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一——戰國前無私家著作說(上)(1 / 3)

章實齋曰:“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嚐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文史通義·易教上》)餘讀之而韙焉。惜所謂“古人”,斷自何代,章氏闕焉未及;且於古人無離事言理著作之說,亦未能詳盡而足以折服泥古之口。故直至於今,托名黃帝以至春秋時人離事言理之書,尚有信以為真者。此於中國古代史實,古代學術思想,關係綦重,不可以不辯。餘不敏,遍考周秦古書,參以後人議論,知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始於戰國,前此無有也。非憑臆揣,確有證佐:

一曰戰國著錄書無戰國前私家著作也吾國傳世著錄書,最古有《莊子·天下篇》,次《屍子·廣澤篇》,次《荀子·非十二子篇》、《天論篇》、《解蔽篇》,次《韓非子·顯學篇》,次《呂氏春秋·不二篇》。(此諸篇雖不若後世之著錄書;然先秦諸書,多著於此,則亦著錄書之雛形矣。)《天下篇》所舉者凡九家:曰墨翟、禽滑釐(相裏勤、五侯、苦獲、己齒、鄧陵子,附及非特舉),曰宋鈃、尹文,曰彭蒙、田駢、慎到(彭蒙之師亦附及,且名亦不載,茲更不列舉),曰關尹、老聃,曰莊周,曰惠施。(桓團公孫龍附及非特舉。)除關尹老聃外,皆戰國時人,盡人無異辭。舊傳關尹為老聃弟子,而老聃則孔子嚐問禮者。原問禮之說,雖載之《史記·孔子世家》、《老莊申韓列傳》,及《禮記·曾子問》。然《史記》本之《禮記》,《禮記》為漢諸儒之所纂集,《曾子問》時代不可考,要之非曾子作。考孔子師老聃之說,始見《莊子》。《內篇·德充符》曰:“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耶?彼何賓賓以學子為?’”至《外篇·天地篇》更曰:“夫子問於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老聃曰:‘丘,予告若……’”雲雲。

《天道篇》曰:“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往見老聃。”其他載孔子問老聃遭老聃之譏誚教訓者,尚屢見不一見。莊子寓言十九,書中所言王詒、無趾(《德充符》)、長梧、瞿鵲(《齊物論》)之流,竟其人而無從質實,即子綦子遊之論(《齊物論》),孔子顏回之言(《人間世》等篇),亦皆子虛烏有,憑空結造,固當據研哲理,不能據論史實。至《外雜篇》又非莊子作,更難信據。蓋道家推崇本宗,排抵儒家,造孔子師老聃之說,以謂儒家之祖,出於道家,亦如後世佛教盛行,造《老子化胡經》,謂釋迦為老子之弟子者然。(此尚就作《外雜篇》諸道家言,若《莊子》則直寓言耳,事實非所計也。)韓愈《原道》曰:“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嚐師之雲爾。’不惟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正謂此也。《史記·老子傳》曰:“蓋老子百六十歲,或言二百餘歲。”又曰:“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或曰即老子,或曰非也。”惝恍迷離,似神非人。其原因緣史公誤信孔子問老聃之說,而又確知孔子卒後百二十九年太史儋見秦獻公,故有老子壽二百餘歲之妄,老聃史儋是否一人之疑。其實老聃即史儋。何以言之?

一、聃儋音同字通,《呂氏春秋》作《老眈》(見後),亦即此人。古聲音同則可假借,故荀卿一作孫卿,荊卿一作慶卿,厥例繁矣。

二、聃為周柱下史,儋亦為周之史官。

三、老子出函穀關;史儋入秦,亦必出函穀關。

四、《史記》:“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考《孔子世家》,孔子十世孫襄,為孝惠博士;何老子先於孔子,反八世已至孝文?若謂即史儋,史儋後孔子百二十餘年,則俱妥適無疑。近人張煦謂玄孫乃玄遠之孫,非必為孫之孫。(見《晨報副刊》十一年三月份張氏《梁任公提訟老子時代問題一案判決書》)然考《史記·孟嚐君列傳》:“文承間問其父嬰曰:‘子之子為何?’曰:‘為孫。’‘孫之孫為何?’曰:‘為玄孫。’”則玄孫為孫之孫之專稱,戰國已經成立。且見於史公之書,史公安能不知,而用為泛指玄遠之孫?然則老眈亦戰國時人,關尹更不必論矣。或曰:莊子條舉諸家皆曰:“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某某聞其風而悅之。”則所舉雖皆戰國時人,而明古已有也。曰古已有各種道術之胚胎之雛形,斯必然也;謂古已有分流別派之道術著作,則不然。然則各種雛形之道術,載之何書?莊子固已明言之矣。其言曰:“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此明言古之道術為全體的,無乎不在,而見於記載者,則有世傳之史及《詩》《書》六藝,而百家之學亦時或稱而道之;稱而道之,非創作而為征引,正指“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之“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之“百家眾技”。而莊子所列九家,亦括在內矣。故不能據“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一言,謂戰國以前,已有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也。

