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開國:六邊形合力驅動的時代(2)(2 / 3)

隻要回顧一下清朝開國、入關、平定天下的曆程,就可以看出,清朝統治者不隻是那個六邊形合力驅動的時代中的幸存者,也不隻是依靠武力取得天下的有勇無謀之人。相反,他們深深知道,如果要統一天下,要維持統治的長久,不能僅僅靠兵強馬壯,還要有為之出謀劃策的軍師、為之治國安民的官員、為之教化百姓的夫子。

這就是清初的人才攻略。這個攻略在努爾哈赤的時代,還沒有開始,這並不是說努爾哈赤不懂這一點,而是努爾哈赤的時候不可能實施這個人才攻略。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清朝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保存自己,在遼東站穩腳跟的方麵上。所以,籠絡人才、用人才來實現高水平的統治,要從皇太極時代開始。

倡導文治的明君

皇太極是清朝從建國到逐鹿中原、統治天下最為關鍵的人物。他不但設計好了入關戰勝明朝的方案,還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並且對人才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在皇太極即位之後,就針對努爾哈赤時的一些統治失誤,進行了及時有效的調整。具體針對人才的,就是對漢人官員和漢人儒生的一些政策。

在當時的後金政權內部,官員主要就是滿族和漢族兩個民族。而努爾哈赤以滿族人為核心,對漢族官員不大重視。在努爾哈赤統治的時期,漢官原本是要從屬於滿洲大臣的,他們自己有馬不能騎,自己有牲畜不能用,自己有田也不能耕,私人的財產受到極大的限製。最不近人情的就是漢人官員病故,他的妻子就要給貝勒家為奴。

這種政策,讓很多漢人官員十分不滿。皇太極知道,如果要維持這一政策,自己的統治肯定不穩固,因為自己不能總是在遼東地區,還要向中原發展,而進入中原就要依靠漢人。所以,他製定了優待漢官的方針,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

為了表示優待,皇太極對歸降的漢官賜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皇太極重用漢官,範文程是一個例子。範文程本來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是後金政權的官員,但是努爾哈赤並不重視他,可是皇太極即位之後,卻把他當做心腹,經常讓他在左右跟隨,參與軍政大計的謀劃。每次討論政事的時候,皇太極都要問:“範章京知道嗎?”一旦手下的官員奏事不當,皇太極一般也要說一句:“你為什麼不和範章京商量呢?”如果大家說:“範章京也這麼說。”皇太極就認可。可以說,“範文程”在皇太極的心目中,就是永遠正確、深謀遠慮的代名詞了。

有一次範文程在皇宮裏進食,看著滿桌佳肴美味,想起老父親,放下筷子不吃了。皇太極見狀,稍微尋思一下,就明白了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這桌酒席快馬送到範文程家裏。這個小細節就說明,皇太極不但肯對漢人官員委以重任,不但把他們當成心腹,更是願意花心思、花力氣在他們身上,所以才能和他們心意相通。正是這樣的一種態度,才讓皇太極沒有簡單地對漢人官員封賞了事,而是讓他們覺得自己十分器重漢人,因而感恩戴德,願意為他肝腦塗地。後來,範文程做到內秘院大學士,這是清朝漢人任相之始。

皇太極知道,除了要重用範文程這樣熟悉中原形勢的漢人官員之外,普通的儒生也十分重要。他認為誰占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並發揮其才能智慧,誰就能戰勝對手。大明有人才卻不能用,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沒有像樣的知識分子,而決定大清能否在這場龍虎鬥中取勝的關鍵,也在於能否大量地占有人才。

在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在世時,因為出於仇恨,對明朝讀書人屠殺過多,對所謂通明者“盡行處死”,其中“隱匿得免者”約有300人,都淪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皇太極下令對這些為奴的生員進行考試,各家主人,不得阻撓。這是後金科舉考試的開端,結果得中者共200人。清朝後又舉行漢人生員考試,從中錄取舉人,加以重用。這項舉措反響強烈,仁聲遠播。

因為有這樣一位重視漢人、重視智謀與文教的皇帝,清朝的人才攻略才能順利實施,那些歸順清朝的漢人才能毫無保留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清朝也才能因依靠漢人的智慧與自己的兵力而稱雄。

標誌性人才洪承疇

有這樣兩個故事,一個是說抗清的小義士夏完淳被俘以後,當時在清朝擔任高官的漢人洪承疇勸說他歸順時,他說:“我不能投降,大人們都曾經說過,要學習為國捐軀的洪承疇先生。”洪承疇趕忙說:“我就是洪承疇。”夏完淳其實知道,但故意借題發揮,罵道:“呸!誰不知道洪先生已經殉國了!當年先帝(崇禎)還因此痛哭,並且厚待他的妻子兒女,你竟敢假冒洪經略?”洪承疇被氣得無言以對。後來大儒黃道周被俘以後,也是洪承疇去勸降,結果黃不領情,搞得他灰頭土臉很不好受。

在明清之際,洪承疇的確是個很重要的人物,不但因為他為清朝做了很多事情,更因為他的投降簡直是清朝人才政策的活教材。

洪承疇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他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成名很早,萬曆43年(1615年),他還隻有23歲時,就考中了第19名舉人,第二年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從此進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