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故事是講不完的。要點就是有人對人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很在意,在旺盛的企業家精神的支持下,判斷、決策、嚐試、行動。不是關起門來的創新,而是從滿足市場需要出發,把創新作為滿足市場需求的手段,組合各種資源,把產品和服務做出來,把市場做出來。所以,我還是習慣把“對潛在市場需求的敏感”,作為企業家最重要的特質。伊斯雷爾·柯茲納講得好,脫離市場需求的“創新”,可能給商業帶來災難。
僅從這一點看,現在更需要激發企業家精神,因為發現潛在的市場需求比過去困難多了。到處都是所謂的“買方市場”,再不是計劃經濟時代那種普遍的短缺,找一個產品生產出來就可以賣錢。另外,全球化擴大了市場規模,同時也大大增加了競爭的激烈程度。一個人想到的商業點子全球有很多人都想,而且強手如雲,很容易把商業點子變成產品。
從另外一麵看,企業家精神的“供給”難度又發生了變化。回頭看,貧窮似乎是一個超級強大的發動機,因為窮則思變,逼人奮進。中國一大批草根企業家,就是在窮得沒辦法的情況下,左闖右闖殺出一條路來。今天經濟增長這麼快,收入和享受比過去大大提升,反過來就是創業的成本迅速增加了。另外,過去我們國家還有一種造就企業家的特殊曆史力量,那就是體製的錯誤和耽誤,許多人多少年也沒有幹一番事業的機會。改革開放好不容易帶來機會,就拚死也不放棄。我知道的柳傳誌,差不多40歲才有實現人生抱負的機會,就是貨幣報酬再低,工作難度再大,柳總那代人也要幹。現在不容易了,找一條堅持做下去的理由,很難;找一百條放棄的理由,容易。
社會輿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少年的官本位傳統,企業家——商人——的社會地位本來就低。再加上長期亂批資本主義,企業家連頭也抬不起來。隻不過因為長期貧窮,“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才在一個時期內被輿論接受,先富者包括企業家也還受到一點尊敬。但是新的情況又出現了。有一些先富者的錢財來得不清不白,結果導致“疑富”,甚至“仇富”情緒的蔓延。這不能不降低對人們在市場上苦鬥的精神獎勵和鼓勵。不止一次聽人說,“何苦來著,現在又不是沒飯吃”!
實際的經濟環境變化也很快。前年我講過“成本激升的挑戰”,就是中國靠低成本在世界市場上競爭,但近年產業成本升得凶——人工、土地、能源、材料,以及政府服務之價全麵上漲。怎麼適應這個新的變化?我也講過,與發達經濟相比,中國還有很強的成本優勢。但是全球都在開放,印度、俄羅斯、越南,追兵四起,誰也不會客氣的。一片“中國世紀”的樂觀浪潮裏,新的挑戰早就逼近了。市場上的挑戰主要對著誰來的?當然對著企業家。從這方麵看,難度也加大了。
最後,成長、特別是高速成長,本身就是極大的麻煩。我們來看“成長”這個詞怎麼用。一幢大樓從9層蓋到10層,我們不叫“成長”,因為大樓沒有生命。成長總是指有生命的主體,比如說孩子在成長,或者一棵樹在成長。要感謝上蒼——多少萬年的進化,凡有生命主體的成長差不多都是自動實現各方麵的配合和適應。比如孩子的個頭和體重增加了,心髒、血管和神經係統也相應得到發育,否則就要出毛病。但是“企業成長”沒有那麼久遠的進化。到今天不少人講到企業,還是“做大做強”——完全都是物理概念,而不是生物的成長。可是在實踐上,企業屬於有生命的主體——銷售和利潤的增加,一定引起內外部一連串的變化。瘋長身高,內髒器官或調控係統沒有得到相應的發育,很危險。
小結一下。現在比過去更需要振奮旺盛的企業家精神,但也比過去更困難。於是問:英雄何在?很難的事情,才需要英雄的。在深圳調查的時候,很多年輕的企業家不斷講到任正非,講到任總當年如何困難,而今天的華為讓世人刮目相看。到浙江台州,很多年輕的企業家總講當年的李書福。這說明一個地方、一個經濟裏隻要出幾位英雄,對後人就有極大的激勵作用。最後,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與企業成長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格局,講多了沒有用,做得出來才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