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第十二站:印度(1 / 3)

1.愛,會使一切困難土崩瓦解——加爾各答

來加爾各答的路上,不斷地碰到各種“導遊”和“服務生”,不是想把我們引入旅館,就是想把我們拐到各種小商鋪之中。

每當在旅行途中碰到類似的情況時,我總是幻想,如果能和當地人長得一樣就好,不會一眼被那些小商小販們認出,糾纏不休。可現實是,我們臉上仿佛總是寫著大大的幾個字:冤大頭!

好不容易擺脫了小商販們的圍追堵截,來到胡格利河畔的馬坦公園——這是很多印度人休閑的去處。我們坐在馬坦公園的草地旁,躲在綠樹投下的陰涼中,享受著微微的清風和難得的片刻寧靜。

早在莫臥兒王朝時,就在一些曆史記載中提到過加爾各答,證明了早在兩千年前,這裏就有人居住。不知那時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大抵不會有現在的繁榮吧,也許還很貧瘠,饑民與病患比比皆是。

在我來印度之前,很多人聽說我要去那裏,都睜大眼睛不敢相信地問:“印度?為什麼要去那裏?”他們的語氣和表情,仿佛我要去一個極其落後,又髒又破的窮地方,滿地飄的不是蒲公英而是垃圾,天空裏飛舞的不是蝴蝶而是蒼蠅,聞到的不是菩提樹的清香味,而是恒河水裏飄的死猴屍體味。

我反問他們“為什麼不去”,然後收拾行囊一路走來。

不可否認,印度的大街小巷不是十分幹淨,在一個有潔癖的人眼裏看來會是髒亂差的代名詞。但其實遠沒有那麼嚴重,我家住的小區裏也不比人家幹淨多少。

為什麼要來印度?我自己也很難說清,也許是為了那種味道。不是滿街飄散的咖哩味道,也不是各種檀香的味道,而是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氣息,淡淡地縈繞在心頭,再發散出去,混合了印度的空氣,每一個呼吸都能嗅到不一樣的感覺。

上個世紀的印度,是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再加之戰亂的影響,更使得富人高高在上,街上到處是流浪者、麻風病人和孤兒。

如果把時光推回到那個年代,恐怕會有更多的人對這裏避之唯恐不及。但有個女孩,姍姍來到這裏,一住就是一生,為窮苦的人奉獻著自己的愛。

德蕾莎修女,一個全世界為之敬仰的名字,我一定要到她的故居走一走。

以故居而言,這真是一間極為簡陋的居室,小小的房間裏簡單地擺著德蕾莎修女的照片和介紹。

德蕾莎修女原本出生於富裕的家庭,有很不錯的工作——一家中學的校長。但校園內外儼然兩個世界——校園內平靜祥和,校園外滿目瘡痍。

看到這種情形,德蕾莎心裏非常難過,她想去幫助那些無助的窮人們。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她想要離開學校,但一直得不到許可。德蕾莎沒有放棄,不斷地向當地的總主教提出離開學校。總主教終於被德蕾莎的愛心所感動,答應了她的請求。

要想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窮人,必須先要找到一個場所,供那些患病的窮人休息。德蕾莎找到市公所,希望能為自己提供這樣一個場所。

市公所的所長聽完德蕾莎的請求後,便帶她到了一座非常有名的寺院,將寺廟後麵的一處地方提供給她。

然而由於當時的教派不同,德蕾莎的舉動遭到了其他宗教人士的反對,不讓她在寺廟後麵收留病患。但是德蕾莎並沒有被強烈的反對聲嚇倒,依然在街頭救回那些患病的窮人,替他們醫治。

愛再一次顯示了神奇的力量,幫助德蕾莎擺平了困難——她的愛感動了其他宗教的信徒,再也沒有反對她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