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快要過去了。在這快要過去的一年裏,中國經濟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大家一定看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消息,我國的經濟總量2006年將第一次過20萬億,GDP比2005年同期增長10.5%,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保持在1.3%,農民純收入增加6%,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了11%,財政增收20%。當然不是沒有任何問題,不過從整體看,從全球範圍看,中國經濟的表現實在好。
在經濟的成績當中,企業和企業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是最近的數據,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超過三成。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大體從2004年以來,南方以致全國的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土地價格上漲,原料和能源的價格也上漲。這給企業經營帶來不小的壓力。但是實際情況說明,中國企業,其中包括各個類別的企業,整體上在消化成本上升壓力方麵做得相當好,生產率的進步超過了成本上升的幅度,所以利潤增加了。
單是中國出口的大量增加,也是企業貢獻的證明。這裏麵當然有彙率的因素,但是那麼多符合國際市場標準的商品和服務,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提供到全球市場上,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進口的減少,也有一部分是因為中國產業升級正在加快的結果,因為一部分原來非進口不可的設備工具,中國公司開始在本土製造,其中有的還開始出口。這些當然都是中國企業的貢獻,其中很重要的,也是中國企業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成績好,當然就有理由高興,有理由自豪和驕傲。在這樣一個年末歲初、回顧成就、論天下企業英雄的時刻,應該不需要我來宣講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
那麼講什麼好呢?想來想去,還是從一些經濟學家同行對中國企業利潤的不同看法談起吧。最早是世界銀行的中國專家發現,在中國的高儲蓄中,有很大一塊並不是來自居民家庭,而是來自於企業。企業的儲蓄則來自於他們創造的利潤——此項研究估計中國企業的投資回報率高達15%。另一位經濟學家、我的同事宋國青教授仔細分析了中國企業的數據,發現被認為過熱的投資其實有一個微觀基礎,那就是投資受到了企業高利潤率的刺激,至於由此引發的宏觀平衡問題,是另外一件事情。批評的意見,主要來自具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單偉建教授,則認為中國企業的贏利能力被高估了,由此可能帶來判斷和政策方麵的失誤。這裏牽扯到數據和學理,不是在這裏展開討論的合適話題。我隻想告訴各位,即使按有分歧的估計中的下限值,也就是中國企業的投資回報率沒有15%,沒有12%,隻有9%,也是相當高的。
這裏有什麼問題值得企業家們注意呢?我認為是這樣一點,就是較好的企業贏利表現,一定會對未來的市場競爭發生重要的影響。道理是這樣的,所有已經創造並報告出來的利潤,都是向市場上發出的引導資源配置進一步變化的信號。已經謝世的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裏德曼講過一句精彩的話,他的意思是任何公司獲得較高的利潤,等於給天下的英雄豪傑發出了邀請函。是的,中國經濟已經融入了全球市場競爭。中國經濟表現好,中國企業表現好、贏利高,一定無可避免地引起全球市場所有參與者們的後續反應。越南要反應,印度要反應,俄羅斯要反應,東歐國家,更不要說歐美日本也要反應。至於全世界形形色色的公司,包括成名的和尚未成名的,浮出台麵的和潛在的,絕對不會無動於衷。這個世界是一個競爭的世界,任何地方和企業發出的贏利信號,都注定要招致注意並引發競爭性的反應。現在,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在邀請函已經發出去了,天下英雄終歸要來的,更激烈的全球競爭和國內競爭無可避免。
這裏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市場比較開放的情況,哪裏冒出了利潤信號,資源、資本、技術、人才就向哪裏流動和集中,結果使下一步的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直到把創新或領先的利潤做“平”了為止。所有今天成功的公司,明天就是各家爭相要超越、競相要取而代之的目標。因此,成功者不得不在未來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大的代價。今天你走到了前頭,明天你就非跑得很快才能站得住腳。用我熟悉的行話來說,所有今天的利潤統統無可避免地要轉化為明天的成本。不少人不明白,為什麼市場逐利活動可以革命性地降低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從而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福利。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在市場開放的條件下,一家公司一旦發出贏利的信號,市場上一定群雄並起,唯有在競爭中改善經營、節約成本者才能繼續存活。
另外一種情況,企業發出了高額贏利的信號,別人也看到了,但由於市場準入有難以逾越的障礙,天下英雄豪傑就是收到了邀請函,也無法前來赴會。舉一個例,中國移動今天上半年的利潤高達300多億人民幣,全世界都看到了,但是看得動不得,因為並不容許哪一家公司衝到中國的移動通信市場裏來參與競爭。不但外國公司不行、中國公司不行、中國一般的國有公司不行,甚至連中國國有的電信公司也不是隨便就行的。在我看來,這當然是我國經濟改革仍然有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因為事關中國經濟競爭力的持續保持和加強,不過今天我們並不打算在這裏談這個問題。
要問的是,當市場開放存在著製度性障礙的時候,創造了高額利潤的在位企業,是不是就可以完全避免更激烈的未來競爭的挑戰?實際情況表明,事情可能不是這樣的。比如國資委管理的超大型國有企業集團這幾年贏利越來越來越多,關於國企必須上繳利潤的議論也越來越多,擬議的方案和實行辦法也越來越完善,並終於宣布要在2007年正式出台。這是什麼呢?我的看法,這也是社會各方對超高額利潤的一種反應,或者說,是一種非市場的反應和壓力。類似的現象,還有行政壟斷大公司的所謂“減薪風暴”。試問這些令人羨慕不已的超大公司,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減薪?因為有市場以外的壓力,別人看他們賺得大把利潤又不得其門而入,其他壓力總是要來的。形式和內容當然有所不同,但過去的利潤總要轉化為未來的成本,這個道理是普遍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