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現在大家普遍關注的人口轉型,也難以改變上述結論。包括老齡化在內的中國人口類型的轉變,當然有長期的重要影響。但是,至少這並沒有構成對製造業競爭優勢的現實威脅。因為觀察過中國農業的人都不難明白,我們超小的農業經營規模中還“儲蓄”著巨大的勞動力,伴隨著城市化和農地流轉的進程,隻要有關政策對頭,這部分人力資源的潛力還將繼續釋放。
中國工業增長真正的限製因素是市場需求。在當前,最現實的就是全球複蘇的步子緩慢。從2008年危機衝擊中國以來,我們已經觀察到,每當發達經濟複蘇的步子略略加快,中國沿海工業的訂單就上升,招工難的問題就突出,製造業的增長就強勁。問題是,這些接單工業產生的經濟能量,包括由此帶動的進口,看來還不足以拉動歐美日本的全麵複蘇。這並不值得奇怪,現在要指望總量7萬多億美元的中國經濟,就能夠把歐盟(16萬億美元)、美國(15萬億美元)和日本(約6萬億美元)都拉起來,實在不現實。加上印度和其他新興市場呢?力量大很多,對全球增長的邊際貢獻更大,但怎麼看,還是像小馬拉大車。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回答本次討論會最後一項議題,即“確保後危機時期全球經濟的強勁增長”?我認為還是兵分兩路:發達經濟好好解決他們麵對的問題,中國印度則盡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對中國經濟而言,一個可能的方向,就是把一部分中國製造出口的能力,轉過來為國內的消費市場服務。
事實上,在多年所得快速提高、人民幣升值,以及分配政策改善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國內消費市場增長強勁,潛力更是巨大。不少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都發現,要緩解“中國製造”的成本壓力,不但可以經由綜合營運效率的提升,更可以通過抓到中國市場的先機,擴大市場銷售規模來對衝。畢竟,把生產基地搬到遠離中國市場的“低成本”位置上去,在戰略上得不償失。
向國內市場轉,會麵臨哪些障礙?我們來看一項統計,2011年中國城市服務業市場上空缺職位的數量,要比求職者多出了140萬。2010年呢?空缺比求職多出了100萬。這表明在我們這個製造大國,服務業才是影響轉型的軟肋,因為市場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以我追蹤訪問了幾年的北京華聯為例,他們開店的規模越來越大,差不多開一家旺一家,現金流好到不能相信。可是,生意很好卻招不到人!特別是招不到數量足夠的合格店長、“買手”(采購經理)和領班。順便提一句,國內市場上不少商品質量問題,其實也與服務業有關。消費者越來越忙,需要商店來幫他們挑選合格的商品。這個環節薄弱,既不抑製消費,也不能有效改善生產。
回頭看,多少年勢如破竹向全球出口的“中國製造”,其實正是依托了香港和歐美日本的服務業,才一船一船走出去的。現在中國製造要向內需走,首要的是為服務業提供克服瓶頸的服務,包括政府放鬆不當管製的服務、改進稅製和其他製度安排的服務、教育訓練的服務,以及特別重要的金融服務。政策製定者和業界有必要認識到,“為服務業的服務”可能是下一階段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
小結一下。我的觀點是不要低估中國製造業持久的比較優勢,更不要得出“中國製造沒戲了”的輕率結論。在生產率較快提高的前提下,工資上升不但不會喪失市場競爭力,反而可以讓國內市場變得越來越厚實,成為培育較高品質中國製造能力的一個規模極其巨大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