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開國:六邊形合力驅動的時代(2)(3 / 3)

他在崇禎三年就做到延綏巡撫,次年又升任陝西三邊總督,七年加兵部尚書,仍兼管三邊軍務。洪承疇是書生,但是,他卻以善於用兵而著稱,他統領的軍隊被朝廷稱做“洪兵”。崇禎十一年,他在潼關南原設伏,大破李自成,李自成僅率百餘人逃入商洛山中。這是明末對農民起義的唯一一次大捷,也是最後一次。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總督天下兵馬的忠臣盧象升因被楊嗣昌構陷,死於陣前,崇禎讓洪承疇繼之為薊遼總督,主持對清軍的軍務。崇禎十三年三月,著名的明清關外生死決戰的鬆錦之戰打響。洪承疇原本主張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可是兵部尚書陳新甲卻以兵多餉艱為由,多次催促他進軍,還說動崇禎,於是洪承疇在陳新甲的親信、前敵監軍張若麒的催逼之下,於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在寧遠誓師,率吳三桂、曹變蛟等八位總兵及十三萬步騎,救援錦州。

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十日,明軍與清軍對峙。這時,有人提醒洪承疇要提防清軍抄襲後路,洪承疇不聽。皇太極知道兩軍對峙,非常焦急,流了鼻血,急率滿八旗軍隊八萬餘人從盛京(今遼寧沈陽)趕到前線,幾乎是空國而來。八月二十日,皇太極派遣阿濟格突襲洪軍後路,占領錦州筆架山糧道,明軍陷入困境。明軍決定突圍,這其實不是洪承疇的原意,可是各鎮總兵多數都怕死,所以隻好如此。誰知道突圍還未開始,吳三桂、王樸率先領兵逃竄,明軍大亂不止,終於崩潰,洪承疇和曹變蛟死守鬆山,清軍圍攻半年後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被押送到盛京,皇太極十分明白洪承疇的軍事才能,更是知道洪承疇的潛在價值——他是明朝的高官,一旦他能夠投降,不但能夠讓自己更加了解明朝的內部情況,更能夠對其他明朝人士造成一種心理上的作用,讓他們覺得投降清朝也是一條出路。

一開始,清朝官員命令洪承疇剃頭、易服、投降,在當時看來,剃了頭發,穿上清朝的衣服,就是變成“異族”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洪承疇自然拒不剃頭,並且伸出脖子,隻求速死。為了表明心跡,他又絕食七日,但是依然求死不得。

皇太極接受了範文程、張存仁的意見,一心想爭取洪承疇歸順。有一次,範文程去勸降,洪承疇自然十分強硬,還怒斥範文程。可是範文程注意到一個細節:當時有灰塵落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用手把灰塵撣掉了。範文程因此判斷,洪承疇如此注重整潔,說明他心中並不想死,所謂的求死,隻不過是外表的強硬而已。因此範文程回報皇太極,並獻上一道計策。

皇太極聽了範文程的勸告,禮賢恩厚,還親臨囚室,把自己的貂裘脫下來為洪承疇披上。這種禮賢下士的做法,讓洪承疇十分感動,便表示了自己的歸順之意。因為皇太極親自勸降洪承疇的事情比較隱秘,加上他之前孝莊曾經送過一些美女企圖“色誘”洪承疇投降,所以這段曆史後來被傳成了孝莊以美色勸洪承疇投降。

洪承疇最初還是有所保留的。一開始的兩年時間,他仍在觀測時局變化,不任官,不為清廷效勞。一直到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上吊身亡,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徑徹底崩潰,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

洪承疇投降以後,明朝卻不知道他已經變節,崇禎還專門為他賜祭,寫了一篇祭文,很多名人都是眼含熱淚地寫了不少的詩詞、文章來紀念洪經略。直到多爾袞進入北京後,人們才知道原來他不但沒有死,還做了清朝的大官。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很看重洪承疇。洪承疇積極主張立刻入關,痛剿李自成,並為清軍入關後出謀劃策。清軍入關後,洪承疇的建議被作為上諭公開通令內外。洪承疇還利用自己的感召力,把門生故舊都網羅到新政權的旗下。順治二年,多鐸平定南京,清廷派洪承疇鎮守南京兼管東南,其實主要是把他當做一個楷模,來招撫依然在南方抵抗的明朝殘餘力量。事實證明,洪承疇也確實沒有辜負清朝對他的期望。他先後招降了隆武政權的實權派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永曆政權的孫可望(張獻忠的義子),徹底為清軍全麵掃平雲貴奠定堅厚基礎。可以說,很多明朝的官員,都是踏著洪承疇的足跡加入清朝新政權的。

人才投資:信任與忠誠

如果說,皇太極和多爾袞對範文程和洪承疇的看重和信任是建立在一種戰略目的上的有所保留的重用,那麼,康熙對施琅,則是將清初的人才攻略推上了最高峰。他對施琅的信任、對施琅的放權以及給予施琅的一切恩惠,基本上都是出自真誠的。

施琅是幫助康熙完成統一大業的功臣,康熙對他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一位青年對一位飽經風霜而又懷才不遇的將領的同情與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