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曰:“古者三皇之世。”其他罅漏,觸目皆是,一望而知為戰國或戰國以後所依托。曰《辛甲》。考辛甲之人,一見於《左傳》襄公四年,又見於《韓非子·說林》,皆不言其有書,他書亦從未征引,則《辛甲書》之為偽托無疑。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采《左傳》《虞箴》及《說林》所載。案《虞箴》為虞人之詞,非辛甲所作,《左傳》之言曰:“昔周辛甲之為太史也,今百官官箴王闕,於虞人之箴曰”雲雲。杜注:“闕、過也,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也。”則《虞箴》即真傳出周初,亦非辛甲之書。況朝廷箴勸之詞,非私家著作。《說林》所引,乃事的征引,即確信不疑,亦周史之言,非辛甲之書。(辛甲為周太史,此容即辛甲所記,但此所謂史,非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今《辛甲》二十九篇,載之道家,似非史書;若為史書,則未必偽,惟非私家著作矣。)曰《鬻子》,班自注:“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考《史記·楚世家》:“鬻熊事文王,早卒。”而其書於文王、周公、康叔皆曰:“昔者”,知必非鬻子作。黃震(《黃氏日鈔》)胡應麟(《四部正訛》)謂為“戰國依托”,誠然。曰《老萊子》。老萊子之人,餘頗疑為子虛烏有。《莊子·外物篇》記老萊子嗬斥孔子,老萊之名此為初見。《莊子》書所言之人,不能質實者不一而足,後人據之偽書,遂若實有其人者,齊諧亢桑斯固然矣,老萊子亦何獨不然:班氏“與孔子同時”之言,亦因襲《莊子》。史公附老萊子於《老子傳》,即疑其為老子化身,而課虛叩寂,不能實證其人也。《史》言著書十五篇,《誌》載十六篇,則史公後尚有偽托附入者。(餘擬為專文論之,此處格於體裁,不得太詳。)曰《長盧子》,班自注:“楚人。”考《史記·孟荀列傳》,於敘荀卿之後論曰:“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劇子之言,魏有李悝盡地力之教,楚有屍子、長盧。”與戰國諸子並稱,且列在屍子之後,其為戰國人,無可疑者。曰《老成子》,曰《王狄子》,曰《宮孫子》,曰《楚子》,班氏皆未注作者。曰《鶡冠子》,班氏言:“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此五家時代不可考,他既無戰國以前書,此亦不能獨外,則其人容或有戰國前者,而其書則必戰國或戰國以後人作。《鶡冠子》今行世猶有之,而其偽謬則前人已能言之(姚氏《古今偽書考》),茲不必再詞費也。曰《黃帝四經》,曰《黃帝銘》,王氏《考證》引朱文公謂:“戰國術士筆之書。”
顧實據《太平禦覽》三百九十引《孫卿子》有黃帝《金人銘》;又五百九十引《家語》孔子觀金人節注雲:“《孫卿子》,《說苑》又載也。”遂信為真黃帝之銘。其實荀子去黃帝幾二千年,正諸子托古改製之時,即果有此銘,充其極不過如劉勰之說:“蓋上古遺語,戰代所記。”(《文心雕龍·諸子篇》)黃帝之時,文字未備,而謂有皇皇之著作,聲音工整之銘詞,人誰信之?曰《管子》,此餘作書討論之本題,而此則不能詳論,姑置本證,就旁證言之:孔子迭稱管仲,未舉其書;桓公霸諸侯之後,列國君相,競願學之,而《春秋三傳》及《國語》稱其事者極多(如《左傳》僖二十四年寺人披曰:“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三十四年臼季曰:“管敬仲,桓之賊也,實相以濟。”《晉語》第十一:“齊桓公親舉管敬子,其賊也”),而無稱其書其語者。惟《晉語》第十,齊薑告晉文公有引管仲之語,但其發端曰:“昔管敬仲有言,小妾聞之。”而齊薑又為桓公之女,則所引之言,非引自書,而實引自人。蓋齊薑親聞或傳聞管仲言,告晉文公時,管仲已死,故曰昔耳。管仲如有書,諸國之欲法齊桓者,不能不奉為圭臬,而內、外《傳》及《公》《穀》不能不見也。下至《墨子》、《孟子》、《荀子》,亦未言管仲有書。直至《韓非子》始曰:“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五蠧篇》)韓非已至戰國之末,正偽書叢出之時,則知《管子書》之最早者蓋在戰國,為不誤也。
