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書略》分四類:曰《兵權謀》,曰《兵形勢》,曰《兵陰陽》,曰《兵技巧》。《兵權謀》十三家:曰《吳孫子》。《史記·孫武吳起傳》:“孫子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又載其為吳破楚入郢。既灼灼如是,何以《左傳》《國語》並無其人?入郢之功,《左傳》全係之伍子胥太宰嚭夫概,無一語及孫子。意史公之言,蓋本之偽《孫子》者(偽《孫子》者必為序,或代序之篇章,鋪敘孫子事功。)梅聖俞葉正則(《習學記言》)姚際恒(《古今偽書考》)等疑之是也。(《史》言十三篇,《誌》載八十二篇,又《圖》九卷,知史公之後,尚有陸續增附者。)曰《齊孫子》,師古曰“孫臏。”曰《公孫鞅》,曰《吳起》,真偽姑不論,固皆戰國時人。曰《範蠡》,曰《大夫種》,書舉亡。二人論兵之言,散見《越語》、《史記》、《吳越春秋》等書,而《越語》《史記》不言二人有書,蓋後人附益《越語》為之。曰《李子》(一作《季子》),曰《娷》,曰《兵春秋》,班並無注,書全亡。依其排次之序,當亦戰國時。曰《龐煖》,前已言與燕王喜同時。曰《兒良》,師古曰:“六國時人也。”曰《廣武君》,班自注:“李左車。”知為漢人。曰《韓信》,其年代盡人知之,毫無問題。
《兵形勢》十一家:曰《楚兵法》,班無注,書亡,疑後人記楚用兵。曰《蚩尤》,應劭曰:“蚩尤古天子,好五兵。”案《荀子》曰:“五帝之外無傳人……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相篇》)故自五帝皆神話時代,諸子百家,恣意托附,其言皆不得據為史料。蚩尤好五兵,亦一種傳說,信否應付闕疑;至其書則必依好五兵之說而附會者也。曰《孫軫》,班無注,無可考。曰《繇敘》,王氏《考證》謂即由餘。由餘無書,前已考定。李荃《太白陰陽經》曰:“秦由餘有《陣圖》。”愈後愈多,何庸駁辯?曰《王孫》,班無注,時無考。曰《尉繚》,與梁惠王同時。曰《魏公子》,班自注:“名無忌。”知亦戰國人。曰《景子》,班無注,書亡。依排比之次。前者為戰國,後者漢代,其時可想。曰《李良》,書亡。《史記·張耳陳餘傳》:“有李良者,為趙將。”當即其人,在秦末漢初。曰《丁子》,沈欽韓謂“疑即丁固。”(《漢書疏證》)丁固,項羽將。曰《項王》,真偽不論,其時代人舉知在秦末。
《兵陰陽》十六家:曰《太壹兵法》,曰《天一兵法》,曰《神農兵法》,曰《黃帝》。考《武經總要》曰:“太乙者,天帝之神也,其星在天一之南。”據此,太壹,天一,皆神,亦能為人世作書,荒謬何極!與《神農》、《黃帝》皆偽托無疑義。曰《封胡》,曰《風後》,曰《力牧》,曰《鬼容區》,班並雲:“黃帝臣,依托也。”至今之風後《握奇經》,又為唐宋以後之偽書。曰《鵊冶子》(冶一作治),曰《地典》,曰《孟子》,曰《東父》,班並無注,書亡。曰《師曠》,班自注:“晉平公臣。”吾聞師曠明音律,未聞能兵,竟有作兵書托之盲目之師曠者;顧亦有因。《左傳》襄十八年:“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曰《萇弘》。萇弘亦博能兵之名,著兵家之書,此與《太壹》、《天一》、《神農》、《黃帝》、《師曠》皆偽書之極無謂者,餘實厭為之辯。曰《別成子望軍氣》,曰《辟兵威勝方》,班未注作者,而列之最末,必兵陰陽時代最後之作也。
《兵技巧》班言十三家,而實為十六家:曰《鮑子兵法》,班無注,後人亦無論者。餘意偽托鮑叔牙,以鮑叔牙亦嚐為將,作偽者固喜如此。曰《伍子胥》(一本作《五子胥》),子胥無書,已見前。曰《公勝子》,曰《苗子》,班無注,書亡,時無考。曰《逢門射法》,師古曰:“即逢蒙。”考《孟子》:“逢蒙學射於羿。”(《萬章篇》)則逢蒙殷人。殷時決無私家著作,無須考辯。曰《陰通成射法》,班無注,書佚,時無考。曰《李將軍射法》,師古曰:“李廣。”曰《魏氏射法》,班無注,書亡,時無考,以排次論,當為漢時。曰《強弩將軍王圍射法》,師古曰:“圍,鬱郅人也,見《趙充國傳》。”