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能僅靠政府拉動經濟(1 / 1)

未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常常不能完全看清楚。因此,需要從過去的經驗中汲取力量。這一波經濟大勢的變動史無前例,但是,經濟下行的挑戰過去也遇到過。例如,1997年以後中國就提出過“保八”。過去的經驗對今天特別有意義的地方,就是不能僅靠政府拉動經濟。因為無論出手幾萬億,對今天中國的經濟規模都是不夠的。當然,政府發債加上銀行信用,可以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無論修成了多少基礎設施,最後上麵要有車跑,才有持續的經濟增長。

所以,還是要兩手並舉:一手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針對未來的增長瓶頸啟動投資;另一手就是體製性政策,以改革激發經濟活力,使修起來的路上很快就有車跑。中國還是轉型經濟,除了像發達國家那樣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多地考慮體製性政策。

從這個角度來看,2009年的經濟有這麼幾點值得考慮。

第一,還是要更充分地發揮相對價格配置資源的作用。經驗表明,價格管製即使在高通貨膨脹時期也是錯誤的,因為那僅僅管住了“溫度計”,卻並不能管住“溫度”——那要靠控製貨幣供應量。

在任何情況下,價格管製總是扭曲經濟行為。因此,政府已宣布終止臨時價格幹預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振興產業,還要幹脆利落地消除前幾年“抑製過熱”政策中所有價格管製和變相管製的措施。

更要看到,問題不單單是一般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像彙率、利率、資源價格有更重要的功能,要在這些領域讓價格機製發揮更大的作用。靈活的相對價格反映供求,可以幫助產業界和企業發現機會、及時調整投資和經營的方向。否則,內需和外需都是很抽象的概念,離開了相對價格的指引,究竟什麼是內需,什麼是外需也講不清楚。

第二,目前的政策措施裏麵,已經包含了減少部分增值稅的內容。這是對的。但減稅的力度遠遠不夠。要是春季後景氣低迷進一步加劇,不妨考慮更大幅度的減稅措施。

要算清一筆賬:究竟等企業垮了以後搞社會政策救助,還是先采取減稅措施讓能撐下去的企業盡可能撐下去?我認為,後一個辦法更好,那就要把明顯偏高的增值稅砍下來一塊,因為等更多企業撐不住,到春節後可能就比較麻煩。減稅不光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消費所得稅等,都要考慮大幅度地減。此外,進口稅能免則免,否則,順差絕對量還有增加,不是好事情。

第三,雖然總的講現在信心不足、投資不足,但同樣明顯的是國內還有很多高利潤行業開放不夠。不是民間沒有力量或沒有興趣,而是開放不夠。應該把上一個“保八”時期開始的打破行政壟斷的市場開放文章繼續做下去。當時,因為中國要加入世貿組織,在電信、民航、電力這些大行業進行了某種程度的開放與改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大。現在看來,這些領域以及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市場開放還有很大空間,有很多潛在的投資機會,問題是不準入,誰也沒有辦法。

有行政壟斷因素的大國企的改革,首要的不是利潤上交,不是降低高管薪水,而是開放市場準入。因為這些部門超高的利潤和福利薪水等,根本上是市場開放不夠之果。

前幾年國務院有“非公經濟36條”,規定非禁即入,但過去的宏觀環境實際上沒有提供認真執行那個文件的條件,應該利用這次低迷的機會,把行政壟斷行業的市場開放文章做大,重新激發企業家精神。

第四,2004年以來,由於彙率機製引導的出口過旺,調控政策的重點就集中於抑製國內產業的產能和投資。開始是三大過熱行業,後來又是九大過熱行業,再後來調控房地產,都是抑製性取向,而且擴大了行政審批和行政控製。

現在,必須加快反向操作,解開那些可以解開,也必須解開的體製性繩索,鼓勵生產、鼓勵創業、鼓勵投資。比如說,現在要考慮,是不是還要沿用傳統的征地製來為“4萬億”國家投資完成土地配套?那樣勢必派生農民財產受損、收入和購買力不足的問題。所以,有一個怎麼給“4萬億”投資完成土地配套的問題,值得仔細研究。

中國的改革是逼出來的,這是過去30多年基本的經驗。輕輕鬆鬆就高速增長、財政收了很多錢、企業賬麵光鮮、投資人大賺快錢的時候,喊改革也不容易有行動。當下的困難可能推進改革,新年的中國應該在危機改革方麵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