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國際鐵路聯盟的標準,經曆多次提速達到時速200公裏的中國鐵路,本來就已經是高速鐵路了。不過,這並不符合鐵道部的要求。要探究的是,如果鐵道部欲建世上最快的高鐵並不令人意外,那麼此種要大手花錢的雄心壯誌,究竟如何通得過國家審批的呢?
玄機據說隻有幾個字。原來,十幾年前圍繞京滬鐵路,鐵道係統內外就爆發過持久的激烈論爭,究竟靠“磁懸浮”還是靠“輪軌”,究竟高鐵要高到多高的速度等級,到底是“急建”還是“緩建”,各派意見吵到2006年才見分曉——“時速380公裏的高速輪軌”。這也許預示,要把京滬高鐵的模式推到全國,即便不是斷無可能,也將難上加難。不料,時任鐵道部長劉誌軍隻在《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裏寫入“時速200公裏以上的客運專線”,就輕而易舉繞開所有關於高鐵的爭議,並於2004年通過國務院審批,成為國家鐵路發展規劃。
這裏的奧秘在於,“客運專線”不等於高鐵,而“200公裏及以上”,到批下來還不是鐵道部說了算?
再過5年,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4萬億計劃外加天量信貸,中國高鐵再次受益。在毫無不同聲音的背景裏,到2020年全國規劃鐵路營運裏程從10萬公裏增加到12萬公裏,客運專線從1.2萬公裏增加到1.6萬公裏。2010年3月鐵道部宣布,在2013年前全國建成客運專線和城際鐵路1.3萬公裏,中國將很快成為全球高鐵營運裏程最長的國家。
各位看客,上述每一個數目字,從時速200公裏及以下到350公裏,從10萬公裏到12萬公裏的全國跑鐵路網,從京滬高鐵到遍布全國四橫四縱、總裏程達1.6萬公裏的全球最大高鐵網絡,都實實在在地發生相應的“建設成本與營運成本”。根據成本定價的原則,由此也決定了未來中國鐵路客運的票價水準。
叫人看不懂的地方,是一個人均所得目前排在全球100位的經濟體,投下巨資修建全球最快鐵路網,經濟根據究竟何在?是有不少專家預測中國在不遠的將來經濟總量成為全球老大,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誰也沒有預言,在可見的將來,中國的人均所得將成為全球老大。人均所得遠非第一,鐵路客運速度非要排名第一,這兩件事情加得到一起嗎?從普通人的角度想,出門趕路,快一點當然好,可是倘若早到幾個鍾頭的代價,遠高於省下的那個時間所能掙到的錢,你會無緣無故喜歡全球最高速度嗎?應該無人希望,春節大批民工騎摩托車回家的悲壯畫麵,將成為未來全球最快高鐵網下普通人交通模式的一個預演吧。
本文不厭其詳地討論高鐵投資的故事,為的是借一個實例來幫助自己和讀者,進一步理解政府主導投資的經濟性質。無論如何,這類投資依據的不是市場的相對價格,不是猜測的未來需求,也不是預期的支付意願和支付能力。更為要害的,是這類投資的決策與其最後的結果之間,沒有可靠的責任關聯。劉誌軍留下的教訓是,當輿論和公眾可以問責的時候,他本人早就負不了任何責任了。但是,如此機製下做出的投資決定,繼續決定了未來客戶付費的“成本”,也連帶影響到未來的價格、需求量、替代消費的選擇空間。
這就是中國宏觀經濟的部分微觀基礎。至少我們要想一想,這樣形成的需求包括投融資和信貸需求,要怎樣調控才可能見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