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接著石頭過河(3 / 3)

總有不期而遇的遭遇戰

現在水麵上露出的石頭其實不少,堅持改革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反應。當然,飛過來的石頭也要調查、研究、估量、權衡,還要好好摸,要有通盤的考慮,分清輕重緩急。所以,接石頭跟頂層設計、跟摸著石頭過河,並不矛盾。

溫州這些年的發展,是不是也遭遇了石頭?我沒有係統調查,下不了結論。來過幾次,知道不少溫州朋友對自己城市的發展也不大滿足。遠遠地看,反正肯定不是因為這裏缺錢。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最早發源地,但後來好像就集聚不起更大的財富,或者說沒有形成積聚更大財富的框架。也不是沒有衝動,如十多年前,這裏就有過一個溫州財團,要聯合民營資本投資城市基礎設施。更早的時候,還冒出一個“農民辦的小城鎮”——龍港鎮,試圖用一套新的體製搞城鎮化。但是很遺憾,這兩方麵後來都沒了動靜。形不成更大的發展架構,溫州也就難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像民營銀行問題,1984年我們陪杜潤生來溫州調研時,當地就提出來了。那麼多民間資本,那麼多實業企業,為什麼就辦不成合法正規的民營銀行?這方麵,今天的溫州好像還不如台州,那裏辦成好幾家民營銀行,其中一家叫泰隆,是民辦小信用社擴張成的商業銀行,到今天已有上海、杭州、寧波等十個分行,總資產365億人民幣,為草根的微小企業提供很好的服務。到底是溫州沒有這些錢、沒這樣的人才,還是別的問題?可能就是沒有麵對當時飛來的石頭,在遭遇中開辟一條新路。

從這個情況看,尊重地方首創精神很重要。中國是個大國,許多地方實踐出現的問題不能全跑去北京解決。地方實踐走向全局合法,也必須在清楚的全局目標下有整體的通盤考慮。所以摸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要結合。是不是還可以加一條,對於那些浮出水麵擺了很久的問題,不能老回避,要正麵應對。愛因斯坦講過,搞科學研究,不能老在一個木板很薄的地方打很多洞,但就是不敢去碰那木板比較厚的地方。搞改革一樣,對真正阻礙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關鍵問題,越難越要碰。

總之,為了推進改革,恐怕陣地戰、遊擊戰、遭遇戰都要打。現在不少問題上門,石頭早露出了水麵,誰回避誰就喪失主動性。未來的趨勢,可能是在互動中推進中國的改革和轉型,包括上下互動、觀念與實踐互動、設計與實施互動。

[127] 本文刊於2012年12月3日的《新世紀》周刊。

[128] 本文刊於2011年1月24日的《經濟觀察報》。

[129] 本文刊於《財經》雜誌總第225期,2008年11月24日。

[130] 本文是作者2008年在光華新年論壇上答記者問的記錄,經修訂與補充。

[131] 本文為與財新傳媒《中國改革》執行主編葉偉強的對話。刊於《中國改革》,2011年第1、2期,2011年1月1日。

[132] 本文發表於2008年第24期的《中國企業家》。

[133] 本文為作者在新德裏召開的“中國與印度:持續的高質量增長”討論會上的發言稿,經作者修訂發表,刊於2012年3月26日的《經濟觀察報》。

[134] 本文是《中國青年》記者趙濤於2010年5月對作者所作的訪談。

[135] 本文發表於《中國改革》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