《廣澤篇》所列凡六家:曰墨子,曰孔子,曰皇子,曰田子,曰列子,曰料子。皇子料子無考,餘惟孔子為春秋末人。但孔子於《易》《書》《詩》《禮》《樂》,充其量不過整齊撰集而已;其《春秋》亦因魯史舊文,稍事董理,自謂“述而不作”(《論語·述而篇》),蓋質言也。況此皆章實齋所謂“政典”,非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論語》一書,可謂為私家著作;但成於再傳弟子之手,已至戰國時矣。

《非十二子》篇所列者凡十二家:曰它囂、魏牟,曰陳仲、史鰌,曰墨翟、宋鈃,曰慎到、田駢,曰惠施、鄧析,曰子思、孟軻。《天論篇》所列者,凡四家:曰慎子,曰老子,曰墨子,曰宋子。《解蔽篇》所列者凡六家:曰墨子,曰宋子,曰慎子,曰申子,曰惠子,曰莊子。它囂無考。餘惟史鰌、鄧析為春秋末人。史鰌、閻氏《四書釋地又續》、高氏《姓名考》,並謂為史翻之子,確否第弗深考;要之既姓史氏,必以官為氏,其家世為史官。他書從未言史鰌之書,《漢誌》詳列群籍,亦無及焉。然荀子論十二子,皆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則其人固有論述,而非顓顓即其行實評騭者。蓋史鰌為衛之史官,秉筆書事,時附褒貶式之言論。不然,若有離事言理之著作,不容於他書不一見也。《鄧析子》今傳世者為偽書(詳拙撰《鄧析子真偽年代考》),《左傳》定公九年:“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杜注:“鄧析,鄭大夫,欲改鄭所鑄舊製;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書之竹簡,故言竹刑。”受之君命與否,於古無征。杜氏之說,純屬懸測,但亦不必深究;要之鄧析既為大夫,造竹刑必期用於行政,所謂政典,非私家離事言理之著作。刑書設置甚早,《尚書》有《呂刑篇》。《左傳》昭公六年:“鄭人鑄刑書。”二十九年:“晉鑄刑鼎,著範宣子所為刑書焉。”此皆行政典章,不得與後世法家言法理法意及法作用與功效之私家著作成一家言者,同日而語也。荀子論十二子,兩兩駢敘,故時舉此家說而以他家之類似者,附及並論:“大儉約而僈等差,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此真墨子之說,宋鈃不盡如此。而荀子總括之曰:“此墨翟宋鈃也。”宋鈃之書雖亡,然即《孟子·告子篇》、《荀子·正論篇》、《莊子·逍遙遊篇》、《天下篇》、《韓非子·顯學篇》所稱論者言之,其學為“禁攻寢兵”,“情欲寡淺”,“見侮不辱”,與《墨子》小同而不盡同。(詳拙撰《宋子及其學說》)故荀子於他篇則分論墨宋曰:“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天論篇》)又曰:“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解蔽篇》)而此篇惟以相提並論之故,故不能分而強之使合。其論惠施鄧析亦如此。其言曰:“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奇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於《不苟篇》又曰:“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乎口,鉤有須,卵有毛,是說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於《儒效篇》又曰:“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薦撙,以相恥怍,君子不若惠施鄧析。”《非十二子》《儒效》兩篇皆泛斥詭辯之言,尚難質證。《不苟篇》所言,據《莊子·天下篇》皆惠施之說。若惠施前之鄧析已有此言,莊子不容特表出之,而附之惠施。蓋鄧析竹刑對舊製有所駁斥,而其人又有善辯之名;故荀子舉以與名家之惠施同論,非鄧析已著有名學書也。

《顯學篇》所列,先分兩大派:曰儒,曰墨。複於儒分為八家:曰子張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於墨複分為三家:曰相裏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除兩大派外,附及者有宋榮子,即宋鈃。(篇中尚及澹台子羽、宰予、孟卯、馬服、子產,似皆事的征引,而非論其學術,故不特舉。)除孔子皆戰國時人,而孔子之無私家著作,前固已論之矣。

《不二篇》所列者凡十家:曰老眈(老聃),曰孔子,曰墨翟,曰關尹,曰子列子,曰陳駢(即田駢),曰陽生(蓋即楊朱),曰孫臏,曰王廖,曰兒寬。亦惟卒後其言論始由再傳弟子纂集之。孔子為春秋時人,而老眈關尹則世人誤以戰國人為春秋人。他舉生戰國,無庸言也。

