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一——戰國前無私家著作說(下)(2 / 3)

引曾西者一:

《公孫醜篇》:“曾西艴然不悅曰。”

引子貢者二:

《公孫醜篇》:“子貢問於孔子曰”,“子貢曰,見其禮”。

引宰我者一:

《公孫醜篇》:“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

引有若者一:

《公孫醜篇》:“有若曰:豈惟民哉?”

引顏淵者一:

《滕文公篇》:“顏淵曰:舜、何人也。”

引子路者一:

《滕文公篇》:“子路曰:未同而言。”

引公明儀者四:

《滕文公篇》:“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公明儀曰:三月無君則吊”,“公明儀曰:庖有肥肉”。《離婁篇》:“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引伊尹者二:

《萬章篇》:“伊尹曰:何事非君?”《盡心篇》:“伊尹曰:予不狎於不順。”

引龍子者二:

《滕文公篇》:“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告子篇》:“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

引成覸者一:

《滕文公篇》:“成覸曰。”

引齊景公者二:

《梁惠王篇》:“齊景公問於晏子曰。”《離婁篇》:“齊景公曰:既不能令。”

引陽虎者一:

《滕文公篇》:“陽虎曰:為富不仁矣。”

引長息公明高者一:

《萬章篇》:“長息問於公明高曰。”

引齊太師之詩者一:

《梁惠王篇》:“其詩曰:畜君何尤?”(齊太師為景公晏子所奏)

引孺子之歌者一:

《離婁篇》:“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

引夏諺者一:

《梁惠王篇》:“夏諺曰:吾王不遊。”

引齊人之言者一:

《公孫醜篇》:“齊人有言曰。”

引恒言者一:

《離婁篇》:“人有恒言。”

此外若稱論堯、舜、文、武、伯夷、叔齊、伊尹、周公、孔子、曾子、柳季、子產,諸聖哲者,未遑枚數;但亦泰半未得與引書同論也。至告子、高子、宋硜、淳於髡,皆並時人,亦屢見於書中;稍前顯學,若楊朱、墨翟、子莫之流,主張不同,未引其言,而評論之語,迭見不鮮;(此人舉知之,不必具列)所引之人與書,不為少矣,而書無私家著作之書,人非曆史人物,即為戰國顯學(墨翟、楊朱等),總之無戰國前著書成一家言者也。

《莊子》寓言十九,所引半屬子虛(《天下篇》為自序,皆實指,當別論),能質實者甚少。引《齊諧》者一:

《逍遙遊》:“《齊諧》之言曰。”

引宋榮子者一:

《逍遙遊》:“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引列子者一:

《逍遙遊》:“夫列子禦風而行。”

引肩吾連叔者一:

《逍遙遊》:“肩吾問於連叔曰。”

引肩吾狂接輿者一:

《應帝王》:“肩吾見狂接輿曰。”引惠子者三:

《逍遙遊》:“惠子謂莊子曰”,“惠子謂莊子曰”。《德充符》:“惠子謂莊子曰。”

引南郭子綦顏成子遊者一:

《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幾而坐……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

引南伯子基者一:

《人間世》:“南伯子基遊乎商之丘。”(成疏:即南郭子綦也。)

引齧缺王倪者二:

《齊物論》:“齧缺問乎王倪曰。”《應帝王》:“齧缺問於王倪。”(尚附及蒲衣子)

引瞿鵲長梧者一:

《齊物論》:“瞿鵲問乎長梧子曰。”

引罔兩景者一:

《齊物論》:“罔兩問景曰。”(此顯非人)引庖丁文惠君者一: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未必為人名,姑列入。)

引公文軒右師者一:

《養生主》:“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右師非人名,亦姑列入。)

引老聃秦失者一:

《養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

引仲尼顏回者三:

《人間世》:“顏回見仲尼。”《大宗師》:“顏回問仲尼曰”,“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

引仲尼葉公子高者一:

《人間世》:“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

引蘧伯玉顏闔者一:

《人間世》:“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而問於蘧伯玉曰。”

引孔子接輿者一:

《人間世》:“孔子適楚,狂接輿遊其門曰。”

引支離疏者一:

《人間世》:“支離疏者。”(此顯非人)

引王駘者一:

《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

引常季孔子者一:

《德充符》,載常季與孔子問答。

引伯昏無人及子產申徒嘉者一:

