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臨床問題2(2 / 3)

(2)建立中心靜脈置管操作規範與核查表 經過培訓合格確認有資質的醫師才可進行獨立置管操作。在每次操作前填寫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操作與監測記錄單。

(3)嚴格手衛生,督查與考核 在行各種操作,尤其與血液相關的,嚴格進行洗手和衛生手消毒。不定期檢查手衛生的依從性。

(4)置管時采取最大的無菌屏障 行血管內置管時,醫生洗手後穿無菌隔離衣,戴帽子、口罩、手套,穿刺點周圍15cm嚴格消毒,周邊加鋪大的無菌治療巾。

(5)非隧道式導管穿刺點選擇盡量避免股靜脈 除緊急情況或患者體位受限,非隧道式中心靜脈導管穿刺點選擇盡量避免股靜脈置管。

(6)專人每日導管護理,每日評估留管的必要性,及時拔除不必要的導管 每日評估導管局部情況以及導管功能、留置的必要性,及時拔除不必要的導管。

(7)皮膚消毒 采用碘伏消毒皮膚,並注意待幹後再行穿刺。如有條件優選2%洗必泰液。

(8)嚴格接口消毒 當接口打開時采用碘伏或70%乙醇嚴格消毒,盡量減少接口開放的次數。

(9)采用分隔膜式輸液接頭,減少回血 采用分隔膜式輸液接頭,並間斷衝洗管路,減少回血,降低感染率。

30.深靜脈置管操作規範是什麼?

(1)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取得深靜脈置管資質的醫生方可獨立進行此項操作。

(2)置管前須明確深靜脈置管的適應證,排除禁忌證。適應證包括:①需要開放靜脈通路,但又不能經外周置管者;②需要多腔同時輸注幾種不相溶藥物者;③需要輸注有刺激性或高滲性藥液者;④需要血流動力學監測的危重患者;⑤需要為快速容量複蘇提供充分保障的患者;⑥進行血液淨化、放置肺動脈漂浮導管和臨時起搏器。

本操作無絕對禁忌證,相對禁忌證有:①肝素過敏;②穿刺部位感染;③嚴重凝血功能障礙;④溶栓患者。

(3)置管前準備工作內容有:①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常規器械和物品準備,包括一次性消毒包、碘伏、無菌手套、導管包、大的(麵積)無菌單、利多卡因、肝素水(濃度)、治療車、測壓裝置;③在能滿足管理患者需要的前提下,中心靜脈導管的端口或者腔道應盡量少;導管留置時間預計超過5天的患者,如果成功地實施了感染控製綜合措施仍不能降低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率,可使用含洗必泰/磺胺嘧啶銀或者米諾環素/利福平浸漬的中心靜脈導管;④術前適當鎮靜鎮痛;⑤在推薦部位放置中心靜脈導管時,相對於機械性並發症(如氣胸、鎖骨下動脈破裂、鎖骨下靜脈破損、鎖骨下靜脈狹窄、血胸、血栓、空氣栓塞以及導管錯位),應權衡利弊從而減少感染性並發症;應避免使用股靜脈作為成人中心靜脈通路,對於血液透析患者和終末期腎病患者避免使用鎖骨下靜脈作為穿刺部位,以免發生鎖骨下靜脈狹窄;⑥術前清洗穿刺點;⑦頸內或鎖骨下靜脈穿刺時降低呼吸機呼氣末正壓水平。

(4)穿刺步驟:①術前洗手、戴口罩、帽子、手套,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②使用碘伏或70%乙醇消毒,有條件時使用濃度大於0.5%的洗必泰消毒術區皮膚,應等消毒劑充分幹燥後再穿刺,碘伏消毒需待幹2分鍾;③最大化無菌屏障措施,在佩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的基礎上穿無菌手術衣,並全身覆蓋無菌消毒巾;④局部浸潤麻醉,試穿;⑤靜脈穿刺,確認穿刺針尖在中心靜脈內——將鈍頭傳感探頭通過穿刺針閥門或將針筒脫開針頭,如有搏動血流常提示穿入動脈(兩種判斷標準);或接換能器觀察壓力波形來判斷;⑥以Seldinger法置入導管,確定置入深度,肝素水衝洗導管並封管;⑦妥善固定導管,有條件時使用免縫合裝置固定裝置;⑧選擇適當敷料覆蓋穿刺點,若患者易出汗或插管部位有出血或滲出,應首選紗布,不要在插管部位使用抗生素藥膏或乳膏;⑨手術後處理(器械處理;利器處理;醫療垃圾處理);⑩洗手;[11]書寫記錄,包括穿刺並發症,開立術後醫囑;[12]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置管行床邊胸片確認導管深度(導管尖端位於上腔靜脈近右心房處)。

31.深靜脈導管穿刺點護理規範是什麼?