五子皆戰國顯學,於其已往學術,不為不悉,戰國以前,若有私家著作,烏能不列?即流傳至今者論之,若《六韜》,若《握奇經》,若《陰符經》,若《鬻子》,若《管子》,若《孫子》,皆卓然大家,果非後世依托,五子不得闕焉不述。至若《漢誌》所載神農、黃帝、伊尹、太公,以至風後、力牧之徒,其著作自數種以至數十種,而五子無一著錄,則其成書在五子之後無疑也。

二曰《漢誌》所載戰國前私家著作皆偽托也《漢誌》所載,《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皆政典,非吾所謂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小學》類訓詁文字,亦非吾所謂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論語》《孝經》雖可謂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但《論語》成於孔子再傳弟子之手,已至戰國;《孝經》亦決非曾子作,不得認為春秋時書。《詩賦略》所載,其私家著作,最古者為《孫卿賦》,孫卿固戰國人。其餘如《河南周歌詩》,《河南周歌聲曲折》,《周謠歌詩》《周謠歌詩聲曲折》,《周歌詩》之類,固不得認為私家著作者也。《數術》《方技》,醫卜星象諸官之書。二《略》所載戰國前書,皆出偽托;即非偽托,亦不得認為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故今於其贗偽踳駁,置弗深考;惟《諸子》《兵書》二略,須略為辯說耳。

《諸子略》儒家類,班氏自言五十三家,而所載隻五十二家。曰《子思》,曰《曾子》,曰《漆雕子》,曰《宓子》,曰《景子》,曰《世子》,曰《魏文侯》,曰《李克》,曰《公孫尼子》,曰《孟子》,曰《孫卿子》,曰《羋子》(一本作《芊子》),曰《寧越》,曰《公孫固》,曰《羊子》,曰《董子》,曰《魯仲連子》,曰《平原君》,曰《虞氏春秋》,曰《高祖傳》,曰《陸賈》,曰《劉敬》,曰《孝文傳》,曰《賈山》,曰《太常蓼侯孔臧》,曰《賈誼》,曰《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曰《董仲舒》,曰《兒寬》,曰《公孫宏》,曰《終軍》,曰《吾丘壽王》,曰《虞丘說》,曰《莊助》,曰《臣彭》,曰《鉤盾冗從李步昌》,曰桓寬《鹽鐵論》,曰劉向《所序》,曰楊雄《所序》:三十九家,或明為戰國時人,或班氏注為戰國時人。唯曾子、漆雕子、宓子、為孔子弟子,生在春秋,歿於戰國。古人著書,概在學成之後;則三書即真三子作,亦當在晚年。況《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言三子有書,則其真偽又頗成問題。曰《河間周製》,班自注:“似河間獻王所述也。”則非周時書而為漢時書。曰《王孫子》(一曰《巧心》),王氏《考證》言:“《太平禦覽》引‘趙簡子獵於重陽,撫轡而歎;楚莊王攻宋,將軍子重諫’。《藝文類聚》引‘衛靈公坐重華之台’。”考《史記·六國年表》周元王元年(西前四七五年),為趙簡子四十二年,已入戰國四年。(《春秋》絕筆於西前四八一年)上推四十二年為周敬王六年(西前五一四年),雖在春秋之世,而簡子之卒,則在周定王(一作貞定王)十一年(西前四五八年),已入戰國二十三年,《王孫子》征引其事,且言其諡,必在其卒後。衛靈公卒於魯哀公二年(西前四九三年),十二年而《春秋》絕筆。入戰國,《王孫子》稱其諡,又在卒後。所以嚴可均謂:“蓋七十子之後言治道者。”(《鐵橋漫稿·王孫子敘》)曰《徐子》,班自注:“宋外黃人。”考《史記·魏世家》:“惠王三十年,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過外黃,外黃徐子謂太子曰”雲雲,則亦戰國時人也。曰《周史六弢》,班自注:“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師古曰:“即今之《六韜》。”沈濤謂即“《莊子·則陽篇》仲尼問於太師大弢”。(《漢書藝文誌講疏》引)依班注或曰顯王時,則已至戰國;謂惠襄間,則遠在春秋;謂孔子問焉,並依沈氏即《則陽》之大弢,則又為孔子之師。《則陽》在《莊子雜篇》;《莊子外雜篇》,除《寓言》《天下》二篇外,皆非莊子作,乃道家後學所為;其所言孔子問焉之人亦多矣,概誣蔑非事實,不得為據。若以為今之《六韜》,則其書出後人依托,前人已備論之。(宋濂《諸子辯》,胡應麟《四部正訛》,姚際恒《古今偽書考》。)此外曰《周政》,班自注:“周時法度政教。”曰《周法》,班自注:“法天地,立百官。”皆未注作者,其書舉亡,諒皆六國時依托;即果周時書,曰《周史》,曰《周政》,曰《周法》,亦所謂政典而非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曰《晏子》,非晏嬰自撰,乃後人采嬰行事而成,已經前人考訂,成為定讞(《崇文總目》,王氏《漢誌考證》,晁氏《讀書誌》,柳宗元《讀晏子春秋》,宋濂《諸子辯》,姚際恒《古今偽書考》,梁章钜《退庵隨筆》),雖有孫星衍(《晏子春秋序》)顧實(《漢書藝文誌講疏》)之辯護,亦無益也。曰《俟子》,班無注,王先謙曰:“《風俗通》有俟子,古賢人著書。”(《漢書補注》)即果如《風俗通》所言,《風俗通》亦未言為戰國以前人。曰《內業》,曰《讕言》,曰《功議》,曰《儒家言》,班自注並雲:“不知作者。”曰《李氏春秋》,班無注。此五家其書皆亡,無從考其年代。但班氏既言不知作者,戰國以前書又不見征引或論述,則蓋亦戰國或戰國以後書。無論如何,無法證明為春秋或春秋以前書,以推翻戰國以前無私家著作之說也。

