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率與貨幣係列評論,我一共寫了50篇,主要是想弄清楚兩件事情:其一,吵得沸沸揚揚的人民幣彙率,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其二,彙率機製怎樣成為中國貨幣製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回頭看,算一個特點吧:十數萬字的彙率與貨幣評論幾無一處討論貨幣政策,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開放時代我國的貨幣製度。
當然知道貨幣政策很熱門。處在我們這個有人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係II”的時代,全世界流通的貨幣都是“法定不可兌現貨幣”(fiat money),供應多少皆由各國貨幣當局說了算,貨幣政策想要不熱門也難。君不見,又一波歐美債務–經濟危機襲來之際,美聯儲主席的政策宣示儼然多了幾分“一言而係天下安危”的味道。也不要怪人家拿腔拿調,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動向,鬆鬆緊緊之間,的確對全球投資、貿易和增長有著十分巨大而敏感的影響。中國呢?總量全球第二,增量如宋國青說過的那樣,早就天下第一。因此之故,中國貨幣政策是鬆是緊,關心者日眾,影響力與日俱增。
但是個人之見,貨幣政策卻沒有多少可供探查的餘地。從一麵看,貨幣政策是鬆是緊,變化的動力機製比較簡單明了。無非就是價格驅動:物價漲得凶,貨幣偏緊;反之,物價總水平下去了,名義經濟增長率也下去了,就要考慮刺激了。比起其他經濟政策,譬如為什麼允許民營開礦,然後又把人家趕出來;房產證加添配偶名字要不要繳稅之類,貨幣政策變化的依據較為清晰,沒有多少探查的必要。從另一麵看,物價水平的變化究竟到了哪一個點位才引起貨幣政策的調整,又受貨幣當局得到的信息質量、處理信息的能力、對經驗教訓的感知,以及關鍵決策人的私人知識和個人直覺有關,常常深不可測——局外人就是執意於客觀的探查,也難以入手。
筆者是杜潤生門下的經濟調查員出身,除了探查,對別的事情興趣不大。既然貨幣政策說淺了無須探查、說深了又無從探查,那不妨把這個科目擱一擱吧。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人民幣彙率升值與否的爭議顯示了一個廣闊的待探查領域:那麼多中外名家吵來吵去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彙率,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是本係列評論開篇題目的由來——“口水能定彙率嗎”?該文從一個簡單的常識出發,因為所謂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不過就是1美元能換幾元人民幣,不過就是貨幣市場上的一個成交價。方方麵麵對這麼一個價不滿意,入市出價不就得了?為什麼那麼多君子動口不動手,“升值”、“反升值”地大打口水仗,就是不到市場裏去出一個價?我聲明,這個問題看似衝著別人而去,“說到底是衝著自己來的”,因為未經認真的探查,我自己也並不了解,“在每個平常交易日的早上9點15分,由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彙交易中心公布的那個‘美元對人民幣彙率的中間價’(2010年4月12日為1美元兌人民幣6.825 9元),實際上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探查的結果,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是在中國的一個市場裏形成的。該市場就是“中國外彙交易中心”,總部在上海外灘,其前身是彙率雙軌製時代的“外彙調劑中心”。這是一個會員製的高級交易所,由具備外彙業務資格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會員們,攜帶企業和個人結彙所得的外彙入場,彼此交易外彙與人民幣的頭寸。驚動世界的人民幣彙率,就是在中國的這個銀行間市場裏每日每時交易的產物。
說市場這裏也真是個市場,有供給、有需求、買賣各方競價成交。不過這個市場也具中國特色。一個特色明顯,由於人民幣還不可自由兌換,所以人民幣兌美元和其他外幣的交易,僅此一家,在國際上別無分店。持美元者要購人民幣,唯有到中國來,在紐約、倫敦、法蘭克福和東京都不能如願以償。後來在香港倒是開了一個口子,不過香港也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此特色,解釋了為什麼人民幣彙率問題常常被高度國際政治化,壓人民幣升值的外國政要一個接一個。用本係列的直白方式發問,你們要人民幣彙率大幅度升值,盡管拿美元買人民幣就是了,何苦吵吵鬧鬧的?人家的回答也許是,在他們那裏買不到人民幣!我講過的,真正的釜底抽薪之道,是全球哪裏都可以買到人民幣,管他升值派還是貶值派,一概請到市場裏出價,免得在會議廳裏施壓。
還有一個特色更為重要。外彙交易中心由央行管理,而後者又入場交易,且是中國外彙市場裏的最大買家。這就更值得探查:央行這麼一個國家機關,一不抽稅、二不做生意,哪來的購買力天天在外彙市場上大把購彙?調查的結論是它動用了基礎貨幣(來源是貨幣發行加法定債)。“基礎貨幣”從央行的門出來,入了售彙給央行的商業銀行的賬戶,就成為所謂“高能貨幣”,因為商業銀行把款項貸出去人家再存進來,可以“創造貨幣”。再加一條中國特色,條條塊塊的政府都可以征用農民的土地,押到銀行來借貸,讓中國的貨幣創造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