陰陽家二十一家:曰《鄒子》,曰《鄒子終始》,曰《鄒奭子》,皆在戰國。曰《公檮生終始》,班自注:“傳鄒奭《終始書》”,則更在鄒後矣。曰《公孫發》,曰《乘丘子》,曰《杜文公》,曰《南公》,班自注並雲:“六國時。”曰《黃帝泰素》,班自注:“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曰《將钜子》,班自注:“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曰《周伯》,班自注:“齊人,六國時。”曰《閭丘子》,班自注:“名快,魏人,在南公前。”魏立國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前四零三年),已入戰國。則八家亦皆在戰國。曰《張蒼》,班自注:“丞相北平侯。”曰《五曹官製》,班自注:“漢製,似賈誼所條。”曰《衛侯官》,班自注:“近世,不知作者。”曰《於長天下忠臣》,班自注:“平陰人,近世。”曰《公孫渾邪》,班自注:“平曲侯。”則此五家皆在漢時。曰《宋司星子韋》,班自注:“景公之史。”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周敬王四年(西前五一六年)為景公元年。《表》譜至敬王四十三年(西前四七七年),為景公四十年,後書:“六十四卒。”由敬王四十三年,下推二十四年,為貞定王(一作定王)十六年(西前四五三年)。《春秋》絕筆為敬王三十九年(西前四八一年),則其卒年已入戰國二十八年。司星子韋當春秋時,抑戰國時,未深考;然《蕭綺錄》已言“司星氏至六國之末,著陰陽之書”。(《玉函山房·宋司星子韋書附錄》引)馬氏《玉函山房》從《呂氏春秋·製樂篇》、《淮南子·道應訓》、劉向《新序·雜事篇》,輯得其逸說一篇,中有曰:“可移於宰相。”相之立官,始於戰國(詳辯《立政篇》),知其書必成於戰國。曰《容成子》,班無注,其書久佚。《世本》:“黃帝使容成作調曆。”(亦見《呂氏春秋·勿躬篇》)《莊子·則陽篇》稱容成氏曰:“除日無歲,無內無外。”蓋相傳容成氏明曆象,好事者遂作書記之,亦如道家之托黃帝,農家之托神農耳。曰《馮促》,班自注:“鄭人。”書已亡。據其置於《閭丘子》、《將钜子》之間,當亦六國時。曰《雜陰陽》,班自注:“不知作者。”其書已亡。按名思義,為雜集陰陽各家之說,是又在諸家之後也。
法家十家:曰《李子》,班自注:“名悝,相魏文侯。”文侯已在戰國。曰《商君》,曰《申子》,曰《慎子》,曰《韓子》,亦均在戰國。曰《處子》,師古曰:“《史記》雲:‘趙有處子。’”考今本《史記》作劇子。其言曰:“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劇子之言,魏有李悝盡地力之教,楚有屍子、長盧、阿之、籲子焉。”其述在公孫龍之後,且與其他戰國諸子並稱,則必亦在戰國。曰《晁錯》,在漢時。曰《遊棣子》,班無注。曰《燕十事》,曰《法家言》,班自注並雲:“不知作者。”此三書皆置之最末,則雖其書已亡,時代不可考,要之亦戰國或戰國以後書也。
名家七家:曰《鄧析》,其書為後世依托,餘有專文(《鄧析子真偽年代考》)論辯。曰《尹文子》,曰《公孫龍子》,曰《惠子》,皆戰國人。曰《黃公》,班自注:“為秦博士。”曰《成公生》,班自注:“與黃公等同時。”曰《毛公》,班自注:“與公孫龍等並遊平原君趙勝家。”則亦戰國人。
