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更年期女性常見疾病的防治及保健(12)(3 / 3)

一、了解冠心病

解剖冠狀動脈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肌血、氧的血管,它的解剖形態頗多變異。

在正常情況下冠狀動脈有左、右兩支,分別開口於升主動脈的左、右冠狀動脈瓣竇,有時從主動脈發出另一支較小的副冠狀動脈。

前降支為左冠狀動脈主幹的延續,沿前室間溝下行,再繞過心尖切跡到達心髒後壁,在後室間溝下1/3處與右冠狀動脈的後降支相吻合。前降支供血區域有主動脈和肺動脈總幹根部、部分左心房壁、左心室前壁、部分右心室前壁、大部分心室間隔(上部和前部)、心尖區和前乳頭肌等。

回旋支從左冠狀動脈主幹發出後,沿左房室溝前方緊貼左心耳底部,向左向後行走,再經心髒左緣下行到達膈麵。回旋支的供血區域有左心室側壁和後壁、左心房,有時還供血到心室膈麵、前乳頭肌、後乳頭肌、部分心室間隔、房室結、房室束和竇房結。

右冠狀動脈自右冠狀動脈瓣竇發出後貼近右心耳底部,沿右房室溝向外向下行。右冠狀動脈供血區域包括右心房、竇房結、右心室流出道、肺動脈圓錐、右心室前壁、右心室後壁、心室間隔下1/3和房室結。右冠狀動脈占優勢的患者還可供血到部分左心室和心尖部。左右冠狀動脈在心肌膈麵分布區域頗多變異,供血範圍較大的冠狀動脈分支發生狹窄病變時,心肌缺血損傷的區域就較廣,病情更為嚴重。

冠狀動脈的功能

人體各組織器官要維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動,需要心髒不停地搏動以保證血供。而心髒作為一個泵血的肌性動力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夠的營養和能源來供給心髒營養的血管係統,就是冠狀動脈和靜脈,也稱冠脈循環。

冠狀動脈是供給心髒血液的動脈,起於主動脈根部,分左右兩支,行於心髒表麵。正常情況下,它對血液的阻力很小,小於總體冠狀動脈阻力的5%,從心外膜動脈進入心壁的血管,一類是呈叢狀分散支配心室壁的外、中層心肌;一類是垂直進入室壁直達心內膜下(即穿支),直徑幾乎不減,並在心內膜下與其他穿支構成弓狀網絡,然後再分出微動脈和毛細血管。

叢支和穿支在心肌纖維間形成豐富的毛細血管網,供給心肌血液。

由於冠狀動脈在心肌內行走,顯然會受製於心肌收縮擠壓的影響。

也就是說,心髒收縮時,血液不易通過,隻有當其舒張時,心髒方能得到足夠的血流,這就是冠狀動脈供血的特點。人心肌的毛細血管密度很高,每平方毫米約有2500根,相當於每個心肌細胞伴隨一根毛細血管,有利於心肌細胞攝取氧和進行物質交換。同時,冠狀動脈之間,尚有豐富的吻合支或側支。冠狀動脈雖小,但血流量很大。占心排血量的5%,這保證了心髒有足夠的營養,維持它有力地、晝夜不停地跳動。冠狀靜脈伴隨冠狀動脈收集代謝後的靜脈血,歸流於冠狀靜脈竇,回到右心房。

如果冠狀動脈突然阻塞,不能很快建立側支循環,常常導致心肌梗死。但若冠狀動脈阻塞是緩慢形成的,則側支可逐漸擴張,並可建立新的側支循環起代償作用。

什麼是冠心病

平時我們說的冠心病多數是由動脈器質性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又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其冠狀動脈狹窄多係脂肪物質沿血管內壁堆積所致,這一過程稱為動脈硬化。動脈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冠狀動脈狹窄逐漸加重,限製流入心肌的血流。心髒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給,就會出現胸部不適,即心絞痛。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器質性(動脈粥樣硬化或動力性血管痙攣)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絞痛)或心肌壞死(心肌梗死)的心髒病,亦稱缺血性心髒病。

女性冠心病有哪些特點

女性因為有雌激素的貼心保護,冠心病發病往往較男性要來得晚一些。絕經前婦女,如無糖尿病、無嚴重的遺傳性高脂血症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者較少發生冠心病。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多以為男性容易患心髒病,女性則距離婦科癌症更近一些,尤其是乳腺癌。但從20世紀80年代起,由21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心血管疾病監測計劃”研究,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女性死於心髒病的危險是乳腺癌的18倍,卒中的危險也比男性高出50%。就說2007年的“疫情”吧,世界衛生組織也作出了這樣的預計:全球將有860萬婦女死於心血管疾病,而男性隻有790萬,前者高出後者70多萬。美國心髒協會的調查同樣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