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並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5分鍾,休息後自行緩解者。
2.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者。
3.出現與運動有關的頭痛、牙痛、腿痛等。
4.飽餐、寒冷或看驚險影片時出現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枕頭低時,感到胸悶憋氣,需要高枕臥位方感舒適者;熟睡、或白天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緩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時出現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
7.聽到噪聲便引起心慌、胸悶者。
8.反複出現脈搏不齊,不明原因心跳過速或過緩者。
為及早發現冠心病,40歲以上的人應定期做以下的檢驗:
如果檢驗結果不正常或有其他的易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應該每5年做一次或更多次血膽固醇化驗。
每年做一次血壓檢查。
每年做一次血糖檢查。
若屬於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請醫生查看是否需要接受心電圖檢查。若需要進一步的檢查,醫生會安排做一項運動試驗以測出在踩固定腳踏車或踩運動平板機時的心電圖。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診斷冠心病最肯定的方法。
就診前要做哪些準備
在走訪醫院過程中,好多病人對冠心病的診斷和治療並不是很清楚,有時會對醫生給出的診斷與治療方案有想法,尤其是冠脈造影、64排CT、支架置入、冠脈搭橋等方麵。在選擇醫院和醫生之前,我們還是先了解一下,為就診做足準備。
任何疾病的診斷都離不開病史、症狀、體征、必要的檢查和化驗,對於冠心病診斷也不例外,有的病友症狀很典型,隻需心電圖檢查就可以明確診斷,也有症狀不典型,心電圖檢查也沒問題,但經過冠脈造影發現冠脈血管的狹窄等等。也就是說在冠心病診斷方麵不一定需查遍所有項目才能診斷,不過有時診斷很容易,可為了進一步治療,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冠心病的無創檢查包括: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心肌顯影、心髒超聲、64排CT等,除64排CT外,其他檢查均可以發現心肌缺血,也可以明確部位,唯一不足的是不能明確了解冠狀動脈具體病變情況。64排CT是近些年剛剛興起,用於冠心病早期診斷以及可疑患者的篩查等,它是非侵入性冠脈血管影像重建,能夠了解冠脈血管病變情況,對於較細小的血管是不行的,對於這項檢查從某些方麵可以取代冠脈造影,但非絕對,下麵介紹冠脈造影,大家可以看出這些區別。
簡單地說,冠脈造影就是通過介入技術,從患者的股動脈或橈動脈到冠狀動脈建立一個通路,通過造影劑在X線下查看冠狀動脈的具體情況,可以說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屬於有創檢查,但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開刀手術,創傷很小,不過也有危險性,但概率很低。
目前冠脈造影應用很廣泛,比如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冠脈搭橋前檢查、高齡患者心髒手術前檢查等等,目的就是對冠狀動脈病變有個更直觀的認識,使診斷和治療更加明確。如果64排CT發現冠脈狹窄程度需要介入治療,在支架植入前還是要進行冠脈造影檢查,如果CT發現病變輕,但是症狀很典型,屬於不穩定型心絞痛,這時候也是需要做造影檢查來排除嚴重病變的可能。如果64排CT檢查結果正常,可信度還是比較高,對於病變很輕或沒有,這時候做CT可避免有創檢查,減輕痛苦。
對於選擇哪種方式進行檢查,一定要聽聽醫生的建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手術治療
藥物隻能控製症狀,以及穩定冠狀動脈裏的斑塊。藥物是基礎,介入治療是最近20年發展起來的,2000年之後已經成熟起來,不僅僅是控製症狀,而且有可能徹底根治,把窄的血管撐起來。介入治療簡單、無創,不用開胸,而且立竿見影,技術上是高風險的,需要一定的培訓,有一定的條件才能做,也需要患者的配合。支架一旦形成血栓,那就是出問題了,這有1%的發生率。總體來說,現在人們除了追求生活以外還追求生活質量,一個40歲的男性,天天出去跑,要打高爾夫,要爬山,天天吃藥雖然不死但是覺得活的沒什麼意思,就會選擇介入治療。不能做介入治療的或者經濟條件比較差的,或介入治療需要做七八個支架才能解決,那幹脆放棄,考慮搭橋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