墨家六家:曰《墨子》,戰國人。曰《隨巢子》,曰《胡非子》,班自注並雲:“墨翟弟子。”曰《我子》,師古引劉向《別錄》雲:“為墨子之學。”曰《田俅子》,班自注:“先我子。”考《呂氏春秋·首時篇》:“墨者有田鳩。”高誘注:“田鳩,齊人,學墨子術。”又《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馬驌《繹史》(卷一百三):“田鳩即田俅子,班氏亦以鳩俅為一人,故言先韓子也。”案鳩俅音同字通,馬氏謂為一人甚是。四家或墨翟弟子,或為墨翟之學,則更在墨翟之後。此外尚有《尹佚》一家,班自注:“周臣,在成康時也。”尹佚即史佚,其書久亡。馬氏《玉函山房》據《逸周書》、《史記》、《左傳》、《國語》、《淮南子》、《說苑》、賈誼《新書》等書,輯得若幹事。《逸周書》晚出偽書,其言未可信據。《史記》、《淮南》、《說苑》、《新書》所載,雜采戰國諸士之說,信否未敢確定。《左》《國》年代較古,似可依據。史佚為周之史官,自然與修《周史》(《墨子·明鬼》下引周之《春秋》,則《周史》至墨子時尚存。),懿言嘉話,《左》《國》每據以征引,非史佚別有離事言理之書也。今以馬氏所輯而論,絕不似墨家,知墨家《尹佚》一書為後世依托也。
縱橫家十二家:曰《蘇子》,曰《張子》,皆在戰國。曰《闕子》,班無注,書已亡。《水經注》卷十四,《藝文類聚》六十,《文選》左太衝《吳都賦注》,鮑明遠《擬古詩注》,枚叔《七發注》,《太平禦覽》三百四十七,並引《闕子》雲:“宋景公使弓工為弓”雲雲。宋景公卒於周貞定王十六年(西前四五三年),入戰國二十八年。(考見前)死然後有諡,《闕子》舉其諡,必在卒後。曰《秦零陵令信》,班自注:“難秦相李斯。”其時代可知矣。曰《蒯子》,班自注:“名通。”曰《鄒陽》,曰《主父偃》,曰《徐樂》,曰《莊安》(即《嚴安》),五子並在漢時。曰《待詔金馬聊蒼》,班自注:“趙人,武帝時。”則亦在漢也。曰《龐煖》,班自注:“為燕將”,《兵權謀》亦有《龐煖》,蓋非一書,而為一人。《史記·燕世家》燕王喜十二年:“劇辛故居趙,與龐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見趙數困於秦,而廉頗去,令龐煖將也。欲因趙弊攻之,問劇辛,辛曰:‘龐煖易與耳。’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辛。”(《六國表》燕王喜十三年,劇辛死於趙。)據此,龐煖為趙將,班氏蓋涉見《燕世家》與燕戰而誤。燕王喜十二(或十三年)年已至戰國矣。曰《國筮子》,班無注,其書久亡,他亦無可考,以班氏置《闕子》後,《秦零陵令信》之前,蓋亦戰國末年人也。
雜家二十家:曰《尉繚》,曰《屍子》,曰《呂氏春秋》,皆在戰國。曰《淮南內》,曰《淮南外》,曰《東方朔》,皆在漢代。無煩考也。曰《大》,班自注:“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後世語。”曰《荊軻論》,班自注:“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曰《博士臣賢對》,班自注:“漢世,難韓子商君。”曰《臣說》,班自注:“武帝時作賦。”(沈濤謂賦字疑衍)亦無煩考也。曰《孔甲盤盂》,班自注:“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則亦後世依托。曰《伍子胥》。子胥處心積慮,報父兄之仇,何暇著書?《左》《國》亦不言其有書。《兵技巧》尚有《伍子胥》十篇,《圖》一卷,並此均亡佚。行世有東漢人袁康托為子胥作之《越絕書》,今本篇次錯亂,以末篇證之,本八篇曰《太伯》第一,《荊平》第二,《吳》第三,《計倪》第四,《請糶》第五,《九術》第六,《兵法》第七,《陳桓》第八,與此篇數適合,若果為一書,則知為東漢人作矣。曰《由餘》,亦佚。馬氏《輯佚書》從《史記·秦本紀》、《韓非子·十過篇》、《說苑·反質篇》、賈誼《新書·禮篇》輯得三事。據《史記》所載,謂篡弑滅宗,由於禮樂法度,似拾道家之唾餘。《韓非子》《說苑》所載,則又極力倡儉,謂:“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鉶,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賓服。”則又酷類墨子。交趾至秦漢始通中國,堯所統轄,不出黃河流域,即此而言,亦必後人依托。且《韓非子》《史記》皆謂秦穆公聞由餘之言,退問內史廖曰:“寡人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餘、聖人也,寡人患之,吾將奈何?”