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國經濟由兩個引擎驅動,一個是出口,另外一個是投資。其實,這兩個引擎共享一個基礎,這就是中國的製造業。製造業支撐著出口,也支撐著投資。因為所謂的投資,就是用儲蓄購買大量製造業的產品——鋼鐵、水泥、設備等——然後安裝到地上或地下,成為基礎設施。這樣看,認真觀察中國的製造業,可以對中國經濟有個基本的判斷。
近年,中國製造業麵臨不少新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中國製造”的成本,特別是人工成本升得很急。2002年美國人有一項調查,結論是中國製造業的平均小時工資為64美分,僅相當於美國工人平均小時工資(21.64美元)的3%。自那以後,中國的人工成本開始加快提升。目前,我國製造業的小時工資大約等於發達經濟平均水平的10%。其中,城市薪資上升更快,據《華爾街日報》最近的報道,2010年中國城市雇員的平均年薪為5 500美元,比上年增長13%,比5年前增長77%(勞麗·伯基特,2012)。
其間,政策方麵也發生著變化。近年中國政府的政策轉向更具包容性的增長,也就是考慮更多的人、特別是廣大勞工分享經濟增長之果。2008年,中國修訂了《勞動法》;2008~2011年中國法定最低工資的水平加快提速,2011年各地的增長幅度平均在20%以上;“十二五”規劃要求,大幅度增加勞動所得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
市場與政策一起發力,推動中國製造業的人工成本更快增長。整體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在人工成本方麵的差距,大體從開放之初的100倍,收縮為目前的10倍;再進一步收縮為5倍,甚至3倍,所花費的時間可能比所有專家估計過的還要快。
這就引起了喜憂參半的關注。一方麵,經濟增長就是以人均所得的持續提高來定義的。因此,中國人工的所得加快提高,本來就是經濟增長的目標。但是另一方麵,人們也關心:中國製造業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會不會因此加快消失?全球製造業的布局和投資重點,會不會發生重大調整?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引擎,會不會動力減弱?“失速”的中國經濟,又會不會拖累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經濟複蘇的步伐?
利用這個機會,我談談自己的看法。首先,迄今為止中國平均工資的快速增長,基本反映了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這方麵有不少研究和計算,有一項報告說,2000~2010年間,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每年平均增長10%,比美國的2%快了5倍(《證券時報》,2011年11月12日)。要注意,中國勞動生產率的絕對水平當然大大低於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但這裏講的是生產率的變動率。好比速跑比賽,跑在最前麵速度最快,但再加速就難了,而後來者可以加速更快。
甚至對2008年以後引人注目的“工資通脹”,我個人的看法,主要成因也是彙率機製還不夠靈活,結果中國雖然大體維係了名義彙率的穩定或緩步升值,卻經由通脹的抬頭實現了人民幣實際彙率的上升。在背後,真正的經濟推手其實是中國製造業生產率相對較快的進步率(周其仁,2012)。
如果這個判斷對頭,那麼基本反映生產率變動的工資較快增長,對製造業的成本結構與利潤邊際,就不會,也不可能產生實質性的損害。這可以由近年中國公司普遍的利潤狀況得到證明。看未來,由於地區間的產業轉移和承接還有極大的潛力,更由於中國人的學習曲線還有較快上升的空間,所以我們不可低估,中國製造業還可能具有的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