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開國:六邊形合力驅動的時代(2)(1 / 3)

李自成在當年的三月十九日進入北京,明朝的末代君主崇禎皇帝自縊而死,明朝宣告滅亡;李自成的統治也不過維持了短短的四十二天,就因為在四月二十二日兵敗山海關而不得不撤退,四月三十日就匆匆逃離北京,開始了最後的流亡;同時,清軍從四月九日自沈陽出發,一路長驅直入,在五月二日進入北京並宣告稱帝。

清軍入關這個影響到當時三方局勢的大事件,曆來都被認為是吳三桂引狼入室、賣國求榮的結果,可是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清軍難道就進不了關,李自成就不會失敗嗎?

我們看到的是,清軍入關之後一路勢如破竹,無論是打擊李自成農民軍,還是掃蕩明朝殘餘勢力,都表現出摧枯拉朽的氣勢。如果清軍隻是僥幸靠著吳三桂的投降才“撿起”了明朝皇帝失落的玉璽,那麼他們又怎麼能夠橫掃關內統一中國呢?

既然吳三桂的立場對曆史的進程沒有什麼重大影響,為什麼他還要甘願背上“漢奸”的罪名投降多爾袞?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遼東的將領們,如袁崇煥、祖大壽,都成為明朝中央黨爭的犧牲品,袁崇煥甚至被淩遲處死,這種現實讓吳三桂對明朝政府有些灰心。

另一方麵,因為兵敗而投降清朝的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父,吳三桂本人也出身於遼東祖氏軍事集團,無論從血統上還是出身上,吳三桂與祖大壽都有很多相通之處。吳三桂對清朝的政策也比較了解,知道清朝十分優待那些有才能的漢人,無論是自願投靠還是被迫投降,清朝統治者都能予以重用。

實際上,清朝曾先後幾次對吳三桂進行過策反工作,但都被吳三桂拒絕。可見,吳三桂並不是那種不知廉恥賣國求榮的陰險小人。

明朝滅亡後,吳三桂也麵臨著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應該如何選擇未來。當時他的前途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馬上投降李自成,二是出關投降清朝,三是依靠兵力自保。

當時,從北京到山海關一帶的明軍將領都投降了李自成,所以吳三桂如果要依靠兵力自保或者和明朝的殘餘力量聯絡,是最不可能的選擇。而投降清朝對吳三桂來說,大門是永遠對他敞開的。不過,他選擇的是先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明朝的幾千名官員都投降了,其中還包括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李自成對吳三桂也十分看重,當時吳手下的將士已經十四個月沒有軍餉,生活十分困難,而李自成招降吳三桂的時候,就率先派人對他的部隊進行了犒賞,並且發放了糧餉,所以他馬上和李自成達成共識,願意投降。

可惜好景不長,李自成入北京不久就對明朝官員沒收家產、追繳贓款,很多官員身受酷刑甚至被折磨至死,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被嚴刑拷打。這個消息傳到吳三桂耳中,他十分氣憤,於是秘密率兵返回山海關,準備向李自成報複。但他背叛李自成,馬上就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命運。南邊是李自成的農民軍,北邊是清軍,憑他的實力無法和這兩支力量抗衡,於是吳三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降了清朝。不過他當時是有所保留的,他與多爾袞進行接洽的時候,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請求清軍幫助他報國恨家仇,剿滅農民軍,而且要求多爾袞入關之後,輔佐明朝的皇太子登基,並且不允許清軍從山海關入關。

多爾袞對此滿口應承,並且馬上派兵在山海關附近和吳三桂聯手擊敗了李自成。隨後,清軍馬上大舉入關占領了北京,可是多爾袞並沒有遵守先前的諾言擁立明朝太子登基,反而把清朝的小皇帝順治搬到北京君臨天下。吳三桂與多爾袞訂立的契約是秘而不宣的,所以吳三桂吃了一個大虧,反而是他引清軍入關這一事實讓他背上了“漢奸”的罪名。

從吳三桂本人來說,他在明朝滅亡之後,先降李自成,後投靠清朝,都是迫於形勢。可是,他卻被多爾袞蒙騙,恢複明朝江山的願望沒有達到,自己還落得一個“漢奸”的罪名。更可悲的是,他的投降對清朝來說,隻不過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他的投降舉動沒有對曆史產生任何有效的影響,隻是讓清軍入關更為順利。

回過頭來看,吳三桂之所以要投降清朝,一來是因為他自己要爭取生存的權利,二來是明朝已經無力回天,無法找到一個可以替他報國恨家仇的力量,所以他隻能把清軍作為合作者。作為合作者,多爾袞依靠當時的形勢利用了吳三桂,但是並沒有給予吳三桂他所承諾的那些條件,反而繼續欺騙吳三桂,最後無法扭轉局勢的吳三桂隻好任由多爾袞擺布。

就在這三對關係的相互作用之下,明朝滅亡了,清朝建立了。如果沒有皇太極設計殺掉袁崇煥,那麼明朝的邊患也許不會那麼嚴重,如果邊患沒有那麼嚴重,也許明朝會有更多的力量來應付李自成的起義軍,那麼明朝也許就不會滅亡,如果明朝不滅亡,那麼吳三桂就無法以一個總兵的身份引來清軍入關。

這三組一環扣一環的關係,就是明清之際曆史的走向。

決戰豈止在中原:清初的人才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