(依《韓非子》,與《史記》文字小有異同。)於是如何以“女樂二人遺戎王”,如何由餘遂降秦,事全同,而由餘之語,則不同;至於一似道家,一似墨子,顯為後人附會。曰《伯象先生》,班無注。應劭曰:“蓋隱者也。故公孫敖難以為無益世主之治。”考公孫敖難見《太平禦覽》八百十一引《新序》。(今本《新序》脫)其言曰:“公孫敖問伯象先生曰:‘今先生收天下之術,博觀四方之日久矣,未能裨世上(疑為主上之誤,應劭引作主上)之治,明君臣之義。”公孫敖有二,一為春秋時人,即孟穆伯;一為漢景武時人。今案“世主”二字,天下一統後稱君上之詞,春秋戰國諸侯並峙,稱國君固不得曰世主,稱天子亦未聞曰世主者。(春秋稱天子曰王,或曰天王,戰國後天子益微,諸侯皆王,勢同贅疣,人鮮稱道;稱者概冠以周字,曰周王,或曰周君。)又稱人稱書曰先生,亦不見於春秋戰國,班氏列之於《東方朔》之後,則公孫敖必景武時之公孫敖,伯象先生之人及書,亦必在景武時矣。曰《吳子》,曰《公孫尼》,曰《解子簿書》,曰《推雜書》,班氏俱無注,其書全亡,其排列俱在極末,年代亦略可推矣。曰《雜家言》,班自注:“王伯,不知作者。”師古曰:“言伯王之道,伯讀曰霸。”言王霸,始於戰國,極於漢初(詳下《附錄三》),戰國以前無有也。此外尚有一家,曰《子晚子》,班自注:“齊人,好議兵,與《司馬法》相似。”書亡,時代難考,然亦無法定為戰國以前書也。總之,雜家“兼儒墨,合名法”,必在儒墨名法成立之後,儒墨名法尚無戰國以前書,何況雜家?故雜家有時代古遠者、不問而知為偽托,以諸家未成立,無可供其采獲以成其博雜之學也。
農家九家:曰《神農》,班自注:“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曰《野老》,班自注:“六國時,在齊楚間。”曰《董安國》,班自注:“漢代內史。”曰《氾勝之》,班自注:“武帝時為議郎。”曰《蔡癸》,班自注:“宣帝時。”曰《宰氏》,曰《尹都尉》,曰《趙氏》,曰《王氏》,班自注:“不知何世。”《元和姓纂·十五海》宰氏姓下引《範蠡傳》:“陶朱公師計然,姓宰氏。”世人據此謂宰氏即計然。馬氏《輯佚書》據《越絕書》、《吳越春秋》、《史記》及各類書輯為《範子計然》三卷。篇中言“某出三輔”者,不下數十事。此外曰:“兔毫出樂浪”“蜀椒出武都……秦椒出隴西天水。”“棗出漢中。”“蜀漆出蜀郡。”“空青曾青出巴郡。”若此者甚眾,皆漢郡,則其書必漢人依托。《尹都尉》,馬氏《輯佚書》考為漢成帝以前人,確否未遑博考。都尉必為尹某職官,都尉漢置,以前無有,則必為漢人。《趙氏》,沈欽韓疑為趙過。(《漢書疏證》)《食貨誌》載過精農政,有新法,武帝末為搜粟都尉。據此,沈氏之言,似乎不誤,而《趙氏》之人與書,亦知在漢武之世矣。惟王氏實無可考,但班氏置之最末,其時代可斷非戰國以前也。
小說家十五家:曰《伊尹說》,班自注:“其語淺薄,似依托也。”曰《鬻子說》,班自注:“後世所加。”曰《周考》,班自注:“考周事也。”考為稽考之意,亦明後人作也。曰《師曠》,班自注:“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也。”曰《務成子》,班自注:“稱堯問,非古語。”曰《宋子》,即宋鈃,戰國人,與孟子同時。曰《天乙》,班自注:“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托也。”曰《黃帝說》,班自注:“迂誕,依托。”曰《封禪方說》,班自注:“武帝時。”曰《待詔臣饒心術》,班自注:“武帝時。”曰《臣壽周紀》,班自注:“宣帝時。”曰《虞初周說》,班自注:“武帝時。”曰《待詔臣安成未央術》,班無注,置《待詔臣饒心術》下,《臣壽周紀》上。待詔為漢官,則亦漢時書。惟尚有《青史子》一家,班自注:“古史官記事也。”書已佚,《大戴禮·保傅篇》,賈誼《新書·胎教雜事》,並引《青史氏》記胎教之文,淺近似秦漢語。即真為古史記,又非吾所謂離事言理之私家著作矣。曰《百家》,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