道家三十七家:曰劉向《說老子》、出漢時,曰《莊子》,曰《列子》,曰《公子牟》,曰《田子》、出戰國時,曰《文子》,班自注:“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曰《黃帝君臣》,曰《雜黃帝》,班自注:“六國時賢者所作。”曰《力牧》,班自注:“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曰《孫子》,班自注:“六國時。”曰《捷子》,班自注:“齊人,武帝時說。”王念孫曰:“捷子、六國時人,《人表》在屍子之後,鄒子之前,《史記》作接子(《田完世家》《孟荀傳》《正義》說同)注‘武帝時說’四字,乃涉下條武帝時說於齊王而衍。”(《讀書雜誌》)曰《鄭長者》,班自注:“六國時。”

則此七家亦出戰國。曰《曹羽》,班自注:“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曰《郎中嬰齊》,班自注:“武帝時。”曰《道家言》,班自注:“近世,不知作者。”曰《臣君子》,班自注:“蜀人。”考蜀雖見《尚書·牧誓》,而在春秋戰國除秦司馬錯張儀嚐議伐之外,與中原之交涉絕鮮。至漢通西南夷,始與中國接近。前《曹羽》注楚人,在漢時此曰蜀,疑亦在漢。則四家亦皆漢人書。曰《老子鄰氏經傳》,班自注:“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曰《老子傅氏經說》,班自注:“述老子學。”曰《老子徐氏經說》,班自注:“傳老子。”曰《蜎子》,班自注:“老子弟子。”曰《關尹子》,班自注:“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老子前已考訂即太史儋,在戰國時,此四家更在其後。

曰《黔婁子》,班自注:“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齊威王之立,依《六國表》在周安王二十四年(西前三七八年),為戰國時,則黔婁子亦必戰國時人。曰《周訓》,師古曰:“劉向《別錄》雲:‘人間小書,其言俗薄。’”則蓋亦後世依托。曰《伊尹》,隋、唐《誌》均不著錄,其亡已久,故其真偽亦無人論及。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從《逸周書》、《呂氏春秋》、《齊民要術》、劉向《七略》《別錄》、《說苑》、《屍子》等書,輯得十一篇,馬氏《自序》言:“九主之名及阻職貢之策,與戰國術士語近,殆所謂依托者乎?”今案篇中言“湯得伊尹”雲雲(《本味篇》采自《呂氏春秋》),已知必非伊尹作。孟子喜稱伊尹,從未言其著書,若伊尹有書,孟子之辯割烹要湯,不容不舉其書以折之。戰國以前他書,亦從不引《伊尹》書。王氏《考證》謂:“蓋戰國權謀之士,著書而托之伊尹。”不誤也。曰《太公》(曰《謀》,曰《言》,曰《兵》:《太公》內之類別,非另有三書,錢大昭即主此說。今案《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適符《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之數;道家共三十七家,不數《謀》、《言》、《兵》適合,數之則多三家,知錢說甚是),班自注:“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沈欽韓曰:“《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兵》者,即太公之《兵法》。”(《漢書疏證》)顧實曰:“隋、唐《誌》《通誌》著錄太公書多種,《通考》僅餘《六韜》而已。”(《漢書藝文誌講疏》)《六韜》前已言為偽書,《金匱》更非太公作(姚氏《古今偽書考》有詳論),《陰謀》今不見專書。汪宗圻輯《太公兵法逸文》(見《漸西村舍叢書》),實兼《六韜》、《金匱》、《陰謀》三書,自序力詆今本《六韜》之偽,然其所輯亦必非太公之作。五帝之說,起於戰國,三皇又在其後(詳下《附錄三》),今其第二篇一再曰:“武王問師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