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前沿學術綜述(1 / 2)

近年來,作為重症醫學的重要組成之一,重症顱腦損傷患者的監測與治療得到快速發展。隨著重症醫學的進步,器官支持水平不斷提高,大量重症腦損傷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使中樞神經係統的救治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麵,近年來神經科學領域湧現出多種新型診療技術,使原來不能度過急性期的重症神經係統疾病患者的神經係統原發病得到快速有效診治。這些都成為促進重症神經醫學領域進展的動力來源。

對於重症顱腦損傷患者,可床旁實施的神經係統監測手段有限。20世紀80年代,顱內壓監測應用於臨床,帶來了腦目標灌注壓的救治理念。隨著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進步,以腦微透析和腦組織氧分壓為代表的腦代謝監測應用於臨床,並開展了大量相關研究。結合腦灌注壓、腦代謝和腦電生理監測,構成了腦功能多元化監測體係,也成為近年重症顱腦損傷患者監測研究的熱點。雖然目前尚未證實這些監測技術的應用能夠確切改善重症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轉歸,但卻標誌著臨床救治理念從壓力支持目標向代謝支持目標的轉化。

對於重症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目前多推薦分級救治策略,目的在於預防和治療繼發性腦損傷。分級救治策略包括基礎治療和針對性治療,基礎治療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鎮痛鎮靜、控製發熱和血糖等,適用於所有患者;當基礎治療措施無法達到臨床治療目標時,可采用腦損傷的針對性治療措施,主要包括低溫、去骨瓣減壓及應用鎮靜藥物等降低腦代謝。近年來,隨著循證醫學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研究采用循證方法探討重症顱腦損傷患者的救治策略。2011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柳葉刀雜誌分別發表了兩項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報告了低溫治療和去骨瓣減壓在重症顱腦創傷患者中的應用[1,2]。雖然這兩項研究均為陰性結果,但是從試驗設計可見,研究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尋找這些特殊治療措施的確切適應證群體。腦損傷患者屬病變非均一性群體,在疾病發病機製、損傷嚴重程度、臨床處理時間等方麵均存在差異。如何選擇合適的患者群體,給予正確的臨床治療,成為該領域現階段的研究重點。

(一)腦功能監測

1.如何進行床旁意識評估?

對於意識評估,由於缺乏可靠的客觀評價手段,臨床通常依靠主觀評價方法。需要明確的是,意識並非一種“全或無”的概念,不能簡單以清醒或昏迷評價。意識屬於一種多元化的概念,簡單來說,包含兩層含義:覺醒和知曉。覺醒代表意識的狀態,可表現為機警、睡眠、恍惚和昏迷等不同水平。知曉則代表了意識的內容。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是目前臨床最常采用的意識評價工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由睜眼(E)、體動(M)和語言(V)三部分組成,每項包含不同等級,評為不同分值。總分為15分,代表完全清醒,最低為3分,代表覺醒和知曉功能完全喪失。

應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時應注意以下細節:

(1)對患者的刺激應遵循由輕到重的原則。先呼喚、後輕拍肩膀、再推動肩膀、最後疼痛刺激,切忌一開始就給予疼痛刺激。疼痛刺激可選擇叩診錘針刺甲床、拿捏斜方肌或手指關節搔刮胸骨。

(2)所給予的疼痛刺激絕不能針對下肢,因為這時引出的體動反應可能是脊髓反射的結果,易造成混淆。

(3)呼喚患者姓名時睜眼應判斷為自主睜眼。呼喚姓名不睜眼,大聲囑患者睜眼時才睜眼,判斷為呼喚睜眼。

(4)判斷遵囑和語言定向力時,所提問題應盡可能簡單明確,如囑患者握手、鬆手,詢問患者姓名、年齡,詢問患者現在何處。應避免詢問不易回答的複雜問題。

(5)評價時應記錄觀察到的最佳狀態。

(6)在語言和睜眼兩項中存在可能無法評價的情況。對於人工氣道患者無法評價語言功能時,應記錄為“人工氣道”(T)。眼部直接損傷、水腫或麻痹的患者無法評價睜眼動作,應記錄為“閉眼”(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