《德充符》:“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

引叔山無趾仲尼者一:

《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

引無趾老聃者一:

《德充符》:“無趾語老聃曰。”

引魯哀公仲尼及哀駘它者一:

《德充符》:“魯哀公問於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

引哀公閔子者一:

《德充符》:“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

引跂支離無脹衛靈公者一:

《德充符》:“跂支離無脹說衛靈公。”

引甕大癭齊桓公者一:

《德充符》:“甕大癭說齊桓公。”

引南伯子葵女偊者一:

《大宗師》:“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二人談及副墨之子,誦洛之孫等等,不特列。)

引子祀子輿子犁子來者一:

《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相與語。”引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者一:

《大宗師》:“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

引孔子子貢者一:

《大宗師》:“子貢反以告孔子曰。”

引許由意而子者一:

《大宗師》:“意而子見許由。”

引子輿子桑者一:

《大宗師》:“子輿與子桑友。”

引天根無名人者一:

《應帝王》:“天根……遭無名人而問焉。”

引老聃陽子居者一:

《應帝王》:“陽子居見老聃曰。”

引壺子列子季鹹者一:

《應帝王》:“鄭有神巫曰季鹹……列子見之而心醉,歸以告壺子。”

引法言者二:

《人間世》:“法言曰”,“法言曰”。

述儒墨者一:

《齊物論》:“故有儒墨之是非。”

可質實者如孔子,雖為戰國以前人,而固無及身成立之私家著作(說見前)。惠子、列子、宋榮子,則已至戰國矣。總之:莊子荒唐之言,不可據為史實,無論罔兩無趾之無其人著;即孔子師徒之語,亦妄托耳。淺者見《齊諧》之言,偽為《齊諧記》,固不值識者一笑也。所引法言,郭象釋為格言,則非書名。而堪注意者,於學術獨言有儒墨之是非,則以於時儒墨之言已出,而他家之言舉未立也。

(附說)所列《莊子》引人,無言而隻為人之征引者,一並附入,以莊子述人述言,淆混難分,故索性全舉也。

《荀子》引《詩》者八十二:

《勸學篇》:“《詩》曰”,“《詩》曰”,“《詩》曰”。《修身篇》:“《詩》曰”,“《詩》雲”,“《詩》雲”。《不苟篇》:“《詩》曰”,“《詩》曰”,“《詩》曰”。《榮辱篇》:“《詩》曰。”《非相篇》:“《詩》曰”,“《詩》曰”。《非十二子篇》:“《詩》雲”,“《詩》雲”。《仲尼篇》:“《詩》曰。”《儒效篇》:“《詩》曰”,“《詩》曰”,“《詩》曰”,“《詩》曰”,“《詩》曰”。“《詩》曰。”《王製篇》:“《詩》曰。”《富國篇》:“《詩》曰”,“《詩》曰”,“《詩》曰”,“《詩》曰”,“《詩》曰”,“《詩》曰”。《王霸篇》:“《詩》曰”,“《詩》曰”。《君道篇》:“《詩》曰”,“《詩》曰”,“《詩》曰”,“《詩》曰”。《臣道篇》:“《詩》曰”,“《詩》曰”,“《詩》曰”,“《詩》曰”。《致士篇》:“《詩》曰”,“《詩》曰”。《議兵篇》:“《詩》曰”,“《詩》曰”,“《詩》曰”,“《詩》曰”。《強國篇》:“《詩》曰”,“《詩》曰”。《天論篇》:“《詩》曰”,“《詩》曰”。《正論篇》:“《詩》曰”,“《詩》曰”。《禮論篇》:“《詩》曰”,“《詩》曰”,“《詩》曰”。《解蔽篇》:“《詩》曰”,“《詩》曰”,“《詩》雲”,“《詩》曰”。《正名篇》:“《詩》曰”,“《詩》曰”,“《詩》曰”。《君子篇》:“《詩》曰”,“《詩》曰”,“《詩》曰”。《大略篇》:“《詩》曰”,“《詩》曰”,“《詩》曰”,“《詩》曰”,“《詩》曰”,“《詩》雲”,“《詩》雲”,“《詩》雲”,“《詩》雲”,“《詩》雲”,“《詩》曰”。《宥坐篇》:“《詩》曰”,“《詩》曰”,“《詩》曰”,“《詩》曰”,“《詩》曰”。《法行篇》:“《詩》曰”,“《詩》曰”。《堯問篇》:“《詩》曰。”

