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嚴重的是袁崇煥曾與後金統治者議和。這可能是權宜之計,但崇禎對此十分反感,因此袁崇煥對崇禎也有些隱瞞。皇太極帶兵攻到北京城外之時,袁崇煥議和之事也被曝光張揚,此為禍根四。
但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皇太極設下的圈套。皇太極先是繞過袁崇煥的防衛線,直逼北京城,然後引來袁崇煥,在北京城外和自己作戰。
皇太極突破的那個關口,不在袁崇煥的職守之內,不過京都百姓和官員不懂這些,認為敵人大兵壓境,當然是袁崇煥疏於防守,於是怨聲載道。這是禍根五。
以上的幾點原因,如果遇到一位理性的君主,根本不會將袁崇煥定罪,但狹隘的崇禎痛恨袁崇煥未能兌現“五年平遼”的承諾,對清軍直逼北京之事更是十分惱怒。皇太極對明朝君臣的矛盾、崇禎皇帝的個性十分清楚,便施展反間計,激怒了本來就十分神經質的崇禎,將袁崇煥送上了刑場。
把袁崇煥除掉之後,皇太極就再也沒有什麼顧慮,可以隨時隨地調兵遣將騷擾明朝防線、掠奪明朝資源、增強自身實力了。
皇太極能夠認識到如何除掉袁崇煥,而袁崇煥卻隻把精力放在軍事對壘上,沒有想過如何通過其他方式除掉皇太極。試想,如果明朝能夠委托袁崇煥與蒙古可汗談判,同時說服那些在皇太極當政之後失勢的大貝勒,也許情況會完全不同。
實際上,皇太極和袁崇煥都存在內部的危機,不同的是,皇太極抓住了機會,袁崇煥則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隻是停留在軍事攻防上。所以,多謀善斷的皇太極,最終戰勝了用兵如神的袁崇煥。
性格與命運:崇禎與李自成
崇禎是明朝的亡國之君,但是曆史上對他的評價並不壞。很多人認為,他很有才幹,隻不過國家已經腐朽得不可收拾,官員們也無心報國,他獨力支撐,無力回天。就連李自成都在討伐明王朝的檄文中說“君非甚暗”。但是,明朝就在他手中亡國,他自己也落得一個在景山上吊的下場。
崇禎在位期間的確是廢寢忘食、兢兢業業,他本身的素質也不差,但他的勤勉和執著換來的不是王朝的中興,反而是王朝的覆亡。以崇禎的人生悲劇而言,這人生悲劇來源於他的性格悲劇。
崇禎名朱由檢,生於1610年正月,係太子朱常洛(即後來的明光宗)之子。當時太子地位並不穩定,因而他的童年也充滿灰暗。他的父親後來雖然登基,但卻因縱欲過度驟然暴斃,明末的宮廷三大案,他也基本都耳聞目睹。
這種政治陰謀的刺激,造就了他的偏激性格:一方麵,他嚴急而刻薄,既對手下人薄情寡義而又自以為是;另一方麵,他敏感、多疑,極度自尊,一意孤行。
崇禎生性吝嗇,他小時候用仿影的方式練字,如果紙張較大而範本的字較小的話,他一定會先將紙的一邊對齊範本,寫完後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寫滿,以免浪費。
這種近乎於守財奴式的節儉,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更是有害無益。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之後,從西安出發,又從軍事要地宣府、大同進逼北京,相繼攻陷平陽和太原,北京城已朝不保夕。無計可施的崇禎召見戶部、兵部的官員們,討論放棄寧遠,調吳三桂緊急入衛北京。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提出,如果讓吳三桂進衛北京,大約需要一百萬兩銀子的軍需。這個數目在畢生儉樸的崇禎眼裏,是一筆龐大得令他肉痛的數字。為此,崇禎放棄了這一計劃,然後坐困城中。
此時的大明王朝,國庫裏的存儲僅有四十萬兩白銀。與此相對照的是,崇禎個人的財產卻豐厚無比。
大臣們反複上疏,懇請崇禎拿出他個人的“內帑”(皇帝的私人財富,相當於皇家“小金庫”。)以充軍餉。崇禎卻向大臣哭窮說:“內帑業已用盡。”到了李自成攻占北京,從他的宮內搜出的白銀卻多達三千七百多萬兩,黃金和其他珠寶還不在其中。
為了節省一百萬而丟掉了三千七百萬,乃至整個無法估價的江山,這本是一筆再簡單不過的賬,這種保護芝麻丟掉西瓜的行為,崇禎不知做過多少次。他即位之初,為了節省開支,大幅度地裁撤驛站,因為他認為驛站的存在使來往官員揩了國家的油,還得養大量的驛卒。結果是導致大批失業驛卒加入農民起義的行列,這些驛卒中,有一個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李自成。而裁撤驛站,據統計所節約的開支僅僅為30萬兩銀子,大約相當於皇宮一個月的支出。
其實,崇禎的“節儉”不僅表現在這些方麵,還在他與大臣的關係中有所表現。明朝官員薪水十分低,在這種超級低薪的前提下,官員們如果不貪汙受賄,很難生存下去,畢竟像海瑞那樣寧可餓肚子也要清廉的官員少之又少。崇禎除了是個節儉主義者外,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要求所有官員不但要節儉,而且要廉潔。崇禎企圖用儒家道德來約束和要求大臣,屢屢宣講“文官不愛錢”的古訓,結果不但沒有造成清廉的風氣,反而讓大臣們與他離心離德。
當崇禎道德濟世的理念無法實施,而內憂外患反而更加激烈時,他認定“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因此刻薄地對待臣子,死於他手下的高級官員共計有輔臣一人,尚書四人,總督、督師七人,巡撫十一人,侍郎以下的官員則難以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