則亦漢人。曰《望遠連弩射法具》,曰《護軍射師王賀射書》,班並無注,書亡。考《漢書·百官公卿表》:“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望遠亦疑為漢侯。果爾,固皆漢人書。曰《蒲苴子弋法》,《淮南子·覽冥訓》:“蒲苴子之連鳥於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鶩魚於大淵之中。”高誘注:“蒲苴子,楚人,善弋射。”他無可考。(偽《列子》述之,晉人書,時代太晚,未可據。)依排列次序,當亦漢人書。(蒲苴子若為漢以前人,則書出依托。)曰《劍道》,書亡,無考。曰《手搏》,書亡。《刑法誌》:“戰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視,而秦更名角抵。”《武帝紀》:“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哀帝紀》:“時覽卞射武戲。”師古注:“手搏為卞,角力為戲。”據此,角抵手搏起於戰國,盛於西漢,其書可以推矣。曰《雜家兵法》,班無注,此蓋雜集用兵言兵之書,時代當極晚。曰《蹴鞠》,班無注。考劉向《別錄》雲:“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史記·蘇秦傳集解》引)蹴鞠手搏類同,起亦當同時,或曰戰國時,是也。
考辯至《兵書略》,煩亂無味。《諸子略》雖雜偽書,真者尚夥,兵書幾於全偽;且不惟偽托神話時代之帝王君臣,且偽托縹緲無稽之天地鬼神。蓋托古之風既開,甲托之文武周公,乙思駕而上之,則必托之堯舜禹湯;丙又思駕而上之,則必托之神農黃帝。如積薪耳,後來居上,勢必偽造古帝,虛構三皇;猶以為未足,不得不離塵寰而上天入地,於是太一(泰壹)天一(天乙)皆有著作矣。至《數術》《方技》兩略,更烏煙瘴氣,不可究詰。(神書更多)堪注意者,班氏於《諸子略》偽托之書,概標明於注,而《兵書略》《太壹》《天一》諸書之顯為依偽者反闕焉;《數術》《方技》尤不著一字。蓋注以辯疑,不疑何注?此等書贗偽荒謬,已為人所共知,無庸再辯。故今所以置不考者,固以醫卜星相,不得與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同論;亦以不值一辯,何必浪擲筆墨也哉!
三曰《左》《國》《公》《穀》及他戰國初年書不引戰國前私家著作也投石於水,水為之波;擲靛於布,布為之染;水流濕;火就燥;一種學說發生,學術界未有不受其影響者也。故神農黃帝之書而果真,則殷墟文字,不能如此簡陋;太公管子之書而果真,則春秋時代,不應無道家法家思想。此就其抽象之言,尚不足以折服泥古之口。就其具體實證而言,既有此書,則此後之書,必有征引或論述。戰國以前若有私家著作,何能不一見於戰國初年書也?戰國初年書之可信據者,曰《左傳》,曰《國語》,曰《公羊》,曰《穀梁》,曰《論語》,曰《墨子》前五十一篇,曰《孟子》,曰《莊子·內篇》,曰《荀子》。今一一述之於下:
《左氏》浮誇,最喜征引。全書引《詩》者一百五十四:
隱元年:“《詩》曰。”三年:“《商頌》曰。”六年:“《詩》雲。”桓十二年:“《詩》雲。”莊六年:“《詩》雲。”二十二年:“《詩》雲。”閔元年:“《詩》雲。”僖五年:“《詩》雲。”九年:“《詩》所謂”,“《詩》曰”,“又曰”。十二年:“《詩》曰。”十五年:“《詩》曰。”十九年:“《詩》曰。”二十年:“《詩》曰。”二十二年:“《詩》曰”,“《詩》曰”,“又曰”。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述成周而作《詩》曰”,“《詩》曰”,“《詩》曰”。二十八年:“《詩》雲。”三十三年:“《詩》曰。”文元年:“周芮良夫之《詩》曰。”二年:“《詩》曰”,“又曰”,“《詩》曰”,“《魯頌》曰”,“《詩》曰”。三年:“《詩》曰:‘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子桑有焉。”四年:“《詩》曰”,“《詩》雲”。六年:“《詩》曰。”十年:“《詩》曰。”十五年:“《詩》曰”,“在《周頌》曰”。宣二年:“《詩》所謂”,“《詩》曰”,“又曰”,“又:‘自詒伊戚’,杜注:‘逸詩》也。’”九年:“《詩》雲。”十一年:“《詩》曰。”
