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建立,是曆史上的一個變數,如果不是在錯綜複雜的明末能夠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清朝就不會建立。當時的發展走向,是由三對相互作用的矛盾所決定的,曆史也正是在這六個要素所圍繞而成的六邊形內前進。
三方角力的亂世局
清朝從努爾哈赤建國,到公元1644年進入北京紫禁城,前後幾十年的時間裏,最為關鍵的就是在明朝末年的混戰狀態中,如何在明朝、李自成起義軍與己方這三種力量的較量中勝出,而這三方角力的過程中,又存在一個六邊形的互鬥過程:明朝大將袁崇煥與清太宗皇太極的鬥爭、明朝崇禎皇帝與李自成之間的鬥爭、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與清攝政王多爾袞之間的鬥爭。
伐謀之戰:計殺袁崇煥
在皇太極與袁崇煥的鬥爭中,雙方爭奪的關鍵是對遼東地區的控製權。因為遼東地區原本在明朝的版圖之內,努爾哈赤建國號“後金”之後,想要把此地區當做其國土。雙方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展開了幾十年的拉鋸戰,在袁崇煥與皇太極鬥爭的時期,拉鋸戰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態。
《孫子兵法》中說:“上兵伐謀。”皇太極在與袁崇煥的作戰過程中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便用伐謀的辦法,輕鬆地解決了袁崇煥。
皇太極在位期間,多次南征。他的目的不是消滅明朝,而是騷擾明朝,當時後金政權生產水平不高,生活質量也不高,和明朝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所以通過不斷的騷擾,掠奪人口、財物、糧食。
他一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騷擾掠奪行動,第一次是在天聰三年,第二次是在天聰八年,第三次是在崇德(皇太極的第二個年號)元年,第四次是在崇德三年,第五次是在崇德七年。
這五次大的掠奪行為,後麵四次都是在袁崇煥死後發生的,而第一次,則是皇太極有意誘引袁崇煥中計,設陷阱讓崇禎皇帝猜疑袁崇煥而進行的掠奪行為。
當時,袁崇煥鎮守遼東和皇太極對峙。他使用深溝高壘的戰術,想困住皇太極的軍隊。袁崇煥認為,隻有紮根遼東,與皇太極長期周旋,才能徹底解決邊境上的壓力。袁崇煥曾經依靠這種戰術牽製了後金的兵力,並且重創了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
針對袁崇煥的戰術,皇太極采取了幾個應對措施:一是繞過袁崇煥的防線,從其他地方出兵;二是盡量不進行大規模戰爭,保存實力,消耗袁崇煥;三是利用明朝內部爭鬥,徹底除掉袁崇煥。
皇太極在天聰三年(1629年)對明朝進行了大範圍騷擾。他親自統率軍隊,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從蒙古間道突破長城,攻陷遵化,直接打到北京。
袁崇煥這時正在山海關附近,得到軍報,便率領九千騎兵日夜兼程,趕到北京,打敗了皇太極的進攻。
皇太極慣用調虎離山、圍城打援的計謀,這次他把袁崇煥調到北京,消耗了袁崇煥的裝備。接著用了《三國演義》裏“蔣幹盜書”的計謀,抓了兩個明朝太監,把他們囚禁起來,然後讓兩個將領在囚禁太監的房屋旁邊“商量”軍事,說皇太極和袁崇煥有秘密約定。
第二天,皇太極就把太監放了,他們把袁崇煥“謀反”的消息告訴了崇禎皇帝。崇禎就以議兵餉為名,讓袁崇煥進宮。
袁崇煥到皇宮後馬上被逮捕,第二年八月,在西市被千刀萬剮。這樣,皇太極不費一兵一卒,借著崇禎皇帝的手殺了袁崇煥。
崇禎給袁崇煥定的是叛逆罪,這完全是捕風捉影,然而從崇禎的心理出發,袁崇煥確實“該殺”。
他即位之際,國家早已積重難返,然而他卻想扭轉局勢,當然處處碰壁。對身擔重責的大臣,崇禎通常是先寄予厚望,失望後切齒憤恨,必殺之而後快。
崇禎剛開始對袁崇煥也是寄予厚望的。當年崇禎問袁崇煥怎樣可以平定遼東,袁崇煥回答說,五年之內可以收複遼東。袁崇煥說了句不該說的大話,五年平遼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過崇禎信以為真了。這就種下了第一個禍根。
後來,袁崇煥為了挽回自己誇下的海口,對崇禎皇帝說:“以臣之力,製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裏,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
他的意思是說,我雖然有能力控製遼東局勢,但是可能有人會嫉妒我,讓我的謀略無法施展——袁崇煥有一句潛台詞,但是他不敢直說,那就是五年收複遼東,不能實現。可是崇禎對他十分信任,回答了一句:“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
崇禎的回答堵住了袁崇煥的嘴,他賜給袁崇煥上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袁崇煥把話說得太滿,崇禎平邊心切,對袁崇煥十分倚重,後來感覺受了袁的欺騙。這種下了第二個禍根。
另外,袁崇煥在負責遼東防衛期間,殺掉了皮島總兵毛文龍。這是第三個禍根。袁崇煥殺毛文龍屬於冤殺,這是很多專家的共識。毛文龍死後,從鴨綠江到旅順的主要城鎮、海港、海島都先後被後金占領,其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先後作亂、降清,遼東局勢受到嚴重影響。崇禎對袁崇煥冤殺毛文龍一事十分意外,但木已成舟,也不能對袁崇煥隨便問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