(1)經過培訓且有能力進行外周和中心靜脈置管和維護的人員從事此操作。

(2)注意手衛生及無菌操作,換敷料前後應執行手衛生程序,維護導管應持續無菌操作。更換導管敷料時可佩戴清潔或無菌手套。

(3)皮膚消毒使用碘伏或70%乙醇,有條件時使用濃度大於0.5%的洗必泰消毒皮膚:以穿刺點為中心使用0.5%碘伏溶液由內向外做圓周狀消毒2遍待幹2分鍾,消毒麵積應大於敷貼麵積(固定導管於皮膚的裝置下易積存血液、汙漬應清除幹淨)。

(4)局部應覆蓋無菌紗布、無菌透明貼膜、半透性敷料。無菌紗布宜選8層,大小為8cm×10cm,患者多汗或者置管部位有出血或滲出時,應使用紗布直到問題解決。

無菌透明貼膜的粘貼方法為:穿刺點周圍皮膚處於伸展狀態,貼膜中心置於穿刺點上方,向四周平壓。頸內靜脈留置導管的患者應囑其頭部偏向對側,股靜脈置管的患者,應保持同側肢體外展45°,減少局部皮膚皺褶,增加透明貼膜與皮膚結合的緊密度,以減少粘貼後的不適感或局部形成張力性水泡。

去除貼膜時,一手指壓穿刺點,另一手由貼膜外側向外方向撕開,使貼膜鬆動,然後沿導管方向從穿刺點的遠心端向近心端揭除貼膜,避免導管移動滑出。

(5)敷料更換時間:①紗布每2日更換一次;②貼膜每周更換1次;③當置管部位敷料潮濕、鬆弛或者有明顯汙染時應及時更換。

(6)每天動態觀察有無穿刺點局部感染症狀(導管入口處紅腫、觸痛、硬結、有膿性分泌物或彌漫性紅斑)及全身症狀,如有異常應及時彙報處理並記錄。

(7)每天評價導管留置的必要性,達到治療目的、病情允許後應盡早拔除中心靜脈導管,縮短導管留置時間。

32.深靜脈導管輸注裝置管理規範是什麼?

(1)醫務人員操作前後應洗手或消毒雙手。

(2)連續使用的輸注裝置的更換時間:①不輸注血液、血液製品或脂肪乳者4~7天更換一次。②輸注血液、血液製品或脂肪乳者,輸液開始後的24小時內更換,輸注丙泊酚時每6~12小時更換輸液瓶時更換輸液管。

(3)接口使用前用0.5%碘伏消毒2次,然後再連接輸液器;局部區域清潔可用無菌巾包裹,24小時更換一次,汙染後及時更換;應減少不必要的附加裝置,避免不必要的斷開管路。

(4)使用靜脈藥物前注意檢查藥液的質量及有效期,不符要求者不得使用。

(5)輸液過程中,應保持導管通暢。每次輸液前應先抽回血,見回血後方可接上輸液,輸液過程加強巡視,防止導管受壓、打折或輸液器與導管接頭脫開。

(6)盡量避免自中心靜脈導管采血和輸血。

(7)每日輸液結束後先用生理鹽水5~10ml衝洗管腔,再用12.5U/ml肝素鈉鹽水做脈衝式封管;但對於有些不宜用肝素的疾病及對肝素過敏者可使用生理鹽水封管;封管時不要抽回血,關閉水止閥時支點位於注射器側,避免接觸患者側,以免接觸導管形成正壓,離開後回血至導管內。

(8)導管脫出後勿再送入血管,並做好標記。

(9)中心靜脈置管深度、通暢與否等作為交接班的內容記錄。

33.重症醫學科導尿管相關泌尿係統感染的防控策略是什麼?

(1)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的適應證,減少不必要插導尿管及不必要延長留置時間 留置導尿管的適應證為:①解除尿路阻塞;②允許神經源性膀胱功能失調和尿瀦留的患者導尿;③泌尿道手術或生殖道手術的患者;④危重患者需要準確記錄尿量。

如病情評估允許優先選擇非侵入操作式導尿,行非侵入引留尿液與植入導尿管序貫治療方法相結合,必要時插入導尿管。

不適宜留置導尿管的情況包括:①患者能夠自主排尿;②僅為獲得尿培養或某種診斷檢查如尿電解質而采集尿標本;③對尿失禁患者安置留置導尿管而代替一般護理;④急性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急性附睾炎,月經期為其禁忌證。

(2)留置導尿的宣教 其內容包括:①對患者、家屬、護工進行宣教;②對醫護人員進行教育培訓,規範診療過程監控、危險因素管理,全方位進行感染預防控製;③控製導尿管感染危險因素;④定期分析導尿管相關泌尿係感染發病率,用數據推行感染預防製度的完善與推行,達到全員參與感染控製。

(3)按照導尿管操作常規執行尿管留置 ①要求隻有掌握無菌插管正確技術和導管護理的人員(如醫院工作人員、家屬或患者)才能操作導管;②應用無菌技術和無菌器材插管和護理導尿管;③維持持續的密閉無菌引流係統。

(4)采尿標本和更換導尿管頻率 ①菌尿症不推薦頻繁監測。每周常規做一次尿常規檢查,如有尿路感染時及時采集標本做尿常規和細菌培養評估感染發生,指導診治。尿液標本在室溫下放置不能超過2小時,應及時送檢微生物檢驗接種。②對於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建議每4~6周更換導尿管;當患者有尿路感染征象時,在開始使用抗菌藥物治療之前就先更換導尿管,對降低留置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