十二年:“《汋》曰,《武》曰(杜注:《汋》,《詩·頌》篇名;《武》,《詩·頌》篇名)”,“《詩》雲”,“武王克商作《頌》曰”,“又作《武》曰”,“《詩》曰”。十五年:“《詩》曰。”十六年:“《詩》曰。”十七年:“《詩》曰。”成二年:“《詩》曰”,“《詩》曰”,“《詩》曰”,“《詩》曰”,“《詩》曰”。四年:“《詩》曰。”六年:“《詩》曰。”七年:“《詩》曰。”八年:“《詩》曰”,“《詩》曰”。九年:“《詩》曰。”十二年:“故《詩》曰”,“故《詩》曰”。十四年:“故《詩》曰。”十六年:“《詩》曰。”襄二年:“《詩》曰”,“《詩》曰”。三年:“《詩》曰。”五年:“《詩》曰。”七年:“《詩》曰”,“又曰”,“《詩》曰”,“《詩》曰”。八年:“《周詩》有之曰”,“《詩》曰”。十年:“《詩》所謂。”十一年:“《詩》曰。”十三年:“其《詩》曰”,“《詩》曰”,“《詩》曰”。十四年:“《詩》曰。”十五年:“《詩》雲。”二十一年:“《詩》曰”,“《詩》曰”。“《詩》曰。”二十二年:“《詩》曰。”二十四年:“《詩》曰:‘樂隻君子,邦家之基(杜注《詩·小雅》)……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杜注《詩·大雅》)。’”二十五年:“《詩》所謂”,“《詩》曰”。二十六年:“《詩》曰”,“《商頌》有之曰”。二十七年:“彼其之子,邦之司直。(杜注《詩·鄭風》)……何以恤我,我其將之。(杜注《逸詩》)”二十九年:“《詩》雲”,“《詩》曰”,“《詩》曰”。三十年:“《詩》曰”,“又曰”。三十一年:“《詩》曰”,“《詩》雲”,“《詩》雲”,“《詩》雲”,“《衛詩》曰”,“《周詩》曰”,“《詩》曰”。昭元年:“《詩》曰”,“《詩》曰”,“《詩》曰”,“《詩》曰”。二年:“《詩》曰。”三年:“《詩》曰”,“《詩》曰”。四年:“《詩》曰”。五年:“《詩》雲。”六年:“《詩》曰”,“又曰”。“《詩》曰”,“《詩》曰”。七年:“故《詩》曰”,“《詩》所謂”,“《詩》曰”,“又曰”,“《詩》曰”,“《詩》曰”。八年:“《詩》曰。”九年“《詩》曰。”十年:“《詩》曰”,“《詩》曰”,“《詩》曰”。十二年:“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其《詩》曰。”十三年:“《詩》曰。”二十年:“《詩》曰”,“《詩》曰”,“《詩》曰”,“又曰”。二十一年:“《詩》曰。”二十三年:“《詩》曰。”二十四年:“《詩》曰”,“《詩》曰”。二十五年:“《詩》曰。”二十六年:“《詩》曰”,“《詩》曰”,“《詩》曰”。二十八年:“《詩》曰”,“《詩》曰”,“《詩》曰”。三十二年:“《詩》曰”,“《詩》曰”。定三年:“《詩》曰。”十年:“《詩》曰。”哀二年:“《詩》曰。”五年:“《詩》曰”,“《商頌》曰”。二十六年:“《詩》曰。” 稱《詩》者(不舉其詞者)六: 隱二年:“《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元年:“《小旻》之卒章善矣。”定十年:“臣之業在《揚水》卒章之四言矣。” 引《書》者四十二: 莊八年:“《夏書》曰。”僖六年:“故《周書》曰”,“又曰”,“又曰”。二十三年:“《周書》有之。”二十七年:“《夏書》曰。”三十三年:“《康誥》曰。”文五年:“《商書》曰。”十八年:“《虞書》數禹之功曰。”七年:“《夏書》曰。”宣六年:“《周書》曰。”十二年:“《仲虺》有言曰。”十五年:“《周書》所謂。”成二年:“《周書》曰”,“《大誓》所謂”。六年:“《商書》曰”,“《周書》曰”。十六年:“《周書》曰”,“《夏書》曰”。襄二年:“《商書》曰。”五年:“《夏書》曰。”十一年:“《書》曰。”