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肌梗死型梗死發生前1周左右常有前驅症狀,如靜息和輕微體力活動時發作的心絞痛,伴有明顯的不適和疲憊。梗死時表現為持續性劇烈壓迫感、悶塞感,甚至刀割樣疼痛,位於胸骨後,常波及整個前胸,以左側為重。部分患者可延左臂尺側向下放射,引起左側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疼痛部位與以前心絞痛部位一致,但持續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緩解。有時候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容易與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熱、煩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惡心、嘔吐、心悸、頭暈、極度乏力、呼吸困難、瀕死感,持續30分鍾以上,常達數小時。發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就診。
3.無症狀性心肌缺血型很多患者有廣泛的冠狀動脈阻塞卻沒有感到過心絞痛,甚至有些患者在心肌梗死時也沒感到心絞痛。部分患者在發生了心髒性猝死,常規體檢時發現心肌梗死後才被發現。部分患者由於心電圖有缺血表現,發生了心律失常,或因為運動試驗陽性而做冠脈造影才發現。這類患者發生心髒性猝死和心肌梗死的機會和有心絞痛的患者一樣,所以應注意平時的心髒保健。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部分患者原有心絞痛發作,以後由於病變廣泛,心肌廣泛纖維化,心絞痛逐漸減少到消失,卻出現心力衰竭的表現,如氣緊、水腫、乏力等,還有各種心律失常,表現為心悸。還有部分患者從來沒有心絞痛,而直接表現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指由於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預測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狀出現以後6小時內發生心搏驟停所致,主要是由於缺血造成心肌細胞電生理活動異常,而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導致。
典型心絞痛的表現
60%~70%的冠心病患者都會以發作性胸痛為表現,特征如下。
1.部位主要是胸骨後非對稱性疼痛,位於中上部,範圍可大可小,邊界不清。
2.誘因除少數變異性心絞痛外,胸痛通常是在進行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即心肌的需氧量增加時產生。這種疼痛一般在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的當時而不是在其後。有少部分冠心病患者可以表現為牙痛、咽痛或頭痛,但這種疼痛一般和體力活動有關。
3.性質典型的冠心病胸痛一般是胸骨後的壓榨感、緊迫感,偶爾有瀕死或恐懼感,一般不是針刺或刀割樣感覺。
4.放射部分冠心病患者,在心前區不適的同時,左側肩胛部有鑽心樣鈍痛,並沿前臂內側放射至小指和環指。
5.時間胸痛一般隻持續3~5分鍾,停止活動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幾分鍾後自然消失。經常超過20分鍾以上,或含藥20分鍾以後才減緩的疼痛一般不是心絞痛。
男性和絕經期後的女性患者,若有以上特征的發作性胸痛,提示體內可能有冠心病這顆“地雷”存在,應立即找心血管專科醫生,做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以明確診斷。
勞累或靜息時發作的心絞痛
心絞痛是一種由於心肌暫時缺血、缺氧引起的疾病,通常有冠狀動脈供血絕對減少和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兩種情況。
心絞痛最常見的基本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冠狀動脈大分支管腔狹窄。一般情況下,安靜時狹窄的冠狀動脈可以向心肌提供其所需的血氧,但當進行較大負荷的勞動,或情緒激動時,心肌耗氧量驟然增加,可發生粥樣硬化的冠狀血管彈性減退,不能充分擴張以向心肌供應足夠的血液,造成心肌缺氧而引起心絞痛。
在臨床上我們還常碰到另外一類患者,他們常於休息時,心肌需氧量並未增加的情況下發生心絞痛,在勞動時反而很少發生或不發生。這是因為此類心絞痛的患者在休息時,冠狀動脈的大分支常有自發的或誘發的痙攣。冠狀動脈造影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休息時發生心絞痛者,並不意味著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一定比勞力性心絞痛者嚴重。冠狀動脈痙攣也可發生於造影完全正常的冠狀動脈,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粥樣硬化基礎。冠狀動脈痙攣的發生,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動脈粥樣斑塊部位的動脈壁對神經體液因素的影響過度敏感有關。前列腺素的一些中間代謝產物也可能引起冠狀動脈痙攣。
早期發現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要及時就醫,盡早發現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