伐殷也”。(吳辟疆《孟子文法讀本》雲,此《尚書》逸文。)

論《書》者一:

《盡心篇》:“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引《禮》論《禮》者二十三:

陳澧《東塾讀書記》孟子說《禮》,有明言《禮》者:(如曰:“諸侯耕助”雲雲,“《禮》朝廷不曆位而相與言”雲雲是也。“諸侯失國”雲雲,“在國曰市井之臣”雲雲,下文皆雲《禮》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雲雲,上文雲:子未學禮乎?“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雲雲,“天子一位”雲雲,皆曰嚐聞。“君薨,聽於塚宰。”引孔子曰:“天子適諸侯”雲雲兩見,一引晏子。)有不明言《禮》者:(“古者棺槨無度”雲雲,“夏後氏五十而貢”雲雲,“夏曰校”雲雲,“卿以下必有圭田”雲雲,“歲十一月徒杠成”雲雲,“招虞人以皮冠”雲雲,“天子之製地方千裏”雲雲,“犧牲既成”雲雲,“有布縷之征”雲雲。)有與人論《禮》者:(“景醜曰:《禮》曰父召無諾”雲雲,“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齊宣王曰:《禮》為舊君有服”,“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雲雲,與《內則》略同。)根澤所數一時散亂,故姑就陳氏列之。《內則》在《禮記》,輯於漢人,孟子果否引《禮》,頗難臆定。他如此者尚多。

說《春秋》者三:

《滕文公篇》:“孔子懼,作《春秋》。”《離婁篇》:“《詩》亡然後《春秋》作。”《盡心篇》:“春秋無義戰。”(此似論春秋時事,非論《春秋》書。)

引《傳》者一:

《滕文公篇》:“《傳》曰。”

說《傳》者二:

《梁惠王篇》:“於《傳》有之”,“於《傳》有之”。

引誌者二:

《滕文公篇》:“且誌曰”,“且誌曰”。

引孔子者二十九:

顧炎武《日知錄》孟子引《論語》有詳目,不贅列。此外有引孔子言而不明言孔子者,如曰:“君子之德風也”,“生事之以禮”。(孟子引曾子曰)均見《論語》。“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似本《論語》“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原泉混混,不舍晝夜”,似本《論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引曾子者六:

《梁惠王篇》:“曾子曰:戒之戒之。”《公孫醜篇》:“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曾子曰:晉楚之富。”《滕文公篇》:“曾子曰:生事之以禮(《論語》謂孔子語)”“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曾子曰:脅肩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