十三年:“《書》曰。”十四年:“《仲虺》有言曰”,“故《夏書》曰”。二十一年:“《夏書》曰。”二十三年:“《夏書》曰。”二十五年:“《書》曰。”二十六年:“故《夏書》曰。”三十年:“《仲虺之誌》曰。”三十一年:“《大誓》雲”,“《周書》數文王之德曰。”昭元年:“《大誓》曰。”八年:“《周書》曰。”十年:“《書》曰。”十四年:“《夏書》曰。”十七年:“故《夏書》曰。”二十年:“在《康誥》曰。”二十四年:“《大誓》曰。”襄六年:“《夏書》又曰。”十一年:“《盤庚之誥》曰。”十八年:“《夏書》曰。” 引《易》者七: 宣六年:“其在《周易》。”十二年:“《周易》有之。”襄九年:“是於《周易》曰。”二十八年:“《周易》有之。”昭元年:“在《周易》。”二十九年:“《周易》有之。”三十二年:“在《易》。” 以《易》占者不可勝數。引《禮》者一: 文十八年:“先君周公製《周禮》曰。” 引《夏訓》者一: 襄四年:“《夏訓》有之曰。” 引《周誌》者一: 文二年:“《周誌》有之。” 引前誌者二: 文六年:“前誌有之曰。”成十五年:“前誌有之曰。” 引軍誌者二: 宣十二年:“軍誌曰。”昭二十一年:“軍誌有之曰。” 引誌者六: 襄四年:“誌所謂。”二十五年:“誌有之。”昭元年:“誌曰。”三年:“誌曰”,“又曰”。哀十八年:“誌曰。” 引《鄭書》者二: 襄三十年:“《鄭書》有之曰。”昭二十八年:“《鄭書》有之。” 引箴銘者三: 襄四年:“於《虞人之箴》曰。”昭三年:“《讒鼎之銘》曰。”七年:“故其《鼎銘》雲。(杜注:正考父廟之鼎。)” 引史佚者五: 僖十七年:“且史佚有言曰。”文十五年:“史佚有言曰。”宣十二年:“史佚所謂。”成四年:“史佚之誌有之。”昭元年:“史佚有言曰。” 引周任者二: 隱六年:“周任有言曰。”昭五年:“周任有言曰。” 引周文王者一: 昭七年:“周文王之法曰。” 引周武王者一: 昭七年:“昔武王數紂之罪以告諸侯曰。” 引楚莊王者一: 成二年:“且先君莊王屬之曰。(楚莊王)” 引楚文王者一: 昭七年:“吾先君文王作《仆區之法》曰。(楚文王)” 引孔子者,二十二: 僖二十八年:“仲尼曰。”文二年:“仲尼曰。”宣二年:“孔子曰。”九年:“孔子曰。”成二年:“仲尼聞之曰。”十七年:“仲尼曰。”襄二十五年:“仲尼曰。”三十一年:“仲尼聞是語也,曰。”昭五年:“仲尼曰。”七年:“仲尼曰。”十二年:“仲尼曰。”十三年:“仲尼謂子產。”十四年:“仲尼曰。”二十年:“仲尼曰”,“仲尼曰”,“仲尼曰”。二十八年:“仲尼聞魏子之舉也,以為義曰。”二十九年:“仲尼曰。”定九年:“仲尼曰。”哀六年:“孔子曰。”十一年:“孔子曰”,“孔子曰”。 引子思者一: 哀五年:“子思曰。” 引叔向者一: 哀十七年:“叔向有言曰。” 引辛伯者一: 閔二年:“昔辛伯諗周桓公雲。” 引子犯者一: 宣十二年:“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 引臧孫紇者一: 昭七年:“臧孫紇有言。” 引謠諺者十九: 隱十一年:“周諺有之曰。”桓十年:“周諺有之。”閔元年:“且諺曰。”僖五年:“諺所謂”,“童謠雲”。七年:“諺有之曰。”文七年:“諺所謂。”宣四年:“諺曰。”十五年:“諺曰。”十六年:“諺曰。”昭元年:“諺所謂。”三年:“且諺曰。”七年:“抑諺曰。”十三年:“諺曰。”十九年:“諺曰”,“諺所謂”。二十五年:“童謠有之曰。”二十八年:“諺曰。”定十四年:“諺曰。” 引古人之言者八: 僖七年:“古人有言曰。”文十七年:“古人有言曰”,“又曰”。宣十五年:“古人有言曰。”成十七年:“古人有言曰。”襄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二十六年:“古人有言曰。”昭七年:“古人有言曰。” 引人言者三: 昭七年:“人有言。”二十二年:“人有言曰。”二十四年:“人亦有言曰。” 引先民之言者一: 哀十五年:“先民有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