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都試驗的新進展(3 / 3)

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下,人們會如何評價成都經驗的普遍意義?毫無疑問,作為天府之國的省會城市,成都市的農村和農民相對富裕和安逸。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占據了西部特大城市的特有區位優勢,成都的農村和農民本身就有更多的發展機會。這樣來衡量,成都城鄉統籌種種成功的改革舉措似乎更像是錦上添花,由此也引來成都經驗是否具有全局意義的合理疑問。有一種觀點甚至認為,與其讓城鄉統籌改革僅僅惠及成都本市那些已經過得不錯的農民,還不如把這裏的資源集中起來,在更大的範圍內解決更迫切的三農問題。

不過,如果注意到城市化加速背景下農民流動進城所選擇的實際路線,我們或許會得出不同的判斷。事實上,城市化進城中的農民流動和聚集,容量最大的地方不是現有大城市的中心部位,也不是需求不足、市場厚度過於單薄的那些小集鎮。觀察表明,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流動,首先最大量地集結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周圍,特別是環繞中心城區十至數十公裏的地帶。這裏才是農民進城的主要落腳點,也是農民融入城市、轉化為市民的現實出發點。近年來我國特大城市被叫作“城鄉結合部”的地方,無一例外地急速膨脹,反映的就是這個現實。

因此,在特大城市的二、三圈層率先把城鄉統籌搞起來,恰恰具有全局的戰略意義。據統計,包括成都在內,全國過1 000萬人的特大城市已有10個,而數百萬人口量級的大城市則有幾十個。走城鄉統籌之路,把環特大城市和大都市的那個圈圈裏的農村和小集鎮率先建設好,就為中國的城市化爭得了一片片戰略高地,就有希望使這個地帶成為我國大都市圈、大城市群的一個包容進城農民的積極組成部分。這個地帶,可以吸納數億新增城市人口。

反過來,聽任現在的“城鄉結合部”繼續陷於投資不足、管理不善的境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就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變成“孤島”,周遭被圍上一道“深壕”,既限製特大城市自身的健康發展,更妨礙吸納更多的農民真正融入城市。在這個曆史的分岔點上,特大城市是否走成都這樣城鄉統籌的改革之路,率先把各自的環中心圈層建設成“兩化(工業化、城市化)互動、城鄉統籌”的發展高地,在我們看來是一個事關我國城市化繼續健康推進的關鍵。

比以上貢獻更為重要的,是成都的探索切實邁開了“改革征地製度”的步伐。關於國家征用農民土地,我國憲法設定了“為了公共利益”的前提,即隻有為了公共利益才可以合法征地。可是,對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經營性用地,現存法律又沒有給出除國家征用以外的合法轉讓通道。另外,憲法中還有“全部城市土地都是國有土地”的規定。這就帶來了一個悖論:城市擴大要獲得經營性用地,由於不符合“為了公共利益”的前提因而不能合法征用;可是原農村土地一旦被劃入城市範圍,如果不變性為國有土地,又違背了全部城市土地是國有土地的準則。

實際上,這些年所有劃入城市建成區的土地,不論公益用途還是經營性用途,都經由國家征用。這為城市基礎設施所必需的巨大投資提供了動員強度足夠的籌資方式。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征地”模式下的城市擴張,也帶來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兩方麵日益顯著的缺陷,特別在處理國家與城郊農民的關係方麵,引起不小的矛盾和衝突。對此,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了“改革征地製度,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縮小征地範圍,完善征地補償機製”的新任務,並要求“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必須通過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公開規範的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

可惜這項重大的改革政策,尚沒有獲得在全國實施的機會。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2009年以後中國啟動大量國家投資項目拉動內需,結果全國征地規模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大大增加。多年征地帶來的觀念和實務方麵的巨大慣性,繼續推著我國的城市化沿著“全盤征地、土地財政、土地金融”的路線疾奔。

在這個背景下,成都試驗區卻按照城鄉統籌的邏輯,難能可貴地探索集體建設用地經由非國家征地模式合法流轉的多種現實途徑。上文提到的在成都的改革實踐中逐漸發育起來的農民自主性,根基正是以政府運用公權力加以確立並給予保護的農民財產權利。這也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奠定了最重要的微觀基礎。在更一般的意義上,隻有終結我國兩種土地產權長期以來“同地不同權”的狀態,才能完全實現城鄉人民在法律麵前的一律平等。這是我國現代化無可回避要完成的任務。成都改革率先深入到了這個層次,其意義就絕不限於有效利用了集體建設用地的存量資源,或適度合理地改善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

我們願意借此機會呼籲:在恰當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擴大成都城鄉統籌綜合改革的試驗範圍。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考慮,把被成都經驗證明實際可行的改革政策,相機擴大到整個成都經濟區(即成都市加上與成都交界的各四川地市)、四川全省、川渝經濟區、西部乃至全國所有的特大城市和省會城市。無疑,複雜的深層次改革還需要堅持被實踐證明有效的“一切經由試驗”的策略原則。但是,改革也不能永遠的試驗區化。凡在試驗區先行先試做得通的,就看看能不能說得通。像成都城鄉統籌這樣既做得通也說得通的,就不妨讓它不失時機地通行天下。