論《詩》者十一:

《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詩》《書》之博也”。“《詩》《書》故而不切。”《榮辱篇》:“《詩》《書》《禮》《樂》之分乎”,“夫《詩》《書》《禮》《樂》之分”。《儒效》篇:“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詩》言是其誌也。”“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大略篇》:“而《詩》非屢盟”,“善為《詩》者不說”。“《國風》之好色也”,“《小雅》不以於汙上”。

引《書》者十五,

《修身篇》:“《書》曰。”《王製篇》:“《書》曰。”《富國篇》:“《康誥》曰”,“《書》曰”。《君道篇》:“《書》曰”,“《書》曰”。《臣道篇》:“《書》曰。”《致士篇》:“《書》曰。”《議兵篇》:“《太誓》曰。”《天論篇》:“《書》曰。”《正論篇》:“《書》曰”,“《書》曰”。《君子篇》:“《書》曰。”《大略篇》:“舜曰:維予從欲而治。”(楊注:《虞書》美皋陶之辭。)《宥坐篇》:“《書》曰。”

論《書》者五:

《勸學篇》:“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書》之博也”,“《詩》《書》故而不切”。《榮辱篇》:“《詩》《書》《禮》《樂》之分乎!”“夫《詩》《書》《禮》《樂》之分。”《儒效篇》:“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書》言是其事也。”

引《易》者三:

《非相篇》:“《易》曰。”《大略篇》:“《易》之《鹹》”,“《易》曰”。

論《春秋》者五:

《勸學篇》:“《春秋》之微也”,“《春秋》約而不速”。《儒效篇》:“《春秋》言是其微也。”《大略篇》:“《春秋》賢程公,以為能變也。”“故《春秋》善胥命。”

至《禮》《樂》為荀子所傳,篇中論述極多,惟《禮經》、《樂經》,亡佚殆盡,不知何為引書,何為立論,故寧闕焉。此外引傳者二十:

《修身篇》:“傳曰。”《不苟篇》:“傳曰。”《非相篇》:“傳曰。”《王製篇》:“傳曰”,“傳曰”。《王霸篇》:“傳曰。”《臣道篇》:“傳曰”,“傳曰”。《致士篇》:“傳曰。”《議兵篇》:“傳曰。”《天論篇》:“傳曰。”《正論篇》:“傳曰”,“傳曰”。《解蔽篇》:“傳曰”,“傳曰”,“傳曰”。《性惡篇》:“傳曰。”《君子篇》:“傳曰。”《大略篇》:“傳曰。”《子道篇》:“傳曰。”

引孔子者六:

《仲尼篇》:“孔子曰。”《儒效篇》:“孔子曰。”《王製篇》:“孔子曰。”《富國篇》:“孔子曰。”“孔子曰。”《正論篇》:“孔子曰。”

引孟子者三:

《性惡篇》:“孟子曰”,“孟子曰”,“孟子曰”。

引公孫子者一:

《強國篇》:“公孫子曰。”

引曾子者一:

《解蔽篇》:“曾子曰。”

引語曰者六:

《君道篇》:“語曰。”《正論篇》:“語曰。”《大略篇》:“民語曰”,“語曰。”《哀公篇》:“語曰。”《堯問篇》:“語曰。”

至《大略》《宥坐》以下數篇,多記孔門問答之言,似依托,不具列。統觀所引書,非六藝,即傳記,無離事言理者。所引之人,惟公孫子,不經見,楊倞疑為孟嚐君客公孫成,則無論有無著作,固戰國人也。荀子其生稍晚,各家學說,發生已夥。故書中於其以前或並世之學術,論述視《論》《孟》《墨》《莊》為多,除《非十二子》、《天論》、《解蔽》及他篇論惠施鄧析之言已見前。論墨子者見於《儒效》、《富國》、《王霸》、《禮論》、《樂論》、《成相》六篇:

《儒效篇》:“其言議談說已無以異於墨子矣”雲雲。《富國篇》:“墨子之言”雲雲。《王霸篇》:“墨子之說也”雲雲。《禮論篇》:“墨者將使人兩喪之者也。”《樂論》幾於全為墨子非樂而發,故篇中皆針對墨子立論。《成相篇》:“慎、墨、季、惠,百家之說”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